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根雕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宜豐根雕
  • 主題詞:傳統美術,根雕,宜豐縣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美術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清朝末期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宜豐根藝製品常用的材料有喬木根、灌木根、竹蔸、藤根及樹木畸形的枝、杈,還有質地堅硬、細膩、紋理畸美的樟樹、楮樹、荷樹、油茶、刺柏等樹的樹瘤等。這些材料,或根或瘤,或枝或杈,通過藝人們賦枯木以生命,化朽木為神奇的高超技藝,經選材、清洗、構思、造型、剝皮、浸泡、烘乾(或晾乾)、加工、打磨、罩漆、拋光等一系列工序製作而成的根藝作品,具有造型別致、寓意深刻、品味高雅的特徵,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藝術孤品。

歷史淵源

《宜豐縣文化藝術志》載:“宜豐古代就有根藝作品。縣博物館收藏的樹根造型有虎、鹿、猴、壽星等。這些館藏根藝作品,據考古專家鑑定,最早為清朝末期,距今有百餘年歷史。”據花橋一位80多歲的雷姓老人講述,清宣統年間(1908年),天寶鄉一位老木匠在承建雷家房屋時,挖出一株長滿樹瘤的茶樹蔸,形似百福圖中老壽星手裡的仙杖,頓時靈感激發,遂將其雕刻成一根仙鶴駕雲拐杖。老木匠的這一創舉,激發了諸多民間藝人的靈感,紛紛開始根藝創作,很快形成一股風尚。從此,宜豐根藝開始了百年流傳,至今不衰。
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宜豐根藝開始走上新的高潮,根藝創作如雨後春筍,遍及宜豐城鄉。展出參賽,頻頻獲獎。乘著這一東風,我縣於1987年成立了“宜豐根藝學會”,為全縣根藝創作、學習、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促進了我縣根藝事業的蓬勃發展。1987年舉辦的“宜豐根雕藝術展”,吸引了國內外諸多專家和根藝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是年11月,宜豐近百件根藝作品代表江西省赴京參加“全國首屆根雕藝術展覽”,獲一等獎一件,二等獎兩件。有4件被江西省美術館收藏。1988年3月,中央電視台在《文化生活》欄目中播放了《宜豐根雕藝術》專題片。此後,宜豐根藝更是蒸蒸日上,從業人員越來越多,製作、收藏和經營根藝作品的企業迎運而生。

基本內容

宜豐根藝作品主要有兩大類:
一是觀賞性藝術品。如:人物造型、人物故事、各種動物、自然風光、佛教人物、花鳥蟲魚、亭台樓閣、奇山異水及各種人物頭像的壁掛等。
二是實用性藝術品。如:根藝桌椅、花架、工夫茶台、大小擺件等。

瀕危狀況

宜豐根藝距今有百餘年歷史,但期間,由於“文革”(1968年-1975年)原因,宜豐根藝製作出現斷層。雖然近年來有了長足發展,但由於根藝作品的生產技術難度大,成品周期長,選材難,工藝複雜等諸多因素,造成學藝人員少,出現後繼泛人的瀕危狀態。

保護措施

為保護宜豐根雕,宜豐縣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2005年9月成立“宜豐根藝家協會”;組織由瀚道根藝公司與文化館協同負責的“宜豐根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保護小組;“宜豐根藝”被列為宜豐旅遊產品開發項目之一;開闢“宜豐根藝”展廳;擬定籌建“宜豐根藝館”;全面收集、整理宜豐根藝資料,並建檔保存;在全縣各鄉鎮鼓勵和培養了一批年青作者,並由“宜豐根藝家協會”經常組織創作、展覽活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