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方言小解

宜春方言小解,語言被哲人稱為存在的故鄉。一個人進入哪種語言,實際上就進入了哪種生活。對宜春人來說,都會感到自己的方言優美、典雅、朗朗上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春方言小解
  • 所屬:宜春方言小解
  • 分類:宜春方言小解
  • 其他:宜春方言小解
宜春方言小解,消停,忙殺哩唧,打甭,妝演,雀剝,掐,二五八輕,刊人,好耍,發性,打亂哇,跟賤,賊牯,侯人,方言小段,點評,

宜春方言小解


宜春方言小解
宜春方言小解宜春方言小解

消停


如果你和他人坐在一起,自己想先離開,那就不好自己跟別人告別說:“慢走。”這話應該對方說。這個時候,只要說“你們消停坐,我先回去了”,就是一句很典型的宜春告別語。消停是慢的意思。坐下來就已經消停了,就已經慢了,再把它點出來,並不給人以架床疊屋、又戴斗笠又打傘的累贅之感,而是把關健詞重點突出,就像在印刷的文體中,那些關鍵字要用黑體印出。這種加強,表達了宜春的一種集體下意識,那就是對“消停”的羨慕。

忙殺哩唧


“消停”的反面是“忙殺哩唧”。忙能“殺”人,可見宜春人對“忙”有怎樣的價值判斷。忙就是“有事”,只有有事的人才會“忙殺”。怎么才會忙起來呢?就是要不停地給自己找事。找不到事那才丟人現眼呢!
前幾年的春節晚會上有個小品,名字忘了,主人公是一個沒找到事卻要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忙不過來的人,說白了他就是社會上的一個“閒流”。他聽到有人在敲他家的門,便叫妻子去開門,他自己拿起電話,連號碼也沒撥就衝著話筒嚷:“怎么那一車皮的領帶還沒到貨?高棉那邊催的緊哩!我們要維護中國商人的形象,這個道理都不懂?……”一旁領進客人來的妻子實在看不下去了:“你看你,把電話都拿倒了。”這真是個忙“殺”的好例。

打甭


“打甭”在宜春話里是個地道的象聲詞, bé ng這個音不表示“不用”的意思。它專門指代一種狀態,那就是把石頭丟進水裡的聲音,石頭越沉, 會 bé ng得越響。不過宜春話的“打甭”不是指往水裡丟石頭,而是表示異性之間的 “接吻”、英國話的 kiss,是異性之間用擁吻來表達內心激烈情感的舉動。過去在宜春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問話:“你看見一個男的箍到一個女的在那裡打甭么?”問者自豪,聽者嚮往,總之是很有市場的。
但奇怪的是,“打甭”在宜春話里快要銷聲匿跡了,大家改說“親嘴”、“接吻”、“打 kiss”。這除了說明語言不是自給自足的封閉系統以外,還說明宜春話在生成的過程中更精緻了。

妝演


做客時,主人準備了豐盛的酒菜,斯文的人不怎么動筷子,儘管他很想吃,但就是不吃,寧願吃虧,這在宜春話中叫“妝演”。“妝演”就是吃虧的意思。在現實生活中恐怕沒有誰願意吃虧,但有時又不得不主動去“妝演”。這或許才叫生活。

雀剝


“雀剝”在宜春話里是個地地道道的貶義詞,意思是心術不正,鬼點子很多。“這個人蠻雀剝,絕對不能交朋友!”在宜春生活的人,經常會得到這樣的忠告。因此,面對“雀剝”人最好的辦法是敬而遠之。


聽宜春人交談,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哎呀,別跟他那么掐(kà i),人在世上不就是幾十年,掐來掐去還不是自己吃虧。”這裡的掐便是指節約,同時也有小氣之意。
掐(kà i),字典上的解釋是:①用手指用力夾,用指甲按或截斷;②量詞,一隻手或兩隻手指尖相對握著的數量:一小掐韭菜。在作量詞時,宜春話又把掐讀作ká,與作動詞的掐有明顯不同,叫人去掐(kà i)韭菜,與叫人去拿一掐(ká)韭菜的意思完全不一樣。
拇指和食指的指甲去截斷韭菜就叫掐(kà i),在宜春話里,讀第四聲的字鳳毛麟角,找不出幾個來。其實,宜春人用指甲去侵犯植物的事做得並不多,掐韭菜、掐蔥、掐花、掐小竹筍、掐人。作為武器的指甲,其實質並不硬朗,進攻的對象也很柔弱。即便如此,宜春人在做這一動作時,也要像奧運會舉重、摔跤、跆拳道、柔道等項目的某些選手那樣,上場前要氣吞山河地“嗨”(kà i)一聲,來給自己壯膽壯威,所以掐要發第四聲,宜春人的柔順也就和韭菜、蔥、花、小竹筍的柔順差不多少。
過去宜春經濟不很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體格與人格都不可能強壯。表示自己強壯的舉動,也就主要是“掐”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去掐韭菜、掐花呀,有什麼可以沒完沒了地掐呢?那就是掐自己掐別人。

