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酸柑茶

客家酸柑茶

客家人喜歡喝“擂茶”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客家人尤其是居住在台灣的客家人還喜歡製作和飲用“酸柑茶”則鮮為人知。酸柑茶,是中國客家一種民俗茶飲,流行於台灣桃園、新竹、苗栗、屏東山區客家居住地,其飲用的普遍程度僅次於“擂茶”。酸柑又叫“酸橙”,芸香科,果實比普通的柑橘大,皮厚而粗,果肉酸澀,不堪入口。客家人用酸柑同茶葉一起製成“酸柑茶”則非常可口,並且還有降火氣,治療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發炎等功效。台灣高山族的人們也喜歡製作和飲用酸柑茶。

“酸柑茶”的製法是,先把7~8分熟的酸柑採下,貯藏10多天,待酸柑皮軟化,捏壓時感到柔韌,有利於製作,否則在加工過程果皮易於破裂。製作時先用小刀在蒂部挖一個直徑為3~4厘米的圓洞,要注意的是,這個洞的大小要預先計算好,因為被挖起的連蒂的酸柑皮,要留著當蓋子用。然後用金屬湯匙把酸柑肉(囊瓣)挖出來,置於容器內,加上茶葉和幾片檸檬、佛手之類的中藥材,攪拌均勻後再塞進空酸柑內,並將剛挖下的酸柑皮蓋上,且用線綁牢。綁牢後用木板將酸柑壓成餅狀,然後放在蒸籠里蒸熟,再取出曬乾。如遇陰雨天,可掛在爐灶上方煙囪管旁烘烤乾。等到酸柑皮從金黃色轉變為黃褐色,直到變成又硬又粗糙的黑褐色時,就成了“酸柑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酸柑茶
  • 主要用料:酸柑
  • 流行地區:台灣桃園、新竹、苗栗、屏東山區客家居住地
  • 功效:降火氣,治療中暑、食欲不振、咳嗽或扁桃腺發炎
客家酸柑茶,起源是客家人新年一定會用巨大的虎頭柑供奉神明討吉利,到了元宵從神桌上取下的虎頭柑實在不好吃,卻又捨不得丟。客家人就把虎頭柑的果肉取出,與茶葉混合,然後再回填至虎頭柑里,用棉繩仔細纏繞,經過連日曝曬,重新綁繩、繼續曝曬,這樣反覆經過半年發酵,成為客家獨一無二的酸柑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