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動態增強MRI評估骨質疏鬆骨血流灌注降低及其機制

定量動態增強MRI評估骨質疏鬆骨血流灌注降低及其機制

《定量動態增強MRI評估骨質疏鬆骨血流灌注降低及其機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湯光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量動態增強MRI評估骨質疏鬆骨血流灌注降低及其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湯光宇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研究發現骨質疏鬆(OP)骨存在血流灌注降低,但其發生原因及與骨量降低的相關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擬對OP動物模型(SD大鼠卵巢去除術)在不同時間點行股骨定量動態增強MRI(測定血流灌注定量和半定量參數)、Micro CT(測定骨量、骨微結構參數)和同步輻射斷層(活體骨微血管成像、定量分析)掃描,與對照組比較,動態評估OP發生過程中骨髓血流灌注、骨質量演變規律和兩者因果關係。以骨活體和離體免疫組化染色微血管計數為金標準,揭示定量DCE-MRI活體評價OP骨血流灌注的微觀基礎和病理依據,比較定量參數(Ktrans、Kep、Ve)和半定量參數(Emax、Eslope)評估價值,為OP骨髓血供的動態評估提供有效影像學技術。結合骨微血管密度、紅/黃骨髓面積比、骨髓/外周血血管內皮前體細胞比值和骨髓VEGF、eNOS表達水平,探討OVX後骨髓血流灌注減少可能機制,為OP防治提供新的靶點。

結題摘要

近年文獻報導骨質疏鬆(OP)的發生與骨髓血流灌注降低有關,但絕大部分採用半定量動態增強MRI (DCE-MRI)方法,並不能客觀反映骨髓血流灌注降低的真實原因。本研究採用定量DCE-MRI動態評估OP模型大鼠(去卵巢手術,OVX)骨髓血流灌注時序變化規律,並聯合1H-MRS及Micro-CT檢查探討骨髓血流灌注、骨髓脂肪與骨量三者的關係以及骨髓血流灌注變化導致OP發生的可能機制。 方法:(1)70隻3月齡雌性SD大鼠分為OVX組(n=35)和假手術組(n=35),兩組於基線及OVX術後2、6、10、14、18、24周(每個時間點5隻)行腰5椎體定量DCE-MRI、1H-MRS以及Micro-CT掃描,分別檢測定量灌注參數(Ktrans、Ve、Kep)、骨髓脂肪分數(FF)及骨密度(BMD)。同時,測定血清相關標誌物。CD34標記骨髓微血管內皮細胞測定微血管密度(MVD)。透射電鏡觀察脫鈣後腰4椎體骨髓微血管內皮細胞(VEC)以及骨髓纖維化的變化。(2)50隻3月齡雌性SD大鼠分為OVX組(n=25)和假手術組(n=25),兩組於基線及OVX術後3、6、9、12周檢測腰5椎體半定量灌注參數(Emax)、定量灌注參數(Ktrans、Ve、Kep)以及BMD。同時,測定骨髓MVD。 結果:與假手術組比較,(1)OVX組出現Ktrans下降(2周,P=0.036)、BMD下降(2周,P=0.014)以及FF增加(6周,P=0.036),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18-24周,P=0.005)和骨髓MVD(14-24周,P=0.018)下降。透射電鏡顯示從2周起OVX組骨髓VEC連線更緊密伴線粒體腫脹,且骨髓纖維化更明顯。(2)OVX組出現Emax下降(6周,P=0.003;9周,P=0.004)、Ktrans下降(3-12周,P<0.05)、Ve下降(9周,P=0.032)、Kep無顯著變化(P>0.05)以及BMD下降(3-12周,P<0.05),骨髓MVD僅在12周出現下降(P=0.032),Emax、Ktrans與MVD分別呈弱、強相關。 結論:骨髓血流灌注降低是導致OP的重要機制之一,定量灌注參數有望用於早期發現OP病理生理變化。VEC功能障礙可能是OP早期骨髓血流灌注下降的原因,而骨髓脂肪增多、MVD降低以及纖維化增多可能在晚期加重骨髓缺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