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古城宣風樓,武岡永遠的地標。國家級重點保護區文物。武岡風雨歷史的見證,坐落於都梁路。歷史悠久,巍峨肅穆。氣勢磅礴。是武岡人心中的聖地。是外來旅遊商貿者膜拜的天堂。以其博大深蘊的內涵福澤著武岡即湖南湘西南縣區的人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宣風樓 王城公園
- 外文名稱:xufenglou
- 地理位置:中國湖南武岡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 占地面積:0.01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日開放
- 景點級別:AAA
- 門票價格:無
- 著名景點:王城公園 古城牆 文廟
- 機場:武岡機場
發展歷史,宣風風貌,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古城武岡歷史悠久,底蘊雄厚。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自己的象徵,一個人們心中的聖地,宣風樓於武岡就像天安門於中國人民。那是提起誰都心中自豪敬仰的。宣風樓,原名宣風雪霽樓,坐落在濟川門(老南門)城牆上,是古代觀賞雪景的勝地。登樓,州城雪景盡收眼底,橘光隱翠,四矚瑩然。唐王昌齡吟《宣風雪霽》詩:“升旭欲移丹闕影,玉光未倒翠選迎。”宋理宗趙昀任邵州防禦使時,書“宣風雪霽”四大字,匾懸於樓,明末毀於戰火。清康熙二年知州吳從謙重建 ,光緒元年復建,民國塌廢。1994年得以重建,面積708平方米,仿宋式建築風格,上下兩層,迴轉式走廊,氣勢恢宏,雄偉壯觀。
武岡城牆始建於宋代,夯士結構,全長約9公里,宋元之後,僅餘垣壘。明洪武初,江陰倭吳良(建築家、曾主修明十三陵)主修武岡城牆,採用方形青石壘築,周長746丈,高2丈,寬8尺,東西南北各有城門,東曰宣恩門,西曰定遠門,南曰濟川門、北曰迎祥門,明正德三十年(1518)知州龔震於治前鑿城為門,上建譙樓,以便民出入,稱新南門。明嘉靖29年(1550年),岷康王奏添東北城1里6分,增設東南北三門。明隆慶元年(1552年)上命寶慶同知段有學,計費砌,建城門三、南曰薰和門,東曰迎恩門,西曰慶委門,城牆長736丈7尺9寸,上廣8尺,垛頭高4尺,明崇禎12年(1639年)岷王朱企豐 將城牆增高拓寬,並再展北,計七里三分。清乾隆年間,南門城垣毀,北門閉塞,宣恩、定遠變塞,僅留8處城門。清鹹豐十年(1860年)補修州城四門,於正北、東北各建造大炮台一座,又築小炮台52座,城垣共863丈7尺5寸,民國31年(1942年)辟復興讓等新城門4處,自明代至民國時期,城垣屢經修補,全長1870丈,計12里。城牆分城垣、城碟,內外壁有青石兩層,中夯填沙石,砌碟垛,城門上建有城樓。城外分兩層,外層為鐵閘門,內導為軸鐵門。一九九三年縣人民政府籌資一百萬元復建,武岡城牆長5874米,寬3米,高6.6米,分小皇城、內城、外城、均為青石砌成,堅固雄偉。享有“武岡城牆蓋天下”之譽。
宣風風貌
宣風樓整體以石木為主,雕樑畫棟,大氣磅礴,堅固且美觀大氣。樓兩邊連著有幾百年歷史的明清古城牆。幾十步外是護城河環繞。作為武岡歷史文化名城的城門樓。宣風樓交通便利,環境優雅。商賈雲集。從古開始一直做為武岡對外印象宣傳的名片。近年來,作為武岡的淘源盛地,隨著武岡的發展,歷史文化名城地位的奠定,名氣俱增。凡有外來遊客到此,必會幕名前來參觀留影。
地圖信息
位置:邵陽市武岡市都梁路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