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

“胸鼓”是將類似腰鼓形狀的鼓掛在胸前敲的一種鼓舞形式,有些地方稱為“花鼓”,主要流傳在宜川、洛川和定邊一帶,具有明快,活潑、詼諧、風趣的藝術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川胸鼓
  • 所屬地區陝西·延安·宜川縣
  • 遺產編號:Ⅲ—17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 遺產級別:省
  • 申報日期:2007年
  • 申報人/申報單位:延安市宜川縣 
內容介紹,表演特色,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傳承意義,

內容介紹

宜川胸鼓表演時男女鼓手各半,旁設打擊樂隊,人數可多可少,舞者各穿不同短服,頭扎英雄巾,佩帶武士纓,胸打英雄結,身背英雄花,腰系彩色綢,手腕緊袖口,下腿紮裹纏,腳穿登雲鞋,看起來鶴形螂勢,英俊威武,灑脫不俗。
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二)
舞步運用秧歌步,跑跳步進行隊形圖案變化。主要陣形有雙龍擺尾、金蛇擺陣、雪花飄飄、葵花向陽、四柱撐角、荷花怒放等。動作主要有左右箭步、上打下打、平打對打等。
男女鼓手左手握硬木槌,右手持牛皮鞭,胸跨條形鼓,打起鼓來鼓點花而不亂,節奏對比強烈,鼓點清脆有力,舞姿優美精湛,純樸流暢,動態如神,整個表演氣勢磅礴,絢麗多彩,雅俗共賞,給人以嚮往與追求,鼓舞與聯想,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表演特色

宜川胸鼓表演的主要特點是:鼓點花而不亂,動作小巧,銜接變換流暢,節奏起伏對比強烈,鼓聲輕脆歡快活潑,舞者表演風趣幽默。“雙手擊鼓穩準狠,顫步擺頭眼傳神”,複雜的節奏和動律變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運動規律,並強調舞蹈的節奏性和形象的造型美。舞蹈姿態力求舒展大方,更重要的是舞者在擊鼓過程中,重視情緒和神韻的表現,不僅要求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還要注意擊鼓節奏與舞蹈變化的配合一致。特別是有些藝人打至高潮時,情不自禁的擺頭、抖肩,使表演更突出了情緒的誇張和動人的神態風采。做到剛柔並濟、神情並茂,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特徵

1、具有陝北大秧歌“十字步”的特徵(地方性)
2、具有擊鼓慶捷的歡快特徵(由戰爭演變)
3、具有北方少數民族舞蹈特徵(陝北地域特殊性)

主要價值

藝術價值:陝北多鼓舞,作為其中之一的宜川胸鼓以其剛勁矯捷、瀟灑爽朗、節奏明快、清脆奔放的風格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審美藝術價值,同時作為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對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縣域精神文明建設都將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歷史淵源

宜川胸鼓是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從宋代以後在宜川黃河沿岸地區逐漸盛行,經歷了由原始形式向鼓舞演變、發展、成熟、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宜川胸鼓的演變、發展經歷了由宋代至清代漫長的時期,在1929年—1949(民國至建國初)逐漸走向成熟,“文革”時期一度沉寂,後經搶救挖掘,得以恢復,並有了新發展。1953年參加陝西省民間藝術表演獲一等獎,1991年參加省九運會開幕式。1994年參加國慶45周年獻禮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胸鼓之鄉”。

相關物品

宜川胸鼓樂隊的樂器有大鼓、大釵、京鑼、小釵、小鑼。胸鼓道具有扁擔、胸鼓、硬、軟鼓槌(鞭),胸鼓服裝,包括帽、上衣、褲子、腰帶、鞋等。

傳承意義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宜川縣文化館獲得“宜川胸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宜川胸鼓
宜川胸鼓(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