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歌內容介紹
客家情歌的內容非常豐富。愛情生活的每個階段,每個方面,每個場合,每個角落都有一大串情歌,從嬉戲、思春、相思、愛慕、追求、初戀、熱戀、山盟,到怨情、拒愛、失戀、譴責;從道別、勸慰、送別、囑咐,到相思、感嘆、惆悵等等,句句動情,首首動人。其有很強的藝術性,清新優美的意境、通俗生動的語言,各種修辭手法無所不用,出神入化,美不勝收。這是客家地區的古老文化、平民文學之精華。其別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磁石般吸引人的藝術魅力,深受人們喜愛。故所以,客家情歌在梅州地區世代傳唱,長唱不衰。有歌為證:敢唱山歌把情牽,山歌越唱越愛連;白天唱到日落坡,入夜唱到月團圓。
起源
客家先民的祖居地中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遠古的時候,就已流行民歌。
學術界有認為:古代民歌都是山歌,山歌中情歌占了很大分量。早在公元前的周朝,就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有十五國風共160篇,是廣泛收集篩選的民歌。這裡面有相當部分是情歌。如反映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關睢》,出產地就是中原。到了漢朝,朝廷設立了專門掌管音樂的機構,名叫“樂府”,樂府從中原等地收集的民歌叫“樂府民歌”。情歌在樂府民歌中數量不少,流傳下來的有名篇精品之作,如表現對愛情堅貞不移品質的《陌上桑》。
祖先梅州客家人英籍女作家韓素音,研究客家人的起源及其遷徙經過結果,她斷言:“他們(客家人)的情歌可以遠溯至漢朝。”這就可以得出結論:客家情歌起源於中原古代民歌,是從《詩經》中國風,漢樂府民歌演化而來的,由四言、五言過渡到七言體。
形成
韓素音研究論斷:“他們(客家人)的方言是南北方言的混合物。”因而,客家情歌就是客家人、土著人南北方言混合的結晶。
客家先民舉家南遷的時候,隨身帶來了中原文化,帶來了中原民間文化中的口頭文學,即民歌民謠。落籍繁衍於連綿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嶺南粵東北山區,與土著民族融合在一起,天天共同勞作在山間野嶺,為了消除疲勞和抒發男女愛戀之情,就要唱山歌,通過山歌連結感情,尋找配偶,這就形成了富於地方特色充滿情愛的客家情歌。
畲族族譜記傳的《族源歌》可以說明客家情歌是南北方言“混合物”。其歌曰(節選):夫妻恩愛千年長,合生三男一女郎;攜帶兒女見皇帝,討封姓氏世代傳。大子籃裝就姓“藍”,二子盤裝就姓“盤”;三子恰逢天雷響,以雷為姓盡欣歡。駙馬出朝到廣東,攜帶三子女留宮;女招軍丁為婚郎,名為志琛身姓鐘。畲家姓藍盤雷鐘,四姓同為一祖宗;盤瓠世澤源流遠,世代子孫傳到今。
這幾首畲族民歌的語言、手法和風格,均與梅州客家山歌相同,這說明土著民族接受融入了客家先民帶來的中原文化。
著稱“山歌之鄉”的梅州,長期相互影響,彼此傳播。傳說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有歌仙“劉三妹”,河源亦有歌仙“劉三妹”,據傳她住在東江中游岸邊,唱山歌出口成章,優美動聽,很多男青年邀她對山歌,追求她。地主惡霸戲弄她,她就唱山歌罵他們,被逼跳下石壁潛入江中。聰明、美貌的劉三妹是客家人善於唱山歌的集體形象寫照。關於“劉三妹”故事在客家地區流傳,正是生動地描寫了客家山歌,尤其是情歌,是由中原民歌與當地土著民歌融化而成的具體過程。
發展
客家山歌雖然源遠流長,但歷經霜雪,尤其是情歌,在舊社會一直遭受歧視,被認為與傳統的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觀念相悖逆,是“傷風敗俗”的東西,因而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不容,更不許其登“大雅之堂”。
客家情歌儘管遭封建統治者禁錮,然而恰如地下冒出來的清泉,怎么堵也不堵絕的。正如有山歌為證:“封建把頭禁山歌,山歌越禁歌越多;你想山歌禁得絕,除非天塌海也枯。”梅州客家山歌終歸是客家人的心聲,客家情歌是客家男女交情的一種工具,他們出於精神生活、愛情交流的需要,不斷創作它、傳承它、豐富它,使它猶如山間路邊的野菊,任由踐踏,任由風吹霜打,總是頑強地生長著,繁衍著,綻放著美麗的花朵,播放著奇異的芬芳。它像甘泉滋潤著世代客家人的心田,哺育出無數“劉三妹”式的著名歌手,唱出了數以萬計的優秀客家情歌。
新中國成立以後,客家情歌已逐漸走出了低級、“下層”的胡同。它的內容已純淨化,並大大充實和提高,它的表現形式也大大豐富,已成為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的藝術之花。
創新
