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天主堂

宣化天主堂

宣化天主堂宣化教區主教總堂。該堂座落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牌樓西街。清同治年(公元1869年)由樊國梁神父主持修建。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艾儒略接任宣化總堂神父後,完成了這座堂的全部修建工程。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都士良神父將宣化總堂擴建。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該堂被義和團焚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化天主堂
  • :宣化教區主教總堂
  • 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牌樓西街
  • 主持修建:樊國梁神父
宣化天主堂簡介,建築歷史,建築風格,

宣化天主堂簡介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用庚子教難賠款1萬兩白銀重建宣化大堂。建築面積810平米,鐘樓高33米。總體布局為十字架形,磚木青石結構。設計獨特,工藝精細,內部結構別致。大堂為面南朝北。堂內北部設有祭台三座,正面是正祭台,東西兩旁設有聖母、若瑟祭台兩座。祭台下有欄桿。從大堂正門進入,有16根灰白石柱矗立在兩旁。從大門到欄桿處全長37米。屋頂鐵猶如蒼穹,石柱到屋頂,全由四個石拱砌成,堂內頂棚呈弧形系由木板合成。大堂正面有三個門。祭台的東西兩側是更衣所,各設一門。十年浩劫時聖堂內外破壞嚴重,並被用作水泥製品車間十多年。80年代歸還教會後,教友們在已故陳化育和張德正二位神父的領導下進行了較大的修復工程,1986年10月份完工。2005年再次修繕。

建築歷史

宣化天主堂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內,1944年夏,日本強占大修院為宣化省公署所在地,大修院遷入主教府東院,命名為“聖家大修院”。1954年全部拆散。
宣化天主堂
1945年宣化第一次解放,同年11月原“察哈爾民主政府”在大修院和主教府設立。
1979年全國開始落實宗教政策,1980年12月,宣化將大堂歸還了教會,部分教產得到了落實,按期付給租金,並給以部分賠償。
宣化天主堂自1904年建成後,曾於1935年進行過一次大修。1980年歸還後的天主堂屋頂漏雨嚴重,石柱部分表面受損,祭台蕩然無存。1986年宣化區政府撥款8萬元,教會自籌資金16萬元,進行了全面恢復性工程。當時在已故本堂陳化育神父和張德正神父的的領導下,工程師趙惠、李武等精心設計,廣大教友義務勞動,這次修復工程恢復三個祭台。聖母和若瑟祭台以畫像代替雕像,兩塊主教墓碑修復後重新豎起。音樂樓用工字鋼架代替木架,最大的工程要算兩個鐘塔樓和人字山牆的復原工程,大堂內重新進行了粉刷彩繪,配齊了大堂內的全部跪凳。1986年10月重新開放。
為慶祝宣化天主堂“光榮十字架大堂”建堂100周年慶典,迎接社會各界和海內外主內兄弟姊妹的蒞臨,本堂王治海神父經多方籌款,綜合大家的意見,於2003年3月至7月對大堂進行了又一次大修。宣化天主堂經兩次修復之後,目前基本保持初建時的風貌。

建築風格

宣化天主堂的建築風格,是標準的哥德式建築。雙鐘尖塔樓高插雲霄,雄偉宏大。內部為大石柱和飛扶壁桁架木石架構,彩繪裝飾簡潔明快,極富濃厚的宗教色彩,莊重而華麗,粗獷而宏厚。宣化天主堂的建築規模,當時只有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聖堂堪與媲美,在國內外的影響很大。宣化大堂就地取材的青石料,用粗獷的刀法雕刻,線條明快多變,流暢活潑。在國內外如此規模風格的建築都是很少見的。據有權威的神父所傳,凡來本堂的外國神父或參觀者,均對該堂的建築風格給予很高的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宣化大堂就其建築的宗教內涵,建築學、美學、聲學等方面,都有極高深的文化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