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推進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社會管理創新是新形勢下加快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課題。作為全省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市,為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宜昌市有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要求,全面提升社會管理水平,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若干意見》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都市推進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 外文名:Push forward the pilot work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Yidu city implementation plan
  • 地位:全省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市
  • 作用: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任務及責任,時間安排,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體要求,從廣大人民民眾最迫切的需要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入手,從推進社會管理最薄弱的環節著力,以開展社會管理創新年活動為載體,以體制機制和服務管理方式創新為動力,以加強基礎和改善民生為主線,進一步創新社會服務管理理念、政策體系和方法手段,促進社會管理的科學化、系統化、整體化、規模化,切實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原則和目標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堅持五項原則,實現五個目標:
一是堅持社會協同、廣泛參與原則,讓社會管理更科學。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更深層次整合社會管理力量,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二是堅持夯實基層、重心下移原則,讓社會基礎更穩固。實行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實現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矛盾糾紛在基層化解,管理責任在基層落實,增強基層社會管理能力,打牢社會建設管理的根基。
三是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先原則,讓社會服務更全面。把為民利民惠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解決社會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有機統一,使人民民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普遍提升。
四是堅持統籌兼顧、依法治理原則,讓社會關係更和諧。把依法治理基本方略落實到社會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全過程,確保社會管理逐步實現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是堅持立足實際、開拓創新原則,讓社會發展更協調。推動公共設施向農村投入、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公共管理向農村覆蓋,努力構築城鄉一體的公共管理模式,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

任務及責任

全市社會管理創新,重點構建“五大體系”,具體實施十五項工程(簡稱“515”規劃)。
1、構建規範化基層組織體系
著力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自治組織為主體、群團及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管理格線為基本單元的基層組織體系,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1)實施“固基工程”,加強基層政權組織建設。強化鄉鎮(街道)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建設,加強村(社區)黨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兩委”班子,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推選村(居)民代表和村(居)務監督員,形成村(社區)黨組織領導、村(居)民代表決策、村(社區居)民委員會實施、村(居)務監督委員會監督的組織架構。開展黨建帶團(工、婦)建活動,加強基層群團組織建設,發揮好群團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加強“兩新”黨組織建設,確保非公企業黨組織應建必建,探索依託產業園區建立區域性非公企業黨組織,繼續擇優向“兩新”組織選派黨務工作者。廣泛開展“三亮三比三創”活動,鞏固“城鄉互聯、統籌共建”成果,推進“雙聯雙促”,提升機關事業單位黨建工作水平。
