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明中期以前,大類元代,以“土寇作亂”事為主,而此後則“閩廣流寇”犯境的事件大增。清初,贛南發生了異乎尋常頑強的抗清戰爭;此後又經歷太平天國的洪波,貫穿始終、經久不息;乃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又有持續的國共之爭。因此,現存的贛南圍屋,約70%都是這一歷史時期所建。在訪問圍屋居民為何住圍屋時,他們也幾乎異口同聲稱:“防匪盜”“防亂兵”。
宗族間激烈的械鬥客家人受先祖士族門閥觀念的影響,加之本身的坎坷歷史遂形成了一種講宗親、重家族的傳統,但同時也使他們養成了好勇鬥狠的習俗,為了本姓宗族的利益,往往不惜身家性命而大動干戈,結下世仇。因此,為了保家衛族,防止仇族的襲擊報復,他們需要像圍屋這樣有完善防衛功能的居所。
如今尚存600餘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信豐、安遠、尋烏等地。截止到2015年,龍南存留圍屋376座,最具代表性。
伴隨生存環境的劇烈變遷,客家圍屋建築形式先後經歷了創始期、成熟期、極端期和衰落期,圍屋的營造技藝也發生了對應的變化。
工藝特徵
特殊的地理方位,特殊的人文環境,使贛南客家圍屋在防禦功能、建築材料、建築結構、建造技術等方面更是獨具特色。
極強的防禦功能
龍南客家圍屋(贛南客家圍屋的一種)的防禦功能,在民居建築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為防止敵人偷襲,四周牆基埋有數米深的梅花樁;圍屋瓦面上布滿了用劇毒藥水浸泡過的三角鐵釘;而圍屋圍門頂上,則設有注水孔;圍內各相應地點,設有消防池和消防缸;外牆採用三合土和桐油夯築而成,不讓木頭外露,用生鐵緊固房梁,可謂是銅牆鐵壁。為預防圍內斷糧,圍內除設有專門的糧倉外,還有用米粉磚砌成的假牆作為儲備糧。在構造藝術方面,注重堅固、易守難攻。
從外觀上,圍屋給人以牆高壁厚、壁壘森嚴的印象,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竣的外貌,就會使人感受到它的壓迫感。圍屋最大的特點就是強烈的防禦功能。使圍屋易守難攻,防匪、防盜、防宗族之間的械鬥,是造圍者苦心孤詣所追求的。考察現存的圍屋,基本上都在拐角處設凸出牆面和屋頂瓦面的炮樓,以便消滅抵達牆根和屋頂之敵,大大減少了防禦死角。牆基寬、厚、深,外牆身只要有條件一定包磚,防水防火;個別甚至使用條石,防撬防挖。牆面基本只開射擊孔和隙望口,不開窗,外窗材質均為磚,平面呈兩個漏斗底部相接狀,射擊角度更大。射口內側上窄下寬,利於保護狙擊手的安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射擊時的眩光。門多有兩三重,外包鐵皮,上留孔道滅火;圍內多有暗井備荒,個別圍屋還挖有環屋壕溝。
版築技術
贛南客家圍屋建築的建造技術非同一般。圍屋建築沒有 過多華麗的裝飾,但是其層層建築牆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形成一種韻律和節奏感,可見其版築技術十分高超。贛南客 家人是由中原一代遷居而來,其建築技術沿襲了傳統的建築 形式,“乾打壘”是主要的建築方式,黃土是主要的建築材料。 版築技術在南方的運用比較普遍,具體施工過程如下。首先 將木板作為模具,然後在模具中填充適當濕度的黃土,最後 用“杵”夯實堅固以成牆體。然後,根據圍屋設計需要,層 層加高牆體,直到牆體達到預期高度。
建造形態
贛南客家圍屋形態豐富多元,尺度變化跨度極大,有國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規則形等多種形式,現存的圍屋平面大多為“國字形圍”和“口字形圍”方形圍屋,在建築高度上,以兩三層居多,選址多位於盆地中央。
設計理念
圍屋建築中的設計理念,除了普遍具有的基本生活功能設計外,更突出的反映在宗親一家的向心設計、安全防衛設計、祈求興旺發達的風水設計等美學設計,融合了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
建好一座完整的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長時間。一座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壘。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圍屋大小不一,姓氏統一。
工藝流程
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也獨具匠心,靈活套用,因此,每座圍屋的建築用材和建築工藝都有差別。圍屋主要有幾種建築工藝:一是金包銀砌築,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如楊村烏石圍;二是河卵石石灰砌築,就地取材用河中均勻、質地較硬的河卵石拌以石灰漿砌築,如武當田心圍、臨塘三大門圍、汶龍村頭圍;三是三合土砌築,即傳統的乾打壘築牆辦法,用石灰、黃泥、沙石(俗稱三合土)做泥,做泥是圍屋建造很關鍵的一道工序,這一工序決定了整座圍屋工藝的質量等次與成敗,選用無腐植質的猙紅壤土,按比例再配以細河沙、田底層泥和老牆泥,配合做勻,然後潑水,反覆翻鋤均勻發酵。用泥需乾濕適宜,乾濕程度為泥—抓成團,丟出碰地即散最佳,此土謂之熟土。砌築時中間夾雞蛋大小的卵石,一版一版,版築而成,為加強三合土的硬度還用熬制後的桐油漆刷,如關西新圍、西昌圍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圍屋依山就勢,布局合理,是客家人聰明才智的藝術瑰寶,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也適應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注重分析地表、地勢、地形、地氣、土壤及方向,儘可能使宅基位於山靈水秀之處。圍屋與環境的結合,充分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特殊的地理方位,特殊的人文環境,使贛南客家圍屋在防禦功能、建築材料、建築結構、建造技術等方面更是獨具特色。圍屋建築中的設計理念,除了普遍具有的基本生活功能設計外,更突出的反映在宗親一家的向心設計、安全防衛設計、祈求興旺發達的風水設計等美學設計,融合了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
這些被稱為“東方古羅馬城堡”的客家圍屋散落在古老的贛南村落,見證著客家人從中原移民至此,修建這些迷你堡壘以抵禦當地土匪的歷史。
傳承狀況
進入民國以後,由於現代文明的興起,交通和統治力度的好轉,土匪武裝和宗族勢力大大受到抑制,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此後人們便不再傾向建造圍屋了,新的圍屋也就少見了。
整個龍南縣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少,而且年齡都偏大。在時代背景下,培養這項技藝比較難。圍屋修繕危險係數大,加上社會大環境,年輕人不願守著這些老屋吃這個苦。
傳承人物
鐘彥鵬,男,漢族,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江西省龍南縣客家民居營造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保護措施
龍南縣博物館,也稱贛南圍屋博物館,於2018年4月建成,占地面積1859平方米,展廳面積2400平方米,總投資4000餘萬元,於5月16日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它既是全面展示龍南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又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客家圍屋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是龍南縣一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館。
社會影響
以江西省龍南縣客家圍屋為創作母題的“圍屋之變——關於中國傳統移民建築的對話”當代藝術展,將於2020年5月23日至11月29日在義大利威尼斯“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