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吃粸用大米做主原料做成,油炸成金黃色,圓圓的,香噴噴的,吃起來外酥內軟,非常可口
粸是古代漢語中對一類以大米為原料製成的食物的稱呼。在故鄉,粸這一古老的稱呼延續至今從未改變。故鄉興國,是純客家地區,粸這一獨特的小吃名稱,也從一方面佐證了客家方言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粸這種古老的食物,在客家地區流傳了一千多年,至今依然香飄故鄉,是城鄉居民熟悉而喜愛的小吃。
做粸的主料多用糯米,此外,故鄉出產的一種特有的大米,叫香禾米,更是做粸的上好原料。這種大米細長潔白、晶瑩剔透,煮熟後黏性極好,柔軟而有筋道,香氣濃郁,特別適合用來製作粸。
炸好的粸,顏色金黃,油汪汪的,盛放於白玉瓷盤中,饞人眼帘,讓人食指大動。故鄉的粸,品種繁多,人們一口氣能夠說出十幾種,不同的品種是因為添加了不同的輔料,毛薯、番薯、芋頭、南瓜是最常用的輔料,豆子、花生、醃菜、蘿蔔、茄子乃至許多蔬菜都可以作為輔料添入米粉或米漿里,也可以加入魚片、蝦米、臘肉丁,滋味各異,但風味俱佳。除此之外,一些調料必不可少。
淳樸的客家鄉親熱誠好客,家裡來了客人,必燒粸待客,叫做起油鍋。再窮苦的人家,來了客人也要磨粉打漿,為客人燒兩盤黃燦燦的粸端上桌,再泡上熱騰騰的茶,或舀出嗞嗞作響的自家釀的甜米酒,主客舉箸品嘗新鮮燒制的香噴噴的粸,然後啜一口熱茶或醇香的米酒,相談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