(2)實施“自治工程”,加強基層社會組織建設。培育和發展服務型、公益型、活動型、維權型、管理型等各類社會組織,引導其有序參與管理服務,實現社會管理自治化。重點建立“四類”組織:服務主導產業的合作組織。圍繞農業主導產業成立柑桔(茶葉)專業合作社、畜牧(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力爭2016年社員與農戶比達到60%以上;圍繞工業主導產業,成立化工、建材、紡織、生物醫藥、機械製造等行業產業協會,促進企業聯盟,抱團發展打造優勢企業集群;服務各類人群的自治組織。建立和完善計生、體育、科技、文藝等自治協會,壯大和發展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不同人群的服務協會。熱心公益事業的志願者組織。村(社區)按照“一格線一團隊一批志願者”模式,激發“三員三代表”(黨員、政協委員、村務監督員、黨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爭當志願者。擴大青年志願隊、巾幗服務隊、“吳天祥小組”、黨員義工等志願者隊伍,構建志願服務長效機制。“中心戶”為主體的互助組織。按原自然組推選“共建中心戶”,中心戶領頭推動“生產互助、困難互幫、文化互學、矛盾互調、治安互防”。
(3)實施“格線工程”,加強基層服務組織建設。抓住宜昌市確定宜都為農村社會管理創新試點縣市的機遇,全面實施農村及城鎮社區格線化管理。將村、社區劃分為若干單元格線,每一格線招聘一名格線管理員。市設格線管理綜合平台,鄉鎮(街辦)設立格線管理中心,村(社區)設格線管理站。格線管理員納入村(社區)後備幹部管理,增加村(社區)格線管理層級和力量。以信息化為支撐,在農村建設人口、法人、“三權”(房權、地權、林權)三大基礎信息系統和居住人口、流動人口兩大服務系統;在城市建設人口基礎、矛盾化解“兩大信息系統”,為城鄉提供優質便捷的社會服務和管理。
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計生局、市總工會、市綜治辦、市電子政務辦、團市委、市婦聯、市經信局、市農業局、市體育局、市文化局、市畜牧局、市科協、市殘聯,各“雙聯雙促”單位,各鄉鎮(處)
2、構建一體化民生服務體系
堅持以改善民生為導向,認真落實省委書記李鴻忠關於念好衣食住行、醫教保業民生“八字經”要求,推動社會管理從末端處置向源頭治理轉變。
(4)實施“宜居工程”,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均等化。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搞好集鎮、村莊布局,出台城鄉一體激勵政策。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道路建設,整治當家堰塘,逐步縮小城鄉基礎設施領域的差距。著力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提高住房保障、物業管理和服務水平。結合工業項目推進,加快被征地農民安置房建設,規範和有序發展農民還建小區、農民公寓。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引導、鼓勵農民轉變居住方式,加快農村居民點建設,每村建好2—3個集中居住點,全市建好12箇中心示範村。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擴大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到2016年,全面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基本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國土局、市水利局、市供電公司、市規劃局、市房產局,各鄉鎮(處)
(5)實施“暢通工程”,逐步實現城鄉公共運輸服務均等化。堅持以交通提升城市能級,加快形成立體式、便捷化的現代交通支撐體系。加快交通主幹道路建設,全面提升縣鄉公路等級,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推進城鄉公共運輸一體化建設,積極擴大公交覆蓋範圍。到2016年,力爭90%的鄉鎮通達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95%以上的縣道達三級公路標準,98%以上的鄉道達四級公路標準,實現城鄉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乘坐城鄉公車。加強客運站場建設,建成陸城二級客運站,確保所有鄉鎮建成五級客運站。
責任單位:市交運局,各鄉鎮(處)
(6)實施“放心工程”,逐步實現城鄉食品藥品安全服務均等化。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構建食品“三網”(監管責任網、民眾監督網、現代流通網)和藥品“兩網”(監督網、供應網)工作體系,積極探索食品“三網”、藥品“兩網”併網運行的“3+2”城鄉共建共創模式,力爭走在全國前列。定期開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建立村(社區)食品藥品安全講堂,普及食品藥品安全知識。整合各監管部門基層維權資源,建立覆蓋所有街道(鎮)和村居(社區)的食品藥品安全維權網,在村(社區)配備1~2名食品藥品維權協管員,負責村民(居民)食品藥品消費維權等工作,確保百姓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藥品。
責任單位:市藥監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各鄉鎮(處)
(7)實施“健康工程”,逐步實現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創新城鄉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機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衛生和醫療保健服務水平。一是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和醫護隊伍建設,到2016年,確保鄉鎮衛生院均達到一級醫療機構標準,村級衛生室全部達到湖北省標準化村級衛生室建設標準。二是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網路。成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衛生進社區,健康進家庭”的上門服務,鞏固完善醫、藥分開試點,讓民眾買上“放心藥”、“平價藥”。三是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高標準新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行“一戶一檔”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對老年人、婦女、兒童定期進行免費體檢。