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川縣民政局
- 地理位置:陝西省延安市
- 性質:政府組織
- 屬性:非盈利
工作職能,社會保障,地圖信息,
工作職能
宜川縣民政局是縣政府的職能部門,承擔著全縣社會保障、基層政權建設和社會事務三大任務。具體職能有:救災救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雙擁、優待撫恤、退伍安置、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婚姻登記、社團登記、臨時救助、行政區劃、勘界地名、殯葬管理、老齡工作、社會福利等10多項。內設機構有婚姻登記處,下屬事業單位有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公室、烈士陵園管理處、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民族宗教管理局、十里坪敬老院。宜川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現有行政編制10人,事業編制20人,實有工作人員28人。2000年建成宜川縣民政局辦公樓一幢,配備辦公自動化設備,美化了工作環境。2005年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
宜川縣民政工作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認真履行“解決民生、維護民利、落實民權”的職責,拓展民政公共服務領域和範圍,提升民政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改善民政公共服務設施和條件,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入基層、深入民眾,堅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全面加強自身建設,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幹部隊伍素質明顯提高,工作作風明顯轉變,工作條件不斷改善,依法行政水平逐年提高,在民生保障、資金籌措、項目建設和績效管理等方面均實現了新突破、新發展,充分發揮了民政部門的職能作用,為全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是 社會福利工作有了新進步。宜川縣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位於丹州鎮范灣村,占地面積12620平方米,是一所集敬老院、光榮院、老年公寓、社會救助站、殘疾人托養中心等功能為一體的社會福利機構。具有住養服務、康復治療、醫療保健、文體活動、社會救助等服務功能。該項目分二期建設,2009年完成一期工程主體,2011年完成二期建設工程老年康復中心。 宜川縣十里坪區域敬老院始建於1997年5月,占地面積 14 畝,現有磚窯兩排35孔,辦公樓20間、餐飲樓20間、綜合樓10間,救災儲備庫6間,原供養院民6人,現有院民22人,管理人員7名。近年來,縣民政局精心組織施工,共投資460萬元,維修磚窯17孔,新建磚窯18孔,新建樓房三棟50間,亭子一個,鍋爐房2間,並配備了活動器械,日用設施,鋪設了大門前的地磚,綠化、美化了院落環境,經過精心改造和修建,敬老院面貌煥然一新,環境幽雅,配置良好。 宜川戰役烈士陵園初建於1958年,多年來,省、市、縣領導十分重視陵園的建設,1985年宜川人民政府進行了重修,修建了大門、圍牆、門房等;1997年進行了整修,砌制了紀念碑並整理了墓群,種植了大量的松柏樹,使陵園的面積由原700平方米擴展到2700平方米。陵園現埋葬烈士56人,均系宜川戰役中不幸犧牲的革命先烈。 二是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進一步落實:我縣自1998年開始試點,1999年全面進行實施,經歷了探索建立、穩步發展、規範完善三個階段,1998年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9年實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起步試驗到全面推廣,截止2010年,全縣城市低保對象1106戶,2417人,月保障金236446元,臨時價格補貼132935元,月發放369381元,保障標準180元/月/人,發放程式實行銀行社會化按月發放:農村低保2976戶,6449人,年保障金1947320元,臨時價格補貼1547760元,年發放3495080元。 三是救災救濟工作紮實有效。分冬令救濟、春荒救濟,遇自然災害發生及時進行查災、報災、實施救助,保證受災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同時印發了《宜川縣農村醫療救助實施細則》,對患重病、大病的特困民眾看病就醫實行救助,資助農村低保戶和五保戶56230元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共兩次救助城市居民28人,15.548萬元,農村居民135人84.64萬元;為五保戶、低保戶資助合療20.3萬元。有效緩解了貧困民眾的看病就醫難問題,起到了社會救助的積極作用。 四是五保供養全面落實。貫徹《農村五保供養條例》,對農村中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無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實施五保供養,現有五保對象327戶370人。 五是 優撫安置工作有新突破。全縣把落實優撫政策,提高優撫對象的生活水平作為重中之重。目前,全縣各類優撫對象1350人,重點優撫對象556人,其中老紅軍5人,三屬51人,失散紅軍37人,復員軍人243人,病退軍人18人,傷殘53人,參戰人員150人,遺屬9人,全年投入優撫補助資金300萬元。2010年,審查上報了符合安置條件的2009冬季退役士兵,將2008年的12名退役軍人安置到壺口管理局工作。 