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月》是晚唐白居易創作的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客中月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新樂府詩
詩詞原文,原文,譯文,點評鑑賞,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原文
客從江南來,來時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見清光圓。
曉隨殘月行,夕與新月宿。誰謂月無情,千里遠相逐。
朝發渭水橋,暮入長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誰家客?
譯文
客人你從江南來,來的時候還是月初(上弦是月初)。漫漫旅途中,三次碰到了月圓(時間長的意思)。早上陪伴著殘月(月末)出發,晚上又伴隨著新月(月初)露宿。(這句講的是旅途行路艱辛,早起晚睡,月初到月末)誰說月亮是無情的,她不是千里一直遠遠地追隨嗎?早上從渭水的橋邊出發,晚上到了長安小道上。(指的是行速迅疾)不知道今夜的月亮,又在一直陪伴著哪家的客人?
點評鑑賞
“ 曉隨殘月行,夕與新月宿。誰謂月無情,千里遠相逐。”在朝朝暮暮的行止中,唯一可供安慰的只有高不可攀的明月,三句一連三個“月”字,字面的密集凸顯出感情的缺憾。在表層的靜謐之下,應該是害怕一觸即發的徹骨寂寞所以點到為止吧。
無法排遣的寂寞卻是不得不排遣的,於是只好用“誰謂月無情,千里遠相逐” 聊以釋懷。不遠千里伴客前來的明月也許忠誠,但這冷冷無心的專一又能提供多久的支撐呢?所以,當行人到達目的地長安之後,他幾乎是如釋重負地作別了這旅途中唯一的夥伴,並發出深知痛癢卻帶有局外人慶幸般的感嘆:“不知今夜月,又作誰家客。”
在殘月與新月的交替之中,江南來客已見過數次月圓,客中之月與居家之月好像並沒有什麼不同,依然是不停地從上弦到圓滿。因此,雖羈於旅,卻好像並不慘澹,也沒有太過濃重的愁怨,似乎還因為月光的皎潔,使旅途帶有某種冷清的詩意。
作品影響
白居易主張文學要為時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幾乎對所有文人來講,這都是不可達到的要求,包括他自己。本篇便寫出了與君臣國家無甚關聯的“私情”。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貞元十六年進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緝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易懂,相傳其詩作要老嫗聽懂為止。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首開中唐文人倚聲填詞之風。有《白氏長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