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竹木雕刻(宜春市)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宜春竹木雕刻(宜春市)
  • 主題詞:傳統美術,竹木雕刻,宜春市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美術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宜春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宜春木雕是江西宜春、特別是該市袁州區天台鎮一帶經久享有盛名的一項傳統雕刻藝術。它發端於明末清初,以楠樹、香樟樹、株樹、油茶樹、梓樹等木材及樹根為材料,匠心獨運,甄別構思,用錘子、鋸、鑿子、圓鏟、刨子、雕刀和鑽子等工具進行手工雕刻,製成各種工藝品,其中以儺面具、歷史人物肖像、家居裝飾最為見長。它是贛文化的一個生動體現,以其別致神韻、精美雕飾和廣泛表現內容而蜚聲省內外,被稱為宜春民間工藝美術沃土育出的一朵奇葩。

歷史淵源

《宜春市志》(卷五十九·文化)中記載:“宜春市的民間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有雕刻、剪紙、漆花、焰花等,其中雕刻分為木雕、竹雕和石雕”。明末時(1620—1644年)石窟藝術基本停頓,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幾的木雕裝飾,出現多層鏤雕技術。到了清初(1645年起),贛西各地建造祠堂時均採用宜春木雕來裝飾,文化元素充分滲透其間,使之漸而達到登峰造極發展階段,宜春木雕技藝臻於完美。現存於民間的古宜春木雕多數為這個時期的作品。宜春木雕之所以能歷久不衰,流傳至今,默默耕耘在這片園地里的世世代代的民間藝人功不可沒。據對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彭煥連家族考評,宜春木雕傳統手工藝流傳至今就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基本內容

祖輩幾代都靠做木雕手藝為生的天台鎮中坑村村民彭煥連是個典型代表。他於繼承中潛心鑽研,摸索出了一整套有自己獨特風格、又不失古風遺韻的木雕技藝,成為這一傳統手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雕刻的贛西儺面具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採用抽象、誇張的手法,塑造古樸、粗獷、豪放的儺神頭像,為挖掘、傳承贛西儺文化做出了寶貴貢獻。2008年他雕刻出《水滸傳》人物一百零八將面具,傳神寫意,將儺面具雕刻技藝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江西省舉辦的“國際儺文化藝術節”上獲得金獎。為迎北京奧運會,他採用中國傳統知名木材“株、樟、柏、梓、楠”,雕刻成《五福娃》,以及《唐宏》、《吹風》等其他作品,均在多處獲獎,充分顯示出宜春木雕造型古樸別致、圖案生動傳神、做工精湛細膩的特色。

基本特徵

宜春木雕的作品主要涵蓋了三大類內容:贛西儺面具與佛像、本土根雕和龍鳳桌椅,每類作品都具有其獨特的特徵。贛西儺面具風格獨特、形象逼真,採用了抽象、誇張的手法,塑造了古樸、粗獷、豪放的神像頭面,豐富了贛西儺文化;寺廟內木雕佛像莊重傳神,引人駐足敬仰。木土根雕則奇思妙想、創意奇特、別具一格,憑藉宜春特有的老油茶樹殘根和蟲蛀嬰瘤殘枝,寓以萬物之靈氣,展個人技藝風采雕製成各式各樣的作品,有的像仙人、有的似梅花……讓人美不勝收,爭相收藏。龍鳳桌椅含吉祥寓意,傳承和發揚了民族傳統美術工藝,作品整體造型古樸、雅致,圖案生動,做工精湛,多為富裕人家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