六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穩步推進。宜川縣轄5鎮7鄉1個街道辦事處,有202個村委會571個自然村,城區有3個社區。全縣202個村委會全部建立了村民代表會、村民小組、調解治保等組織,健全了各工委工作制度,完善了“村規民約”,制定了“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各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以及全面推進“四個民主”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逐步形成了縣、鄉、村、組四級聯動的政務、村務公開局面。 2009年縣民政局修建了丹州鎮的定陽村、五里坪村,雲岩鎮的八0村、交里鄉的南嶺村、英旺鄉的龍泉村、觀亭村、英旺村、茹坪村,高柏鄉的高柏村、曹家莊村等十個農村社區。2010年縣民政局和縣委組織部聯合修建了13個村級活動中心、社區,投入73萬元建成了兩個城區社區服務中心。每個村修建一個社區服務中心和一個村民文體廣場,每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的用房面積達到了200平方米,村民文體廣場的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使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具有事務管理和救助功能;衛生防疫和計生服務功能科技;就業培訓功能;便民利民超市服務功能;廣播信息、文體娛樂及圖書閱讀功能;環境保護和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多種功能。 七是規範了基層民政組織建設和管理 我們組織開展了鄉鎮民政工作的專項檢查,提出了“五星級民政站”創建目標,確定了創建鄉鎮,全面加強鄉鎮民政工作的管理。同時又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民政站規範化建設及農村低保重新審核工作,重點對鄉鎮及街道辦民政工作站的辦公條件、人員配置、工作標準進行規範化建設培訓、指導。 目前,基層民政組織規範化建設落到了實處。一是普遍達到“三有四全”規範化建設目標,即有適應工作任務需求的編制,有滿足為民服務需要的辦公場所,有保證工作正常運轉的經費來源;辦公設施設備全、規章制度全、文檔資料全、信息員隊伍全。二是編制有了保障,全縣13個鄉、鎮(街辦)民政工作站,共設定編制42人,實有36人。除4個鄉鎮外,其他鄉鎮都配齊了人員。各鄉鎮按照規定及時對本鄉鎮民政工作專職人員重新進行了明確和調整確定了工作職責,工作標準和工作要求,保障了工作高效運轉。三是場所獨立。每個民政工作站都有獨立使用、方便民眾辦事的辦公服務場所。四是設施齊備。各鄉鎮民政站通過調配,設立了專門的集體辦公室10間,對破舊的房間進行了維修,整修了院落。投資10萬元,為各鄉鎮民政站配備了電腦13台、印表機13台、數位相機13部、傳真機13部,使鄉鎮民政站的辦公設施達到了現代化。五是制度完善。各鄉鎮民政站根據民政部門主要職能,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有完整明確的工作職責和規章制度、有適應鄉情民意的服務措施和辦事流程、有嚴格的內部行為規範。六是規範檔案管理。各鄉鎮民政站按照各自的職責範圍,都建立了憮恤定補對象,城鄉低保對象、救災救濟對象和老齡工作對象等檔案資料,做到了資料完整,管理規範,便於查閱,發揮作用。民政對象插卡上牆和民政信息員監督崗位和低保評議員崗位等內容公布上牆,全縣共建立制度牌239塊,檔案櫃41個。做到公開、透明,有利民眾監督。 八是是民族宗教事務工作。目前,全縣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個教派,合法活動場所16處,分布在12個鄉鎮。有基督教信徒4201人,合法場所15處。有伊斯蘭教21戶77人,全部系回民,居住在縣城內。民族宗教工作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協會的原則,抵制異端邪說和外來傳教,防止邪教侵入和外來滲透,協助宗教群團組織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為正當合法活動創造條件,維護宗教界的穩定,與和諧社會相適應。 九是民間組織管理進一步加強。全縣共登記註冊民間組織37個,按照《社會團體登記條例》,對申請登記的社會團體嚴格把關、認真審批,全縣新批准“宜川縣丹洲鎮愛兒樂幼稚園”、“宜川縣新市河養豬協會”、“宜川縣文化研究會”3個社會團體。 十是老齡工作紮實推進。落實了各項養老保障制度和優待政策,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積極為老年人辦實事好事。
社會保障
一是全縣企事業單位2246名幹部職工參加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城市居民和農村老年人也加入了醫療保險,並對1700多名貧困老人和“三無”老人給予了減免照顧,632名離退休老年人按時、足額領到了養老金和醫療費。二是農村已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9323人,每年基金繳納達到560萬元,到齡的11076人已經開始按標準領取,月發放額達到67萬元。三是發放90歲以上高齡老人政府津貼(其中3名百歲老人)146名、計89400元。四是為全縣120多名70歲以上老年人辦理了敬老優待證,為老年人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方便。五是成立8個老年群團組織,組織老年人發揮各自的特長愛好,舉辦書法、繪畫、攝影、剪紙展覽,開展門球比賽、老年自樂班演出等,以多種形式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地圖信息
地址:迎賓大道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