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虎頭山紅軍烈士陵園座落在宣威壩子西北部的大坡山上。大坡山是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征途中虎頭山前沿指揮所在地。
1935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從湖南桑植出發開始長征,點燃了黔西地區的革命烈火。繼而甩開敵人,迴旋於千里烏蒙山,準備創建滇黔邊根據地,繼續堅持江南鬥爭。1936年3月20日進入宣威縣境,23日,以有準備的進攻戰,在宣威虎頭山一帶,與前堵後追的國民黨中央軍、滇軍激戰竟日。面對數倍於我之敵,紅軍勇猛頑強,主動出擊,反覆衝殺,予敵以重大殺傷,斃俘敵近千人。由於敵人大量增援,戰場形勢突變,是日夜紅軍主動撤出戰鬥,揮戈東指。在這次戰鬥中,紅軍二軍團四師十二團團長鐘子廷、十一團政委黃文榜,六軍團十六師組織科長唐輝,十七師五十團政委段興壽及師組織科長羅輝等300餘位紅軍指戰員壯烈犧牲。虎頭山戰鬥是紅二、六軍團長征途中規模較大而且比較激烈的一次戰鬥。紅軍烈士的鮮血澆灌了宣威的土地,紅軍英勇戰鬥的革命精神給宣威各族人民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宣威虎頭山紅軍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宣威壩子西北部的大坡山
- 建造時間:1976年
- 總投資:15萬元
為緬懷先烈,教育後代,1976年,中共宣威縣委宣威縣革命委員會、宣威縣人民政府決定在紅二、六軍團領導人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王震等當年親自指揮戰鬥的前沿指揮所所在地大坡山建立“紅軍戰鬥紀念塔“和“紅軍烈士陵園”。
虎頭山紅軍烈士陵園的建成,歷時兩年。在施工過程中,縣直機關、省地駐宣單位給予大力支持,各單位捐獻鋼材、水泥、磚塊、糧食等物30多種,所有有車單位都無償為工程運送各種物資,有的單位和個人還主動捐資。全縣工人、農民、學生、機關幹部以及駐宣解放軍指戰員兩萬餘人次自願到陵園工地義務勞動。工程總投資15萬元,其中單位捐獻錢、物價值達7萬元。紅軍烈士陵園的建成,是宣威全縣各族人民集體勞動的成果。1979年5月1日,宣威縣各族各界代表以及省、地、縣各級領導萬餘人舉行隆重的落成典禮和紅軍烈士骨灰安放儀式。省委宣傳部長梁文英等在會上講了話,當年曾參加虎頭山戰鬥的昆明軍區司令員張銍秀等5位老紅軍手捧烈士骨灰盒入墓安放。
建成後的紅軍烈士陵園,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形成了由塔、墓、陳列室等為主體的建築群。在離山腳公路120多米的半山腰處是一牌樓式大門,門為四柱三間,高7.5米,寬18.6米,上立毛澤東書體“紅軍烈士陵園”六個大字。門正面6米處建有大理石屏風一座,高3.5米,寬5米,上刻虎頭山戰鬥情況簡介。右側是紅軍文物陳列室,室內陳列了紅軍長征過宣威時留下的文物數十件,展出了紅軍兩次過宣威的史料。左側50米處是紅軍烈士墓。墓為球冠體,直徑10米,高6.2米,墓室內平台上,用56個骨灰盒安放著300餘位紅軍烈士的骨灰。墓前是六塊巨石疊成的墓碑,通高7米,上刻“紅軍烈士之墓”六個魏碑體大字。墓碑前有供觀眾憑弔瞻仰的寬闊場地,墓後百餘級青石台階直通山頂。山頂建有紅軍戰鬥紀念塔一座,塔高12米,須彌座,矩形塔身,垂綬翹閣塔頂,正面刻有毛澤東書體“英勇奮鬥的紅軍萬歲”幾個大字。背面陰刻毛澤東《長征》詩。站在塔前可一覽當年的整個戰地。陵園布局合理,綠樹成蔭,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陵園建成後,每年前往瞻仰受教育的民眾達數萬人次。他們中,有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身背鋼槍的人民軍隊戰士;有朝氣蓬勃的青年學生;還有奮戰在各條戰線的工人、農民、機關幹部和職工。當年參加虎頭山戰鬥的老紅軍原紅六軍團十六師師長,後任解放軍海軍副司令的周仁傑中將;原紅六軍團十六師政委,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晏福生中將;原紅二軍團四師十二團團長,後任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的黃新亭中將等都前來憑弔。虎頭山紅軍烈士陵園已成為烏蒙山區一個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1984年宣威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