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埠

宜興埠

宜興埠,坐落於北辰區的津門古鎮,聞名遐邇,歷史悠久。始建於1286年,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初稱漁家鋪,後稱余稱府,清乾隆四年(1740年)稱宜興府,道光年間改稱現在的宜興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興埠
  • 面積:22.48平方公里
  • 人口:8萬(2003年)
  • 創建時間:1286年
名稱由來,版本1,版本2,建制沿革,歷史文化,工業發展,園區建設,農業發展,民生工程,

名稱由來

版本1

天津宜興埠的名稱由來確實與江南宜興有關,那是在明朝初,為了建造北京城,大量宜興民工(船工),沿大運河從江南運送建城材料北上,在那裡登岸息腳,並定居繁衍,由於宜興人集居又為碼頭(埠)所在地,因而被稱作宜興埠。

版本2

天津宜興埠是明代為了攻打高麗(今朝鮮)缺少水手,從江南宜興調動大約500名會划船的水手,集結在今天的天津宜興埠訓練,後來因與高麗和好,朝廷取消攻打計畫,那些招收去的宜興水手只能在當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後來,成了宜興人的碼頭。所以叫宜興埠。至今宜興埠的話,和宜興話非常像。
【注】 版本1 比較可靠,因為建造南京城時朱元璋就大量使用了宜興山上的石料。由於石質好,敲起來有金屬音,朱元璋便把這兩座山命名為大小金山。北京城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建造的,象南京城一樣使用宜興石料完全有可能。至今宜興這兩座山還在開採石料。

建制沿革

宜興埠鎮坐落在天津市區北部,與河北區接壤,地理位置極為優越。鎮內“三鐵”(京山、津薊、北環鐵路)、“五路”(津圍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中環線、外環線及連線中環、外環的放射線)縱橫穿鎮而過。距市中心6公里,距塘沽新港45公里,距天津北站3公里,距華北最大的鐵路運輸編組站僅1公里,形成了通往國內外海、陸、空運的三大優勢。全鎮總面積22.48平方公里,總人口8萬,其中常住人口2.9萬(農業人口17000多,非農12000多)。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億,人均純收入8000元。
宜興埠鎮確定的發展思路是“農業做精、工業做強、三產做大、城建做快、環境做美”全鎮已擁有工業企業355家,其中外資企業72家。工業用地內實現“五通一平”。重點企業有天士力、三千、萬達及LG配套園。2002年工業銷售收入38.3億,利潤3.9億,增加值8.02億,利稅5.7億。第三產業立足做大做強,以汽車貿易為主的汽車大道已成規模,同時充分利用普濟河東道84畝團地和五街90畝地優勢,積極與國內、國際大公司、大財團接觸洽談,荷蘭萬客隆集團已準備投資在本鎮建大型超市,90畝地汽車公園和華北地區最大的酒店用品批發市場等大項目也在積極洽談中。
從94年開始,該鎮啟動了平房改造工程。先後改造了十幾片平房區,建成了宜興南里宏園裡翠萍園翠芳園翠濤里玉成里玉琢里民賢里萬達新城今日家園等十幾個小區。舊村改造工程也已開始啟動。 宜興埠的明天會更好!

歷史文化

歲月滄桑,歷史上的宜興埠並非富饒之地,解放前,當地農業經濟“十年九不收”,流傳著“宜興埠三宗寶,麻稈、蕎麥皮和香草”,普通老百姓過的生活是,住土房、睡土炕,男人外出經商,家中無米湯,孩兒哭叫餓,女人淚汪汪,麻稈換來玉米面,糊弄肚皮度饑荒。
宜興埠習稱餘慶府。距市區較近,是城鄉結合地區。清《保甲圖說》記:“王家場河外稍北曰宜興埠。有寺曰藥王廟,村多磚窯,旁有小道北去。” 因燒磚瓦,挖地多坑塘,蓄水養魚,故人多從事漁業,住高台上,俗稱漁家鋪,後諧音取吉慶意稱餘慶府,至今仍有老人稱餘慶府,但在行文寫成宜興埠了。這裡是教育家張伯苓的故鄉。其父喜音樂,尤擅琵琶和十番,嘗在棉被上縫製兩袖子,睡前倒在被窩裡先彈一陣入睡,醒後再彈一陣。人稱琵琶張,遠近馳名。
宜興埠宜興埠
教育家楊澄甫,當天津師範校長多年,為津市培養許多老師和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溫支英青年時興辦普育女子學校並辦畫報,曾任學界同志會長與民興報社長劉孟揚為解決津浦鐵路停車場率同學三千向督署請願,觸怒直隸督辦陳夔龍,以擾亂地方罪戍新疆,辛亥革命後返津,因腿部受傷致殘。後參加同盟會,當選眾議員。鎮中原有一藥王廟,義和團興起,團民將廟改為供奉碧霞元君名碧霞宮,在此習拳上法,至今尚留有宮前街、宮后街等地名。

