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葉古道,亦即古代由南陽通往葉縣的道路。由於古代雨水充沛,加之許多河水尚處在散流時期,因此,中國古代的南北道路主要有兩條,一為從襄陽經南陽,出方方城關,是通周、鄭、衛之道,亦稱西道;一為經江夏,出平澤關是陳、蔡、齊、魯之道,即東道,又稱東津(晉·盛弘之《荊州記》)。這兩條路都是楚人北上通中原各國的道路,故又稱夏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宛葉古道
- 別名:夏路
- 亦即:古代由南陽通往葉縣的道路
古道位置,歷史故事,三國時期,北宋時期,明史記載,
古道位置
而由襄陽北上,經鄧州到南陽後,即進入宛葉古道。宛葉古道的大致走向為:由南陽向北,經博望、四棵樹、柳河、拐河、大關口或小關口至方城關(今葉縣保全鎮楊令莊南)達葉邑。此即酈道元《水經注》:由南陽北出,過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謂之瓜里渡。自宛道途,東出赭陽,西道方城”者。如圖1所示沿途古道清晰可辨。![宛葉古道 宛葉古道](/img/5/93a/wYihjYhVGOjVjYiVjYzMDM2ADMyYWZ2ETYyQDZkJTNykTNwYTYyY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宛葉古道 宛葉古道](/img/5/93a/wYihjYhVGOjVjYiVjYzMDM2ADMyYWZ2ETYyQDZkJTNykTNwYTYyY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圖1:該圖片摘自李元芝《歷史文獻中的葉縣》
雖然宛葉古道是經豫西淺山區通過,但道途仍為險峻。
歷史故事
三國時期
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里,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六》: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曹操遣夏侯惇、于禁等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等追之。裨將軍巨鹿李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惇等不聽,使典留守而追之,果入伏里,兵大敗。典往救之,備乃退。
北宋時期
元·脫脫等《宋史·朱景傳》:朱景,字伯晦,河南偃師人。舉進士,調滎澤簿。西方用兵,詔侍從館閣,舉縣令,景預選,知隴州汧源縣。累遷知汝州。葉驛道遠,隸囚為送者所虐,多死,俗傳為“葉家關”,景重禁以絕其患。擢知壽州,秩祿視提點刑獄。始至,亟發廩振給,以勸富者出積穀,所活數萬。城西居民三千室,建請築外郭環入之,公私稱便。再遷光祿卿。
大抵朱景採取“重禁以絕其患”的措施包括了修通葉縣保全連線方城的道路。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次開具自京至襄陽府驛程,契勘自京至襄陽府驛程下項:京至延嘉鎮四十五里;延嘉鎮至尉氏縣四十五里;尉氏縣至許田鎮七十五里;許田鎮至潁昌府四十五里;潁昌府至潁橋鎮四十五里;潁橋鎮至襄城縣三十六里;襄城縣至汝墳填四十五里;汝墳鎮至葉縣四十五里;葉縣至新寨鎮三十六里;新寨鎮至方城縣四十五里;方城縣至許村九十里;許村至青台五十里;青台至唐州五十里;唐州至朝陽縣六十里;朝陽縣至崔村(闕)里;崔村至八疊七十里;八疊至襄陽五十里。又乞遷都札子契勘遷都必詳講究一道山川險阻、戰守利害,以備非常。臣近知鄧州是時見京洛士人避寇多來襄鄧,猶恐虜騎至潁昌等處。臣仔細詢問及稽考地形,自潁州而南,唐州方城縣最為諸路會口,井邑亦甚繁富;汝州魯山縣三鵶路亦可進軍馬。今既欲都襄陽,則方城恐當升為郡,魯山亦當為路日兩頭置立關城,以備虜(改作敵)騎南響;其襄陽之西四柳等關,雖路險不通兵車,然去陝西府六百餘里,亦合嚴立戍守取進止。
這應該是宋代晚期已經開通葉縣至方城道路的明證。
明史記載
但是,葉縣經拐河至南陽的道路至少在明代仍然在利用著。明嘉靖《南陽府志》:大、小關口,在黃石山西,當南陽、葉縣之要衝,國初立關,南陽衛撥軍守把。南陽至拐河的古道保存較好,大小關口以東的古道幾近廢棄,僅有斷續的遺蹟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