二五八輕


宜春方言中有一句極富韻味的話,叫“二五八輕”,其意有三:一是指一個人沒有什麼能耐,但又不是很差,關鍵字是“平平過”;二是專指不做正事,盡做野事的人,關鍵字是“不正經”;三是二五即二百五,不足秤,八輕也不湊整,湊整就是十輕,意思是指一個人不夠分量。關鍵字是“輕浮”。那“輕”是什麼意思呢?宜春人的解釋是中風之人顫抖之狀“卿卿輕輕(宜春人讀作 qiang)”“飛飛劃劃”;“八輕”就是“半身不遂”。生病也要湊足分量?這不能不說是宜春人指桑罵槐式的幽默。
其實,“二五”並非宜春方言獨有。西安話里有“二膩八爭”(做事懶洋洋),南京話里有“二五郎當”(馬虎),成都話里有“二不掛五”(不正經)。還有全國通用的“二百五”(半吊子),均典出於古代生活。那時的一吊錢為一千文,半吊為五百。五百還是一個整數,因此再減半,二百五,半吊子的平方,即四分之一吊子,更零碎,更與中國人歸整的心愿犯擰。看來,“二五八輕”就是人們鞋中的一粒沙子,分量很小,卻硌得人不舒服,人們當然沒有好臉色待它。

刊人


在宜春話里,一個人受擠受壓受硌受刺都說kā n,與李商隱“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最後一字的發音一模一樣。可能這是中原傳過來的一個文物級的發音,就像廣東人說“睇”表示“看”,曾在中原很盛行,但現代中原人根本不說“睇”,並視“睇”為外來的方言。宜春人表達不適甚至是痛苦的 kā n,很可能是“刊”。因為“刊”有“刻”的意思,“刊人”就是從“刊石”、“刊木”轉意而來,並非無解。想一想,比擠、壓、夾、硌更為傳神。
有一個宜春人在北京趕公車。他好不容易擠上去了,但被車門夾住了臀部,急得大叫起來:“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售票員問他看到了什麼,他說:“我看到了屁股。”售票員想自己的車不經過醫院啊,這廝一定坐錯了車,一開車門,把那個人推了下去:“要看屁股自己打的去!”北京人很難理會其中的妙處。同樣宜春人在北京也很難進入北京話的語境。既然是在北京,他就得努力擠進當地語境中。用北京音來說宜春話,把“刊到了屁股”說成是“看到了屁股”,純屬一種正常的錯亂。兩者造成的反差讓其他宜春人捧腹不止,已成了飯桌上經久不衰的經典段子(類似的還有“舞(五)碗面”),北京人是沒此享受的。

好耍


“好耍”是宜春國語里上舌率最高的詞之一。那件事好耍嗎?那部電影好耍嗎?那個地方好耍嗎?那個人好耍嗎?宜春人老是這樣互相打探,好像“好耍”是一個很稀缺的東西:自己只可能主動去追逐它,卻不可能主動製造它。這就把“好耍”與“耍”區別開來,耍是完全由自己控制的行為,而“好耍”是自己被動領受的事件。
那件事好耍嗎?那個人好耍嗎?那個地方好耍嗎?等於在問那件事、那個人、那個地方能讓我放鬆嗎?這說明有些人總是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中,此因渴望“好耍”。對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孩子來說,父母常常會板起面孔:“冇得耍,要抓緊學習,耍不得,也耍不起。”孩子鬆弛的遊戲心態就這樣“水土流失”了。
好耍是緊張的解毒劑,但不是緊張的清除劑。好耍是讓緊張保持在不讓我們的動作僵硬變形的尺寸上。如果我們的緊張度趨於零,變得完全鬆懈,這樣就真的“冇耍”,也耍不得。皮之不存,毛將焉覆?生活將會趨向寂滅,我們也就沒有互相打探“好耍”的必要了。

