古村歷史
宮前村位於粵東紅海灣和碣石灣交界的突出部,素稱“粵東麒麟角”。旅遊區擁有旅遊度假村和海上衝浪滑水浴場,同時還有神秘島獵奇、古炮台遊覽、南海寺佛教區、媽祖文化區等探險、古色、宗教旅遊項目。
青磚瓦舍馬頭牆,青石圍繞水渠淌。在宮前村,兼有中西合璧建築的古民宅會不時進入你的眼帘。現存的古民宅,大部分尚有人居住,保存得也較為完好。精緻的窗欞,粗雅的木雕,有精雕細琢的人物,有粗獷奔放的動物、花鳥,寓意大體雷同,大多代表吉祥富貴多福。穿過狹窄的小巷,巷道縱橫交錯,逼仄而幽深,隨處停走,“吱呀”一聲,推開一扇木門,裡面便是另一翻天地。沒有主人在家的房屋裡,靜悄悄的屋檐下,那些有年代的木柱與雕刻,刻出了歲月的痕跡。村里人介紹,宮前村官宅很多,建築風格不一,現存古民宅位於宮前村口,有大門洞裡的“青雲得路坊”,為明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進士、休寧知縣李升所建。村上首有鞠莊(讓莊),建於明代,為李氏祖輩李襲別業。李襲以藝園築室,闢田浚池,課僮僕耕稼為樂,並以其收益供贍養家室、應酬賓客及其子宦學之資。其子李棠為明宣德五年(1430)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晚年常居此,種菊賞花。
走在宮前村里,多見村中的小弄、小巷用青石板鋪路,石板非常厚,每塊石板長寬均等,鋪於水渠上方,十分穩固。聽年長的村民說,以前的宮前村基本是青石板鋪路,家家門前有水渠,水渠跟著青石走,石板路鋪到哪裡,它就流到哪裡,形成了“渠水腳下流,浣水村前繞”的場景。宮前村曾有民謠:“宮前街,石板橫橫攤。街平平,水清清,宮前街內沒有獨自人。”你能想像,那是江南水鄉的味道,清清的渠水從每家每戶的門前流過,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幼童在巷道穿梭嬉戲,一派慢生活的桃花源景象。
宮前燒餅
一間小屋,一對夫妻,一個灶台,一塊木板,一張方桌,兩隻燒餅桶,四張長凳。這是聲名遠播的“宮前燒餅”的擺設。都說到了宮前村,一定要吃到“宮前燒餅”,否則就是白走一趟。“宮前燒餅”夫妻,約五十歲左右。女人很安靜,在灶台邊一邊包餛飩,一邊燒水。男人叫李秀廣,專做燒餅,一副氣定神閒、乾脆利落的樣子。在他面前,那塊和面的木板已油光發亮,他用雙手在木板上來回快速揉面,一雙手臂通紅不褪,那是常年在爐子裡翻烤燒餅,被爐火烘烤留下的印痕。從揉面、摁餡到放入爐子裡烤燒餅,他的動作非常嫻熟,一氣呵成。
燒餅搭配餛飩吃,是“宮前燒餅”最正宗的吃法,回味無窮。店裡坐滿等待吃燒餅的人,不時上前催問,何時才有他們的份。男人會一邊和面,一邊牛吼吼地答一句,只要說一遍就行,告訴你什麼時候給就什麼時候給。而這“什麼時候”的等候,正常情況下,一般是一個小時左右。
聽說,“宮前燒餅”的手藝是從祖上傳下來的,到李秀廣手裡少說也有三代了。“宮前燒餅”的名氣之所以特別大,除了手藝非常純正,最大特點是“限量發售”,借一位老客戶的話說,“宮前燒餅”從商業角度看,那叫“飢餓銷售”。它不像其他的燒餅店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到。“宮前燒餅”不擴張生意,每天只和定量的麵粉,做定量的燒餅,早上起來和面,和好面到鎮上買要包的鮮肉、蔥餡。下午一點開始生爐子,和好的面發酵到位,開始做燒餅,做完當天的貨就收工,絕不加量。