開展老年人就醫上門服務,解決老年人就醫難問題。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加新農合達到98%以上。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傳染病疫情信息網路直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及應急處理工作機制和緊急醫療救援網路體系,確保重大疫情、災後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不明原因疾病及時得到救治。四是完善城鄉醫療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不斷提高醫療保障水平,逐步完善大病救助機制。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齡下崗失業困難人員醫療援助、醫療補貼辦法和靈活就業人員醫療保險辦法。
責任單位:市衛生局、市藥監局、市財政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應急辦,各鄉鎮(處)
(8)實施“素質工程”,逐步實現城鄉文化教育服務均等化。以“四城聯創”為抓手,加快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努力提高市民綜合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加大公益性文化投入。抓好農村文體設施和文化陣地建設,每年重點扶持10個村,建設高標準市級文化活動中心,完善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設,鞏固鄉鎮文化站、村農家書屋和文化中心戶陣地建設,實現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覆蓋所有村。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繼續採用財政補貼的辦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培育鄉土農村文藝人才,建設村(社區)文藝宣傳隊;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改造農村小片網。
堅持教育優先、均衡發展,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加大教育投入,確保城鄉孩子“有學上”。教育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繼續鞏固“校財局管”體制,實行學校安全、教師工資、教學設備及貧困子女入學“四個保障”。 2015年前,全面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城鄉校點布局調整。改善辦學條件,確保城鄉孩子“上好學”。堅持對山區薄弱學校投入大於城區中國小,大力實施校舍安全工程、農村國小寄宿制配套建設工程、國中標準化建設工程和義務教育階段遠程教育“班班通”工程,保證農村中國小達到宜昌市農村寄宿制示範學校標準,國中學校標準化建設100%;建立和推行城鎮學校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制度。扶助貧困學生,確保城鄉孩子“能上學”。完善《宜都市資助貧困家庭學生就學管理辦法》,開展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的全程資助,在國家免費政策基礎上,對城鄉貧困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職高生、大學生分別給予不同標準的生活補助和學費資助。努力實現全省義務教育均等化示範縣(市)目標。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體育局、市廣電局、市財政局,各鄉鎮(處)
(9)實施“夕陽工程”,逐步實現城鄉養老保障服務均等化。創新辦法,擴大覆蓋,逐步實現社會保障由城鎮為主向城鄉統籌、由城鎮職工為主向覆蓋城鄉居民轉變。一是完善城鄉養老保障制度。規範完善靈活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城鎮居民等養老保險辦法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力爭綜合參保率達99%以上。二是完善城鄉養老服務。完善市社會福利院和農村福利院建設,全市“三無”五保老人自願集中供養率達到100 %。規劃建設一批標準化老年公寓,引導社會力量興辦一批標準化養老服務機構。規劃建設集服務、教育、文體活動於一體的市老年人服務中心,讓城鄉老年人享受均等化服務。
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委老幹部局,各鄉鎮(處)
(10)實施“宜業工程”,逐步實現城鄉勞動力就業機會均等化。搭建創業平台,以創業促就業。加快以工業園區為主體的就業基地建設,以園區產業發展帶動就業聚集;加強政策引導,激發全民創業熱潮,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實施重大項目帶動就業,開展投資項目就業論證評估,提高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成長對擴大就業規模的拉動能力。開展充分就業社區(村)創建活動,促進城鄉居民充分就業。強化技能培訓,以培訓促就業。適應市場需求,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免費技能培訓、免費推薦就業等服務,幫助提高勞動技能促進就業。採取“校企聯合”方式,和重點建設項目企業對接,為企業開展“訂單式”崗位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以服務促就業。完善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落實就業援助政策和各項服務舉措;加快鄉鎮(處)、村(社區)就業服務機構建設,推進就業服務中心向基層延伸,強化其勞動力資源登記管理、信息發布、政策宣傳、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等工作;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信息庫和企業用工信息庫。
責任單位:工業園區,市人社局,各鄉鎮(處)