宜春方言小解
宜春方言小解宜春方言小解

發性


“發性”有二層意思,一指發脾氣,二指利索。在宜春方言裡這仍然是一個十分活躍的詞條,估計它永遠會活躍在宜春方言裡,因為它指代的那種狀態會永遠出現在人的情感里,出現在人的生活中。
“發性”在國語里聽起來像是“ fai xiang”,與“壞香”有點接近。由於宜春口音里無國語的“ h”音,凡國語里 h打頭的音,一色地用 f替代,象花、話、畫、壞、歡、環,都會成為宜春人通過國語水平測試的陷阱。正因為此,宜春人並不以為“發性”一色地是“壞”的。比如,人們在警告沉溺電視中的孩子就常說:“莫動呃,蠻唧我會發性哩!”
“發性”是要被“激”(刺激)出來的,說明宜春人打心眼裡是不願意“發性”的。即不願把自己的“本我”“真我”暴露出來。“發性”是宜春人個性的“偶爾露崢嶸”。
“發性”指向的不僅僅是人,也可以是物,是事。“你帶性忽唧(一點)好不好?”“你怎么毛一點性氣!”所以,“發性”不僅僅指相罵打架,也代表一種昂揚的姿態。

打亂哇


宜春人說“打亂哇”即“騙人地說”、“沒根據地說”、“戲說”、“不作數地說”,總之是不足為信。“哇”便是“說”的意思。“打亂哇”與“哇正事”恰好相反。凡是喜歡“打亂哇”者是絕對不受人歡迎的。可見,宜春人對秩序的尊重,不敢以“亂”自居,不敢以“亂”自謙,不敢以“亂”自傲,不敢以“亂”自榮。這反映了宜春人中規中矩的一面。

跟賤


宜春的年輕人見了面是不怎么問健康的,問也是用國語問:你的身體還好嗎?但老一班(以前作興講班門,也就是輩份)的宜春人問起健康是這樣的:“您老人家還跟賤嗎?”“還跟賤,一餐吃得兩大碗飯。”仿佛他們從不知道有“健康”二字。國語里的確沒有“跟賤”二字,但似乎兩者之間又有點聯繫:“賤”跟“健”發音不是相似么?
人老腳老,腳發軟,人就不願動,老坐著、躺著。不怎么用腳,結果是腳越發軟,越不運動,越容易患病。所以無論老人還是後生,都要保護好自己的腳跟,也是人之根(把人比作植物),人靠腳去吸取生活的營養。
“跟賤”之類,與農村用豬用狗來給孩子取暱稱的思維如出一轍,說把孩子看賤一點,命硬,更好活。難怪,把腳看賤一點,腳跟反而更有開拓精神,更能為主人保駕護航。正是在這樣一種心理暗示下,宜春老一班人不忌說自己(腳)跟賤,而且還比賽著跟賤的級別,獎品就是自己的壽命。持愚守賤與一項如此的福分相關聯,難怪大家都說“賤人命大”了。

賊牯


宜春人把做賊的人叫賊牯。牯是一種“他格”,是一種“陽格”。如果做賊的是個女性,宜春方言中沒有對應的“陰格”,不叫“賊婆”,還是叫“賊牯”,不像叫豬,有“豬牯”、“豬婆”之分。人一旦背上了“賊牯”的名聲,那是極不幸的。

侯人

宜春話說“羨慕”不叫“羨慕”,叫“侯人”。錢是蠻侯人的東西。漂亮的女人對單身男人來說也是蠻侯人的。還有什麼是侯人的?凡欲得而暫時得不到的東西都是侯人的。在食物短缺的年代,聞到鄰居家飄出來的紅燒肉的香味,都會侯得人流口水。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或心胸狹窄的大人,會故意在別人面前顯擺,侯得人產生自卑的心理。侯人是一種有欠缺的生活狀態。
《康熙字典》只有“候人”,沒有“侯人”。候,“音後訪也又向望也”。古時有候人道路迎送賓客之官,相當於今日政府接待處處長。候人就是等人。想見那個人,那人卻不在,所以要等,在宜春話中的“侯人”的意思比較接近。但兩個字讀音不同,“侯”讀第二聲,“候”讀第四聲。這兩個字在古代發音是不是一樣?或者兩個是“通假字”,就是“借”與“假”的關係那樣。

方言小段

矮婆燈幾——板凳
腰沙勒——天啦
挑禍———惹事生非
扁井——脖子
銀——人
毛零——沒用
莫里樣哇噻——不要這樣說
哈——嚇
髒是——剛才
個么按里——這么晚了
辟到——異物堵塞了氣管
恰——吃
切——去
蠻嚇銀——很嚇人
必算啥幾——不算什麼
綽氣——生氣
蠻造孽——很可憐
黑撒非腦太——黑社會老大
冊古——小偷
皮實——倒霉
草捏——可憐
擺摸——發獃
號里莊 尼差不多了 你學到了嗎喝道里么
宜春方言小解
宜春方言小解宜春方言小解
(盲)哇沙雞--(沒)說什麼
金牙切乃離?--今天去哪?
歌乃歌醒得--這誰知道
廚房——灶前 扇扇打打——欺騙
河石下里——河邊 哇假四——說假話
洗浪水澡——游泳 扇銀,揭銀——騙人
個老子——哥哥 咋擠——幹嘛
抹老子——妹妹(家庭成員以此類推)
線車——腳踏車 擦板——搓衣板
嘎嘎——蛋 作死車裡——想死去了
今家——今天 殺辣——厲害
哇事,打講——說話,聊天
毛——沒 毛個其事——沒這種事
毛得——沒有 索——差、爛
啥嗎——什麼 兒擠——現在
撒——玩 細銀擠——小孩子
哇筆定——說不定們 角得——覺得
郁四八貼,斯里八氣——形容一個人長得好
遮——今天 好三下擠——小心一點
蠻跳——很拽、很囂張 喔錯——哇靠