“宮前燒餅店”,接近宮前村的軸心,是李家的一間小屋,不設店鋪,也沒有招牌,但生意紅火,慕名而來者蜂擁而至,小屋坐不下的,男女老少都到門外小弄堂挨個坐著,實在等不及的,可以讓女主人先來碗餛飩嘗嘗,或到四周走走再回到小屋。一般來說,當天的燒餅還沒開始做就被人訂下了,一桶燒餅三十隻,如果你要三十隻,主人一般是不答應的。因為他還得照顧一下其他的客人。如果要預訂的,還得看李家主人興致,或當天是否有空隙。一般預訂的量都比較多,他若答應做的話,會在當天晚上完工,第二天早上讓客人拿走。由於宮前和永康臨近,打電話訂燒餅的永康人也很多,有的客人一訂就是上百隻燒餅。當然,現場也有些老闆大肚能容,要容下許多燒餅,據說有一次,一位外地客人開車慕名找來吃燒餅,一口氣就吃下十隻燒餅,三碗餛飩,把李家主人給無奈得,把其他客人給急得,倒傳為一段“佳話”了。
南宮寺
走出宮前村,右拐,有一座南宮山,山下有座
南宮寺,唐以前曾是遠近聞名的道教中心。
史料記載,南宮寺始建於梁普通二年(521),原名盪青蓮館,為道教活動中心,據說當時道眾七百,香火興旺。唐貞觀元年(627)廢,貞觀十年(636)復置。其後幾經興廢,先後易名括蒼觀、崇真觀、九霄觀。宋紹興年間(1131~1162)藏書4565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觀為寺,名景雲寺。現名南宮寺。
南宮寺規模宏大,在幾棵大樹的陪襯下,顯得莊重肅穆。當你走近,會看見出家人來往行走,香客們絡繹不絕。不過寺廟很安靜,風與樹相和,傳來陣陣“嗽嗽”的響聲,置身其間,讓人感受到了一份恬靜與怡然。那一刻,你可能會恍惚,皈依佛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
在南宮寺東南方向繞行,可以直上南宮山。南宮山上有阮客洞,相傳為阮肇修煉之所,故又稱阮山。唐著名書法家李陽冰題鐫洞額於石峰。常住南宮寺的老人說,經常有一些仰慕李陽冰字的人來此拓字,帶回欣賞學習。
宮前村的李氏均為
李陽冰後裔。李陽冰任縉雲縣令期間,重修孔廟,尊孔崇儒,對後世影響很大。元至正年間(1341-1368)其裔孫李德大自仙居來縉雲任美化書院山長,居縣城東郭。其時縉雲縣最大的獨峰書院已毀,美化書院地處偏僻卻舉行鄉飲,延講理學,美化山鄉,成為全省著名的10所書院之一。明代,縣城東郭李氏支分宮前,李襲在浣堰頭建鞠莊,其後李棠又辟小軒為藏修之所。民國時李官然創辦廣智初級國小,後改為景雲鄉國民中心學校,學田63畝。
歷代人才
宮前村世代重視教育,人才輩出。明代縉雲李姓族人有8人中進士,21人中舉人,其中居宮前者有進士3人,舉人8人。
李棠,明宣德五年(1430)進士,生性耿直,為官清正。李正蒙和李升,分別官居禮部主事和休寧知縣。8位舉人,或授知縣、縣丞,或任主簿、州判,或為兵馬副指揮,亦多有建樹。
據統計,宮前村在外工作315人,其中留美學生1人,大學生73人,中專生41人,高級工程師7人,研究員1人,分布在廣東、四川、江西、福建、內蒙及浙江省內各縣市。
景觀景點
走出南宮寺,離宮前村二里許還有一座獅子山。遠望獅子山,它掩映在一片青山綠水之間,整座山呈盆景形狀,聽說山上有多石穴,石穴里又多佛像,遊客不斷。夕陽西下,回看宮前村,它與壺鎮,一靜一鬧相得益彰,真是“人間有味是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