解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梅州地區各級黨委、人民政府重視發掘利用民間文學藝術,遵循“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企業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了很多客家山歌(情歌數量最多),並進行創新,促進了它的健康發展,發揮了它文娛和宣傳功能的作用,以鼓舞人們、教育人民。引領它從山裡唱,走進城裡唱,登上文藝大舞台唱,編進山歌劇唱,製成光碟,在電視中廣播。原河源山歌劇團改編的山歌劇《拉郎配》錄音遠播東西亞,改編的山歌劇《補鍋》,唱遍了東江地區,唱進了省城,深受廣大觀眾讚頌。
謳歌新時代、新生活、新情侶成為客家情歌的新鮮主題。例如《哥妹相戀最真誠》:
妹系綠湖出水蓮,蓮花映日向藍天;
阿哥願作五更露,點點滴落妹身邊。
新船下水行東江,妹貪阿哥情義長;
蝴蝶入園迷花色,妹貪阿哥能力強。
哥如泉涌桂山崖,妹子好比仙湖茶;
熱水泡茶味香甘,越泡越飲開心花。
妹系好花園中栽,哥系蜜蜂千里來;
蜜蜂見花團團轉,花遇蜜蜂朵朵開。
東江流水清又清,哥妹相戀最真誠;
哥妹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展鵬程。
上述五首情歌,讚頌了一對忠貞不渝,健康向上的熱戀情侶。句中巧妙嵌進了河源的旅遊景觀“東江”、“萬綠湖”、“桂山”和名優特產“仙湖茶”。表現手法新穎,語言生動活潑,富於客家地方特色,耐人尋味。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充滿了時代氣息。
藝術性
客家情歌的藝術性,包含著章句結構、音調韻律、修辭手法等。就“客家情歌”別於其他民歌這一藝術個性的形成來說,起最主要、最關鍵作用的是語言藝術。客家情歌的語言藝術,主要表現在方言化、口語化、生活化和形象化。後三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礎之上的,所以客家方言化是最主要的,是具有濃濃地方特色的體現。如,“唔系南風冇咁涼,唔系葛藤冇咁長;捱倆心愿才相愛,芝麻交糖甜又香。”歌中“系、南、葛、願、愛、交”等字語音與普通讀法不同;“唔系、冇咁”等語彙是客家方言,譯為國語,“唔系”是“不是”之意,“冇咁”是“沒有這么”之意。語法,客家方言有不少也別於國語,如“食朝、食晝、食夜”,國語應譯為“吃早飯、吃午飯、吃晚飯”,客家話卻省略了賓語“飯”。
客家情歌繼承了《詩經》中國風的優良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隨著歷史的發展,它不僅在內容、語言、唱腔上,而且在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都不斷創新。其結構一般為七言四句,第一、二、、四句押韻。曲調爽朗質樸,節奏明快自由,琅琅上口,易於傳唱,悅耳動聽。
客家情歌為把無形無影的思想感情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以達到形象鮮明、意境清新、抒情濃烈、感染力強。所以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一)直敘
直敘又叫“賦”,鋪陳其事,直接說出來。“賦體”的特點就是通過敘述而不是描寫來刻畫形象。例如:
瞎眼狗來死哥磨,賊老唔吠吠親哥;
把捱親哥吠呀走,一杓沸水死過多。
這首客家情歌沒有進行形象描寫刻畫,只是通過對“狗吠親哥”要用沸水燙這件事的過程敘述,在聯想中間接地表現了對“親哥”深深的愛。
(二)起興
“起興”簡稱“興”,就是開頭的意思。這種修辭手法是借用別的事物曲折地帶出歌唱者的感情,說出所要說的事物。例如:
一樹楊梅紅彤彤,哥系男人膽愛雄;
真情戀妹先開口,女人開口會臉紅。
歌中由楊梅花紅彤彤這眼前景物,觸景而生情,產生聯想,引出囑親哥大膽戀愛,主動向情妹表態,不要畏首畏尾。這屬於“以景引情”。
新買紙扇十八行,妹子說話好心腸;
聽妹言語紙包起,割草留根望久長。
歌中首句與歌的主題內容沒有直接聯繫,只是整首情歌的一個引子,僅僅是為了押韻和加強語氣。這屬於“借物發端”。
三明民歌
梅州客家,是山歌的故鄉。西晉“永嘉之亂”以後,一批批中原漢人,為避戰亂、饑荒、瘟疫等天災人禍,紛紛南遷;歷盡艱辛,來到了粵東北這塊世外桃源棲息繁衍。千百年來,客家祖先和土著百姓和平共處,並將中原文化與粵閩文化互為交融滲透。為傳遞心聲,抒發情感,創造出許許多多極富特色的梅州客家山歌。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梅州民歌與地方民俗風情融為一爐,帶著泥香土味,成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熾熱、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動的比喻,風趣、洗鍊的語言,表達了青年們對愛情的追求、對幸福的憧憬、對封建禮教的蔑視、對封建婚姻的反抗。有如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韻,有四名式,也有段體結構,形式多樣。還有對唱、盤歌等,倍受民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