點評

這些年,我從宜春方言中檢索出一些辭彙,以它們為題寫出了一百多條“詞語解釋”,編成了一本詞條性質的隨筆集,有21萬字左右。我給它取了一個名字:《一個人的宜春方言》。
這個看似矛盾的名字甚至也能寫成一個詞條:它很古怪,又很準確。說古怪,是因為一個地方的方言為一套群體的內在體驗,它是一種多向的,多因素的交流活動。當一個人把這種交流凝固在紙上,它也就成了一個離體的、靜態的、單向度的、線性的敘述。就好像一位患者向醫生描述身體的不適,他往往只能說出一些生理現象,而對疾病給自己精神造成的影響卻往往失語;醫生也只能依患者的口述,輔以化驗得出的生理指征,將患者的疾病作一個生物學式的結論,不得不丟棄疾病中所包含的心理、社會、人文這類非軀體的信息。因此,患者的病一旦被醫生闡述,就變成了這位醫生的“病”。同樣的病,換一位醫生來診斷,會得到不完全相同的解釋,又成了那個醫生的“病”。我在面對宜春方言時的窘況,正像醫生面對患者的情況,他所得到的即是患者的病,也是自己的病。我筆下的宜春方言,既是宜春這個地域的體驗共同體,也是我個人的私下體驗。
宜春方言是不可言說的。我不是在葛蘭西“屬下”的層面上下此結論的,儘管偏僻無聞的宜春是中國文化的“屬下”,是一群被動順從的、沒有理論嚴格性的群體。這種群體的特徵是“不能說話”,因為一旦能說話,它也就上升到一種有自主的聲音和力量的社會集團,上升到有自己的任務並由此產生歷史使命感且通過話語來表達自己政治覺悟的社會團體。我說“宜春方言不可言說”,是在本雅明“光暈”層面上來下此結論的。按照本雅明的解釋,事物的光暈首先在於事物在特定時空中的自我存在,即,它不是人的投射、建構或複製,而是有自己的身份;當事物處於這種自我存在狀態時,它也就還沒有成為人的材料,還沒有被人類的技術所滲透,事物向人顯現的,是自己永遠略帶神秘色彩的外觀或形象。宜春方言正是這樣的事物,你一說它,它就成了製造你的材料,被你的理性、情感所浸泡,被您分類、抽象也是肢解,它也就不是那種自我存在狀態下的宜春方言,即所謂“一說便俗”。這便是我那本拙作絕對不能冒名《宜春方言》的原因。
按照本雅明的意見,我和宜春方言是一種主體間性關係,具有互相尊重的距離感;能夠看到宜春方言的光暈,意味著賦予它以回眸看我的能力。因此,我那一百來篇寫宜春方言的拙作,更本質的,是觀察我的結果。但這本書也不能定名為《一個人》。更真實的關係是,我與宜春方言互相以對方為依賴,只能在以對方為參照、為語境、為解釋的條件才能被闡發。宜春方言對我而言是離體的,但它不能撇開全部的宜春某一個人而存在:宜春方言只有在這一個宜春人與那一個宜春人的訴說中而發明其潛德,才能被人感知,儘管這種感知擺脫不了讓它“成為人的材料”的可能。同樣,一個人在運用宜春方言時,也擺脫不了“成為方言的材料”的可能。馬拉美就曾說過,不是人在說,而是言詞自身在說。詞語在自主地行動,表達和說話,寫作是在設定一個空間,人在這個空間中不斷地消失。所以,那本拙作的名字中絕對不能不凸顯“宜春方言”這一關鍵字。
我和宜春方言存在著一種親緣關係,緊緊地纏繞在一起:我們因這種纏繞各自生成了,也各自異化了。我寫的那批隨筆,實際上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關係。而“一個人的宜春方言”即不是我這個人的表達,也不是宜春方言的表達;同時又在表達我這個人,也在表達宜春方言。這種既纏又繞的關係用這個書名來凸顯非常到位,故我覺得這是一個好書名,雖然我那本書不一定是好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