3、構建聯動化治安防控體系
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作用,運用多種手段整合現有資源,將防範、管理、控制、打擊、建設等多種措施有機結合,實現統一指揮、快速反應、信息共享、整體聯動,努力提升民眾安全感和對治安的滿意度,全力打造平安宜都。
(11)實施“樞紐工程”,建成十二大聯動平台。整合部門資源,建設和完善市格線監管中心、市110服務中心(應急指揮中心)、市矛盾糾紛大調解中心、市特殊人群幫教中心、市青少年服務中心、市婦女兒童服務中心、市殘疾人服務中心、市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市就業社保服務中心、市信訪接待服務中心、市老年人服務中心和虛擬網路管理中心等12箇中心,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辦公室建設,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聯動綜治格局。
責任單位:市委政法委、市委民眾工作部、市綜治辦、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市計生局、市人社局、市老幹部局,各鄉鎮(處)
(12)實施“平安工程”,建強三大機制和十支隊伍。圍繞平安鄉鎮(村、社區)、平安企業、平安校園(醫院)、平安交通(鐵路)、平安家庭等系列創建活動,努力構建三大聯動保平安機制:“嚴打”長效機制。保持高壓態勢,“穩、準、狠”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實行治安形勢定期評估,分期分段進行整治打擊。重大案件實行掛牌督辦、每月通報和領導捆綁破案責任制。重點管控機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設公共安全應急體系。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重點行業社會治安的整治、管控。建立企業、學校、城郊結合部等重要區域隱患排查制度和警力管控責任制。獎懲考核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強化平安創建責任制,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責任網路。完善平安創建獎懲措施。
在技防領域,加快建設市、鄉鎮兩級視頻監控系統,高標準打造市110服務中心,安裝高清晰視頻監控平台和GPS衛星定位系統。在縣道以上所有出入口建立視頻拍照卡點,在城區主要道路和繁華街道安裝監控探頭,在所有鄉鎮、管委會建立視頻監控平台,在所有村(社區)推廣經濟實用的技防措施。全市建立起街面防控網、農村(社區)防控網、單位內部防控網、城鄉重點部位視頻監控網、區域民警協作網、虛擬社會防控網的聯動體系。在人防領域,不斷充實基層一線警力,建立健全村(社區)警務室。組建和規範政法綜治、信訪維穩、公安防暴、門房保全、綜治協管、交通協管、民事調解、格線管理員、共建中心戶、治安巡邏隊等十支隊伍,構建群防群治與專業力量聯動的全方位防控體系。
責任單位:市委政法委、市委民眾工作部、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應急辦、市教育局、市婦聯、團市委、市殘聯、市民政局、各鄉鎮(處)
4、構建全程化矛盾化解體系
進行社會矛盾聯動化解,努力實現信訪量、矛盾隱患、群體事件明顯減少,通過風險評估、暢通民意、“三聯”維穩等措施,促進地方社會和諧、經濟發展。
(13)實施“疏調工程”,聯動化解社會矛盾。從源頭預防,制定社會風險評估細則,將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重大事項實施的前置程式,納入黨政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對自然災害、重大疫情、公共安全、安全生產和群體性事件等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重點領域,堅持風險預測常態化、風險評估公開化、風險化解定期化、風險處置制度化。完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實行領導幹部開門接訪、帶案下訪、上門走訪制度。健全民意訴求研判機制,定期對民眾訴求進行研判。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代理制度。深化村民說事、“每戶必訪”、民情聯繫卡和“雙聯雙促”活動。以隱患聯查、矛盾聯調、問題聯治為基本思路,以媒體對話、網民交流、公眾信箱、集中聽證等多種形式,積極疏導積怨情緒,聯動化解社會矛盾。
責任單位:市委政法委,各鄉鎮(處)
5、構建人本化社會救助體系
關心、關愛社會弱勢群體,關注、關懷刑釋解教、吸毒、精神障礙、問題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強化管理服務,使其回歸併服務社會,增加和諧因素,維護社會穩定。
(14)實施“關愛工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機制,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人民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關愛貧困戶、困難戶、五保戶等特困群體,建立政策扶持、結對幫扶、企業資助、社會關愛等有效機制;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行動,以“愛心媽媽”、志願服務等形式,確定幫扶對象,實現時間、空間全覆蓋;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方式,逐步推動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視助殘事業,加強殘疾人服務工作,建立服務殘疾人就業、就醫、社會保障等政策體系。多渠道增加社會救助投入,將社會救助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社會救助需要。支持和鼓勵貧困民眾參加社會保障。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積極開展社會捐助活動,弘揚社會互助新風。鼓勵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團體創辦民間慈善機構。
