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莢蒾葉

宜昌莢蒾葉

宜昌莢蒾葉,中藥名。為忍冬科植物宜昌莢蒾Viburnum erosum Thunb.的莖葉。分布於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廣東、廣西。具有解毒,祛濕,止癢之功效。常用於口腔炎,腳丫濕爛,濕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宜昌莢蒾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茜草目
  • :忍冬科
  • :莢蒾屬
  • :宜昌莢蒾
  • 分布區域: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廣東、廣西
  • 採收時間:春、夏、秋季
  •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澀,性平。

歸經

歸胃、脾經。

功效

解毒,祛濕,止癢。

主治

口腔炎,腳丫濕爛,濕疹。

相關配伍

治口腔炎:(宜昌莢蒾)鮮葉適量,加淘米水,搗爛取汁,洗口腔,每日3-4次;另以金銀花、茵陳各等量,焙乾研粉,吹入口腔,每日2-4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汁塗。

採集加工

春、夏、秋季採收,鮮用。

形態特徵

宜昌莢蒾,又名野繡球、小魚辣樹、對葉散花、豬婆子藤、糯米條子、糯米條莢蒾、豬肉苗、糯米柴、山小珠、白老奶別、羊屎子樹。落葉灌木,高達3m。幼枝密被星狀毛和柔毛,冬芽小而有毛,具2對外鱗片。葉對生;葉柄長3-5mm,有鑽形托葉;葉紙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5-7cm,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牙齒,葉面粗糙,上面疏生有疣基的叉毛,下面密生星狀氈毛,近基部兩側有少數腺體,側脈6-9對,伸達齒端,與葉主脈在葉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復傘形聚傘花序生於具1對葉的側生短枝之頂,直徑2-4cm,有毛;有總梗,第一級輻射枝5條;苞片和小苞片線形,長4-5mm;花生於第2至第3級輻射枝上;萼筒長約1.5mm,5萼齒微小,卵狀三角形;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6mm,裂片圓卵形,稍長於花冠筒;雄蕊5,稍短至等長於花冠。核果卵圓形,長約7mm,紅色;核扁,具3條淺腹溝和2條淺背溝。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1800m的山坡林下或灌叢中。分布於華東、華中、西南及陝西、廣東、廣西。

相關論述

1、《湖南藥物志》:“祛濕止癢。”
2、《福建藥物志》:“治口腔炎,腳氣,濕疹。”

附註

1、果可榨油。
2、莖皮可提取纖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