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合江亭

宜都合江亭

宜都之合江,納長江之壯闊,融清江之柔美,青黃相接,涇渭連波。《古今地名大辭典》及《大清一統志》均將宜都合江亭列為全國三大名亭之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都合江亭
  • 地理位置:湖北省宜都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介紹,歷史大事,相傳軼事,

介紹

合江之謂,世人共好。亭名合江者,全國有三。除鄂有宜都外,上有成都,下有衡陽。樓名合江者,粵有惠州。衡陽一亭,匯湘水蒸流;成都之亭,合郫檢二江;惠州之樓,融東西枝江。
北夢瑣言》文:“唐路侍中岩鎮宜都後,移鎮渚宮,祖帳合江亭。以官妓行雲等十人侍宴,岩即於離筵,作感恩多詞十首,至今傳播。”

歷史大事

同治四年(1865年)版《宜都縣誌》載:“合江亭,在縣北濱江,唐建,後圮(倒塌)“。元大德四年(1300年),知縣譚文德重建。嘉靖中,知縣陶師文重修。亭名合江者,以清江至此會大江也。”明弘治九年(1496年)版《夷陵州志·卷之五·宮室·宜都》載:“合江亭,在縣後,元知縣譚文德登覽江表,二水合流,因建此亭。”
《湖廣通志》:“清江自恩施縣至宜都縣北更寬,一望澄碧迥異他水。稍過城東併入大江,即無此色。元縣尹譚文德因重建此亭。”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版《宜都縣誌》載,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知縣陶師文重修合江亭後,“有碑記並題詠”。又載:“三國時,吳大都督陸遜屯戌宜都……遂築城於此,以拒蜀漢,後因號曰陸城。明成化庚寅(1470年),都憲楊浚因舊址築土城,周圍六百五十餘丈,高一丈二尺。立五門,東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太平,北曰臨川,東北曰合江。乙未(1475年),知縣王浚增建門樓……嘉靖壬午(1522年),知縣葉質重建合江門樓。”
除明清兩代直接詠頌“合江”的詩詞外,唐代以來歷代文人登臨此地詠頌宜都江景、樓閣遺存之詩就有數十首。
明弘治版《夷陵州志》載有明代文人鮑宗詠合江亭詩:“蜀川東下合清江,誰構幽亭托趣長。山聳翠微凝望眼,水分清濁快吟腸。啞啞客棹煙波外,隱隱漁歌汀渚傍。憶昔賢侯得佳致,公餘無日不徜徉。”
清康熙版《宜都縣誌》載有明代文人彭穎《合江》詩一首:“憶昔過涇渭,二水分清濁。今作陸城游,雙江同一瀆。峽水激流黃,清江揚靜綠。並道各朝宗,彼此不相屬……”

相傳軼事

武則天的秘書——宜都內人唐詩人李商隱以詩名世,較少為文。在為數不多的散文中,有一篇《宜都內人傳》:武後篡既久,頗放縱,耽內習,不敬宗廟,四方日有叛逆,防豫不暇。時宜都內人以唾壺進,思有以諫者。後坐帷下,倚檀幾,與語,問四方事。宜都內人曰:“大家知古女卑於男耶?”後曰:“知。”內人曰:“古有女媧,亦不正是天子,佐伏羲理九州耳。後世娘姥,有越出房閣斷天下事者,皆不得其正。多是輔昏主,不然抱小兒。獨大家革天姓,改去釵釧,襲服冠冕,符瑞日至,大臣不敢動,真天子也。然今者內之弄臣狎人,朝夕進御者,久未屏去,妾疑此未當天意。”後曰:“何?”內人曰:“女陰也,男陽也。陽尊而陰卑,雖大家以陰事主天,然宜體取剛亢明烈以消群陽,陽消然後陰得志也。今狎弄日至,處大家夫宮尊位,其勢陰求陽也。陽勝而陰亦微,不可久也。大家始今日能屏去男妾,獨立天下,則陽之剛亢明烈可有矣。如是過萬萬歲,男子益削,女子益專,妾之願在此。”後雖不能盡用,然即日下令誅作明堂者。
由此可見,宜都合江亭,已有1200多年歷史,歷經6 個朝代4次增制重建,可謂源遠流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