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村(山東省萊蕪市寨里鎮宜山村)

宜山村(山東省萊蕪市寨里鎮宜山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宜山村隸屬萊城區寨里鎮,位於萊蕪市西部,距鎮政府駐地1公里。東靠白龍河,隔河相對是寨里西村,西依黑龍河,與寨里鎮蘇坡村隔河相望,北靠公王莊村,南跨河為趙官莊村。地處平原,耕地2235畝,人口231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蕪市西部
  • 面積:2235畝
歷史記載,地理位置,地靈人傑,地圖信息,

歷史記載

宜山村,據《炳靈宮》碑文記載:唐朝時稱禹州城,後改稱小裴村,因三面臨河,地勢低洼,常遭水災,相傳清朝初期一風水先生說,要避水患,宜起山名,故稱宜山。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舊寨保·宜山。”《寨里社志》載,民國初期至1945年10月為八區(寨里區);1945年至1950年歸屬十四區(水北區)的寨里鄉;1951年至1954年歸屬十四區(張里區)的寨里鄉;1945年5月又重歸十四區(水北區)的寨里鄉;1956年歸屬十四區(水北區)的公王鄉;1958年歸屬寨里鄉;1958年10月撤鄉建社,歸屬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為辦事處;1985年8月又改為鎮。
最初,王、汪兩姓居多。今全村共有14姓,蘇、王為兩大姓。居民多為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縣或冀州遷此。

地理位置

宜山村歷史悠久,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村西北250米處的黑龍河畔古冶鐵遺址,是著名的唐代十八冶之一。
炳靈宮位於宜山村的西部,原有一院占地四畝,分前後兩宮,前為炳靈宮,後為後清宮,均為雕樑畫棟、紅牆黃瓦古典建築。院內古樹參天,碑石林立。據碑文記載:炳靈宮始建於唐朝肅宗年間(公元756年),並有泰山東、西七十五華里處各建有此宮之說。還有“禹州城,小裴村”字樣。宮正面一幅巨匾,上寫著“炳靈宮”三個大字,蒼勁有力,雄渾典雅。正樑上刻有兩大巨龍,騰空躍起,煞是威風。宮內主要神像一炳靈,他的原名黃天化,兩邊各有四大護法,稱為“八大金剛”。廟內文飾形象逼真,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天宮,玉皇大帝居其中,由雷公、電母、風神娘子、雨神童子等護衛著;中層在山水之間,隱蔽著狼虎豹等野獸;下層在一條金燦燦的大道上,炳靈坐著八抬大轎,由一隊人馬護衛著出京。整個泥塑群,形態各異,文飾栩栩如生,可謂泥塑珍品。可惜這些古蹟在1940年被日本鬼子一火焚之,現已蕩然無存。
鎮武廟建於元朝,坐落在村中央,在十字路的西北角,面南而居。立於一個3米見方的平台上。平台全用石頭砌成,正南面用石條砌成12層台階,兩邊用青石板鑲嵌台階的是斜坡,成了頑童的滑梯。整座建築全用紅磚黃瓦構成,高脊挑檐,軒敞氣派。平台左邊立一石碑,廟的左前方有一三摟粗、約十幾米高的古槐樹,樹幹底部有一高2米左右的樹洞。如遇雨天,二人可以在內躲雨,枝葉繁茂,樹冠龐大,棲息著各種鳥類。樹下是用青石板砌成的半圓形圍欄,上面光滑如鏡,成為夏日人們消遣納涼的好去處。因而這裡異常熱鬧,打拳的、賣藝的、擺攤的、說書的……多會於此。廟的西南方,有一塊無字碑。創立年代已無法考證,人稱:“秦始皇”碑。古槐樹大煉鋼鐵時被伐,廟也隨之毀壞。