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計生局、市工商局、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各鄉鎮(處)
(15)實施“回歸工程”。建立幫助教育、管理控制、勞動就業、法律服務、社會救助、心理矯治“六位一體”的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制度和公安、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幫教機制,進行幫教、轉化、管控。積極為刑釋解教人員建立回歸安置基地,幫助他們解決就業、生活等實際困難,實現刑釋解教人員“回歸有人接、就業有人扶、創業有人幫、困難有人助”的目標。對服刑人員落實好“教育矯正、監督管理、幫困扶助”三項任務。充分發揮社區禁毒、戒毒職能作用,積極為吸毒人員聯繫矯治、技能培訓等工作,幫助其早日康復,順利回歸社會。對迷信邪教、法輪功等人員要通過教育轉化、心理矯正等方式進行正確引導,真情感化,確保不發生危害社會事件。依法打擊違法犯罪,堅決抵禦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活動。
加強對精神病人的服務管理,完善公安保全全、醫院管治療、家庭管監護、政府作保障的精神病人治療管理機制,依靠家庭、社區、單位及社會組織,落實精神病人特別是易肇事、肇禍的重度精神病人的日常排查、監護管控、心理疏導等措施,防止危及社會。加強重點青少年群體服務管理。依託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發揮社會各界的作用,加強對流浪乞討兒童的救助保護,加大農村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的關愛和扶持力度。定期排查有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邊緣青少年,落實建檔幫教,預防違法犯罪。
責任單位:市綜治辦、市衛生局、市財政局、團市委、市婦聯、市總工會、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民宗局、市610辦、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工商局,各鄉鎮(處)

時間安排

1、組織發動階段(2012年7月上旬):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全市動員大會後,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迅速召開會議層層傳達貫徹,動員部署,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並通過新聞媒體和基層村(社區)的宣傳陣地,在人民民眾中廣泛宣傳動員,使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濃厚輿論氛圍。
2、整體推進階段(2012年7月中旬至12月底):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對照本方案的責任分工,逐項制定工作方案,並按照市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求將工作方案及時報送到市委政法委。同時,按照工作方案全面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3、督導檢查階段(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上半年):年底,市綜治辦結合年度綜治檢查考評,對照考評標準,對各鄉鎮(街道)、各部門開展督導檢查,並接受省、宜昌市綜治委的檢查考評。2013年初做好迎接省、宜昌市綜治委檢查驗收的各項準備工作。
4、鞏固提高階段(2012年12月底至2013年上半年):按照市綜治辦和省、宜昌市綜治委年終考核情況,查漏補缺,及時對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制定整改方案,落實整改措施,鞏固提高試點工作成果。
五、工作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調整市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街道)、各部門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加強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
2、強化責任落實。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鄉鎮(街道)、各部門對照事項,按照責任分工,細化任務分解,認真落實目標任務。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分發揮組織協調、檢查督辦的作用,保證各項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責任和措施的落實。
3、強化資金保障。適應社會管理髮展形式,加大市、鄉鎮兩級財政投入力度,從政策上、資金上、經費上、項目上給予傾斜。把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經費納入市財政預算。各鄉鎮、街道、部門也要切實保障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資金需要,確保資金用在關鍵處、需要時。
4、強化督導檢查。市委督查室、市政府政務督查室、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督查專班、市綜治辦要加強對創新工作檢查督辦,定期不定期深入各鄉鎮、各單位進行跟蹤督查。
5、強化考核兌現。把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的檢查驗收與年度績效目標和社會管理綜合治理考評有機結合起來。對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對工作中組織領導不力,工作不落實,未完成工作目標,影響全市社會管理創新試點工作的單位取消年度績效目標和綜治評先資格。對領導不重視,工作不落實,發生嚴重問題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黃牌警告或實行一票否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