工業發展

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宜興埠鎮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積極回響市委、市政府“以工興市”戰略號召,強力實施“以工興鎮”,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不斷培育壯大以電光源玻璃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全鎮工業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6年,全鎮限額以上工業實現產值46.92億元,同比增長40.4%;實現增加值15.12億元;企業上交稅金5810萬元,同比增長19.8%;完成財政收入2718.96萬元,同比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69元,同比增長10%。
宜興埠宜興埠
宜興埠鎮堅持“工業興鎮、商貿活鎮”的思想,工業經濟和城鎮建設得到較快發展。全鎮工業企業已發展到330餘家,年實現工業產值14.5億元,形成了以玻璃製品為主導的特色產業。2003年經廣西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全省五個特色工業園區之一,2004年聘請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園區進行了科學規劃,規劃面積10.06平方公里,規劃了三縱三橫的主幹道,區內實現了八通一平的條件。區內現有玻璃企業28家,固定資產6.2億元,安排勞動力1.2萬人,形成了以高硼矽、藥用玻璃、電光源玻管為主的主導產業,年產20萬噸,2億套燈具,140億隻安瓶,288億粒聖誕燈泡,其中玻管產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41%,高硼矽玻管占國內市場份額的56%,是長江以北最大的特種玻璃和電光源生產基地。
宜興埠
宜興埠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小城鎮、大戰略”的方針,按照省重點鎮建設的要求,牢固樹立“工業興鎮、商貿活鎮”的指導思想,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東引西進”戰略的歷史性機遇,按照“科學規劃、政府引導、多元投資、連片開發、完善功能、規範管理、加快發展”的工作思路,大膽探索建設方式、投資體制,加大城鎮建設投入,加快了城鎮化步伐,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被中央組織部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被省政府命名為衛生鎮。

園區建設

園區建設成效顯著。宜興埠鎮先後兩次聘請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園區進行高標準科學規劃,建成了園區自來水廠,實現了企業雙迴路供電,完善了園區排水設施,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用於園區道路、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了“八通一平”。2006年5月,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設立為省級開發區。截止目前,工業園區內玻璃製品加工生產企業已達48家,固定資產12億元,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4個,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3個,超億元的項目3個。園區企業年產玻璃管22萬噸,安瓶140億隻,燈具2億套,其中玻管、高硼矽管產量分別占國內市場份額的41%、56%,已發展國內較大的玻璃製品加工生產基地。其中宜興埠鎮聖誕燈泡設備已達到2200套,年生產能力400億粒,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聖誕燈泡加工生產集散地,被譽為聖誕燈泡生產總量“世界第一鎮”。
宜興埠第一國小宜興埠第一國小
宜興埠鎮加強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先後投資1.4億元,新修改造城區道路14條,形成了“三縱三橫一外環”的城鎮框架,道路硬化綠化率達到100%,綠化覆蓋率23.7%,建成110千伏變電站,鎮區內水、電、娛樂、通訊等設施完善,先後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全國文明鎮”,被中組部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被建設部等部委確定為“國家級重點鎮”。

農業發展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2007年糧食總產達到20473噸,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到5.4萬畝,種植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著力發展林下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發揮全鎮8萬餘畝林地資源優勢,通過實施補貼優惠政策、協調貸款、黨員幹部帶頭、組建協會等措施,調動農民發展積極性,營造了林下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截止目前,發展林下養鴨8.2萬隻,增加收入88萬元;養雞23.2萬隻,增加收入210萬元;養牛680隻,增加收入980萬元;養羊4500隻,增加收入72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
宜興埠

民生工程

宜興埠鎮黨委、政府把關注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重點,千方百計解決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免收民眾挖河款,補貼村級水利建設。2008年宜興埠鎮政府自籌資金45萬元組織實施了縣、鎮辦水利工程;對村級水利工程每方土補貼1元,共補貼資金4.5萬元,減輕了農民負擔,調動了全鎮農田水利建設積極性。
改善民眾交通條件。爭取上級資金110萬元用於農村道路建設,完成了孟英、前盆城等村的道路建設,在全鎮全部實現了村村通工程。完成了省道307改道和濮范路至省道209路段改造的申報工作,這些路段實施後,將解決文留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同時也給農民民眾生產生活帶來很大方便。
宜興埠宜興埠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10餘個村積極推廣普及了沼氣池建設;完成了補貼2400萬元的6萬畝標準良田建設項目的報批工作。從發改委爭取了總投資700萬元的4萬畝大糧基地項目。
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完成了58540畝糧種補貼,370畝稻種補貼,5000畝棉種補貼,20000畝糧種培育基地。完成了2027頭能繁母豬的投保,對2287頭能繁母豬補貼進行了登記和核實,認真做好了農業普查和畜牧業普查工作。
基礎教育工作明顯改善。爭取資金62萬元,新建宜興埠鎮三中校舍48間;規劃了2所標準化國小,新建教學樓48 間;投資6.3萬元完成了國小的校舍維修項目;投資1.4萬元完成了國小教學樓防水工程和左棗林國小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7萬元對鎮一中教學樓進行了維修和改造;籌資30萬元設立了教育獎勵基金,對優秀教師進行獎勵,鼓勵教育事業發展;累計投入20多萬元,培訓教師1080人次,參加各種培訓學習35項,提高了教師業務素質。實施“師表工程”,推行教師民主測評機制,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投資60萬元建設了宜興埠鎮敬老院住宿樓,新增房屋37間;嚴格落實五保供養政策,90多萬元優撫資金、民政救災全部以存摺形式及時足額發放到戶;認真做好特困戶調整工作,採取嚴格程式、張榜公布、各村評選上報的辦法,調整特困戶28戶,真正落實了農村低保政策;積極開展新農合工作,2009年參合率達到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