居於村東的觀音廟、白衣廟一院坐落前後。據碑記載,建於清嘉慶年間,占地2畝有餘。東門處路南便是兩廟,紅牆圍廟,正北門13層台階。兩旁巨型條石鑲嵌,大門兩邊各有兩人合摟粗的槐樹,顯得十分壯觀。沿台階直上便是觀音廟,南海觀音像立於三間大廳的中央。北方牆壁上裱畫著《三國》人物和《二十四孝圖》及花草鳥獸。出觀音廟門向東順其山牆向南有3米左右的通向白衣廟的磚鋪路,這裡有朝東的小門,進去便是白衣廟。廟門有台階五層,門兩旁各有大槐樹一棵。其間石碑兩座分列兩邊,布局與觀音廟相仿,只不過壁畫是送子送孫之類的,真可謂布局嚴謹,美麗壯觀。正對北門便是月牙池,它分大小兩池,大池長7米、寬4米,小池長1.5米左右、寬有0.7米。大小兩池南北相隔2米之多,整體看上去酷似待發的弓箭。傳說這樣可以免去宜山的不祥之災。月牙池向東便是若干石板砌成的通向河道的石路。路約4米寬,兩旁是高l米、寬0.7米的石牆,北石牆外是一行柏樹。南石牆外是一行國槐。河裡嘩嘩流水,上面綠樹成蔭,煞是好看。月牙池、觀音廟、白衣廟,在文革時已拆除。
20世紀70年代初,一村民在建房挖欄池時,曾挖出鐵制手銬、腳鐐等刑具。l962年地質隊在村南探礦時,在地下30多米處,勘察出船板、蛤蜊,據考古學家推測,當時此處是一片湖泊。
宜山村的文物古蹟在萊蕪西北鄉是首屈一指的。除此之外,還有坐落村中的關公廟、龍王廟、村西的土地廟等,為古老的宜山又增加了一份色彩,構成了一道錯落有致,疏密相間的古建築群。建築工藝精美之極,雕刻砌鑿具有獨到之處。
宜山村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是羊丘山的東麓,黑、白龍河兩河的交匯點。三面環河,周圍地勢低洼,欲進村,從四面均須爬坡。故有“推著車子上宜山,不上崖頭是神仙”之說。
建國前,宜山村只有一條東西大街,長約500米、寬5米;南北路8條,4個大車門(趙、陳、馬、畢四家),1989年實行新村規劃,已基本完成。現有“四橫五縱”(東西街四條:月牙街、大橋街、學校街、和平街;南北路五條:白龍路、向陽路、文化路、商業路、鳳凰路)。1996-1997年,村投資70多萬元,把長800米、寬14米的鳳凰路、白龍路進行硬化,並沿街建起購銷服務房。兩條街上,天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寨金路從村前通過,兩邊已建起高標準商業樓十幾座,商場、飯店、車行、修理部,應有盡有。
宜山村的土地較為寬闊,只有村東和村西少最的黃土地,其餘均為窪地,占總地面積的70%。特別是村南是一片鹽鹼澇窪地“春冬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能種植高梁,大豆等作物,畝產僅百來斤。真是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就是不能長莊稼,故有“收了宜山窪,神鬼都害怕”之說。1957年,一場洪水,河壩被沖毀,整個田野一片汪洋。洪水過後,淤沙滿坡,平均淤沙達40厘米厚,一冬一春,全村老幼齊上陣,除沙改良田,修築堤壩13華里,植樹萬餘株。1962年公社領導實地考察,進行挖溝排澇,引河灌溉,初步形成了遇澇能排,遇旱能灌的合理體系。從1973年至1976年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把昔日鹽鹼窪地進行了統一調整。劃方,修路,壓沙改良田,總投工15萬個,投資120萬元,改良千畝澇窪地,修高標準生產路15華里,打機井45眼,修防滲渠2.5萬米,使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

