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10年10月,宜興市博物館奠基。
2013年5月,開始向全社會徵集藏品。
2016年10月,開始試運營。
2017年1月12日,正式開館。
場館布局
綜述
宜興市博物館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展陳面積共7200平方米,設有七個獨立展廳以及兩個臨展廳。
展廳
尹瘦石收藏館:
尹瘦石先生始終關心著家鄉的建設和文化事業發展。1992年,尹瘦石將自己畢生創作的代表作及收藏的歷代名畫、藝術珍品無償捐贈給家鄉。尹瘦石先生所捐贈的文物包括新石器時期至清代的陶瓷、玉器、石器、銅器、錢幣等220件。展廳現展出82件文物及作品。
錢松喦、錢紫筠藝術館:2014年12月,
錢松喦外孫女、錢紫筠女兒錢春濤女士將錢松作品4幅、錢紫筠作品40幅無償捐贈給了籌建中的宜興市博物館。展廳中現展出31件作品。作品以宜興山水人文背景為主要題材,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讓家鄉人民得以永久近距離地欣賞兩位藝術大師的精品力作。
吳冠南藏品、作品陳列館:2016年,宜興市博物館建成後,專設“吳冠南藏品、作品陳列館”,集中展出吳冠南先生捐贈的126件珍貴藏品和精彩畫作,供公眾欣賞、研究,領略其藝術風采。展廳中展出了其中的81件。
通史館:通史館展覽利用豐富的館藏文物和地方文獻資料,按照宜興歷史發展的脈絡,分為序章、史前、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個單元,時間跨度約一萬年,貫穿了“史脈”、“人脈”、“城脈”、“文脈”、“陶脈”的傳承發展主線,重點展示宜興歷史文明三大高峰,藏品涵蓋自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時代的地方典型陶器、石器,兩漢時期的陶瓷器、銅鏡,六朝時期的宜興青瓷,宋代的佛教窖藏,明清時期的紫砂、宜均、瓷器、碑刻等,序列完整,器類豐富,更以陶瓷、銅鏡,法藏寺出土佛教窖藏文物為亮點精品,全面表現宜興歷史厚重、環境優越、物阜民豐、人傑地靈、崇文厚德、社會安康、民風甘醇的地方特色。
現代名人館:現代名人館重點介紹軍事政治、教育科技、工商經濟、文學藝術、社會活動五大領域63位在中國現代史上留下深深印記的宜興人。在陳列內容上突破文物展品的局限性,大量採用文獻、照片、檔案等歷史資料;在陳列形式方面大膽嘗試多種陳列語言和新技術、新材料,運用復原場景和人物雕塑等形式重現歷史。共徵集到名人手稿、書信、書籍等珍貴藏品達1751件,展出285件,是宜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精彩實證。
風土館:風土館取名自宜興歷史上第一部記錄地方風物的書籍《風土記》(西晉周處編),是宜興第一座全面展示宜興非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專題館,展示內容分為《古韻流芳》和《昨日記憶》兩大板塊:《古韻流芳》集中展示宜興各級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作品;《昨日記憶》通過復原民國老街場景,真實再現宜興舊時民俗風貌。風土館採用靜態展示和動態表演、綜合展示和專題展示、傳統圖文與實物展示以及多媒體展示相結合的手法,全景呈現宜興獨具一格的非遺民俗面貌。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自2009年起,“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便在世界各地巡迴展覽,分別經過了西澳道場、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美術館等多個省、市級博物館。
館藏文物
宜興市博物館通過考古發掘、接收、徵集、採集、購買、交換、接受捐贈和調撥等方式取得藏品。截至2019年,宜興市博物館有藏品數量14227件/套,有珍貴文物79件/套。
| | |
| | |
| | |
| | |
| | |
| | |
|
文化活動
學術研究
2019年3月23日,宜興市博物館與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中國青銅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2019宜興•中國青銅文化學術研討會”,整理並印製《2019宜興•中國青銅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9年4月10日,宜興市博物館組織召開“談偉光‘均臨天下’展品研討會”,行業專家圍繞均釉、堆花、貼花工藝的形成和歷史演變、均陶的創新和發展等主題展開學術研討。
宣傳活動
2019年,宜興市博物館獨立策劃組織第三期“故宮遊學”活動,帶領30餘名宜興本地學生赴故宮進行為期5天的深度遊學。
所獲榮譽
2020年,宜興市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機構設定
單位性質:公益文化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地方財政全額撥款。
現任領導:楊瀟
參觀信息
宜興市博物館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宜城街道解放東路388號。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除夕當天閉館)。
每天9:00—16:30,16:00停止取票,16:30清場,17:00閉館。
免費對外開放,實行“免費不免票”(部分特展除外)。
從宜興站出發,乘坐公交宜興1路 → 宜興23路,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