地靈人傑

宜山村地靈人傑。前清時就出過四名秀才:趙金蘭、馬學經、馬學論、畢德方,一名廩生王綏之。據說王綏之在萊蕪較有名氣,威望甚高。宜山村從1938年就建立了地下黨組織,是我黨的重要革命根據地,八路軍廖容標部(四支隊)常住該村。在黨的培養下,一批熱血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陳芳圃、李燦忠等18名男兒為人民血沃中華,蘇中玉、蘇西桂、蘇東、陳炳義等同志,在槍林彈雨中成長為省廳級幹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逐步走上領導崗位。畢岩海、畢玉奎等同志成為縣級幹部。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大批冒尖戶、科技帶頭人、購銷大戶脫穎而出,李勝傳、賈桂芳、陳西華、陳丙坤、蘇金水、蘇汝銀、蘇慶章、馬興文、孫秀海等,他們為宜山的發展,為宜山的振興,立下了功勞。
宜山村人勤勞敦厚,崇尚知識,教育發達。“五四”後最早成立的初級國小,設在炳靈宮之後的後清官內,首任教師王培之、王立鳳等,共有50餘名學生,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班級。開設修身、國文、算術、練字,倡行新文化。現村中仍設宜山村國小、幼稚園。自1969年至2000年先後三次對學校進行整修、擴建,總投資近50萬元,投工4萬個,改善了辦學條件,最佳化了育人環境,教育教學質量在全鎮名列榜首。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村中共考取大中專學生130餘名,其中1名博士馬興祥,1名碩士生王風玉。1985年投資5萬元,建起萊蕪市級示範性園所,為學齡兒童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娛樂環境。
宜山人崇尚文化,名人輩出。45集電視連續劇《年輪》中“劉振興”的扮演者——王鳳濱,就是宜山村人。曾在《西安事變》、《曹植》等十幾部話劇中扮演一系列角色。在《初戀,我們不懂愛情》、《生活的花環》等幾部電視劇中都是主要角色。
宜山村是塊英雄的土地,早在1938年就建立了地下黨組織,稱為該村的第一個黨支部。當時共有27名黨員,2002年8月已發展到70多名黨員。1939年“警備一旅智殲紅會”,戰場就在宜山村王家林中,當場打死硬拳道宮長,活捉了道徒姚洪科等。1939年春組織13人的抗日游擊小組,組長:王丙生、蘇西祿。1939年10月,日偽軍由萊城出動來寨里一帶掃蕩,來到寨里村西蘇家林附近,向該村方向開槍開炮,我村游擊小組,配合四支隊某連進行反擊,游擊小組用土炮、抬桿向敵人射擊,打死兩人,打傷五人,敵人見勢不妙,掉頭逃竄,組員蘇慶富因放抬桿受傷,但取得了反掃蕩的第一個勝利。
1939年至1943年間,日本鬼子多次來該村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死村民7人(其中兩名婦女)。最嚴重的是1939年4月24日,日本鬼子來宜山掃蕩時,搶去馬一匹、騾子一匹、驢十一頭、牛二頭、衣服100餘件。1943年3月間,日偽軍到村南蝎虎台,蘇中德被敵人當場打死,蘇建三被打傷。
1942年2月,日偽軍來宜山村,由於叛徒的出賣,抓去共產黨員、民眾共13人,敵人刑訊逼供,嚴刑拷打,他們寧死不屈,拒不說出地下黨組織的秘密。敵人最後用燒紅的火棍烙,姜文斗被當場打死,王作元被打得死去活來,成了殘廢,但他們還是閉口不言。敵人無計可施,最後放人。從此,黨組織被破壞。1942年秋,村支部副書記李燦忠不幸被捕,在白龍河邊被敵人用刺刀活活刺死。
1942年4月,日偽軍來該村安了據點,在炳靈宮修炮樓一座,平房10餘間,周圍挖戰壕,殺大小樹200餘棵,棗樹基本殺光。寨里人蘇亦奎為偽軍隊長,他們貪婪地向村民要錢要糧,毒打民眾,敲詐民財不計其數。1944年被八路軍和區中隊將該村的據點摧毀,日偽軍全部被消滅。
1946年大動參,該村村民踴躍報名參軍,父送子,妻送郎,共有25名男兒參軍,兩名壯烈犧牲。
萊蕪戰役中,該村積極支前,組織擔架40副,人員84人,小車60輛,人員124人,並抽調民兵12人參戰,民兵連長陳連圃帶隊,配合部隊殺敵。婦女推米磨麵,做軍鞋支援前線。
在濟南、淮海戰役中,從該村抽調大批民兵參戰,畢維庚等三人參加了子弟兵團,同時抽調長備夫30人(時間三個月),蘇慶桂、蘇西祥帶隊,隨軍南下,途中民夫趙汝元、崔林吉犧牲。宜山雖三面臨河,但交通便利,河橋齊全。早在1962年就在白龍河上修建一座長70餘米,寬3米的水漫橋,是萊蕪市西北鄉的交通要道。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1991年通過集資形式,在原橋下200米處,又建起一座長近80米,寬8米的漫水橋,方便了所有行人。1993年秋,寨金路通過宜山,又架起了一座標準較高的宜山橋,1995年12月與戴魚池合資在黑龍河上共同修建一座鳳凰橋。東西南北都架通了致富的金橋。共有8條生產路,縱橫交錯。東連“09”國道,南接姚口路,“寨金”路從村前通過,農用物資運得進,農副產品拉得出,促進了商品生產的大發展。
宜山村在改造自然面貌的同時,注意改善村民的生活。村里架起電線,接上電,村民用上了電燈、電磨,宜山村早已成電話村,電話人戶率達到70%,1998年12月安裝了有線電視,都換 “上了大彩電,50%的農戶配備了音響、VCD等。宜山村多次被評為萊城區和寨里鎮的“文明村”。
宜山村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兩千多村民正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描繪著宜山的錦繡藍圖,正以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更大的凝聚力、創造力向21世紀飛躍前進,宜山村會更加美好。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