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豬文化館建於2023年11月,位於安徽省定遠縣,是安徽省首家以地方豬種起源、發展、民俗、科技與產業為主題的文化館,文化館分為室外和室內兩部分,占地約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遠豬文化館
- 外文名:Dingyuan Swine Cultural Centre
- 類別:歷史類、科技類
- 地點:安徽定遠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文物,
發展歷史
定遠豬文化館位於安徽省定遠縣定東社區文化廣場,是安徽省首家以地方豬種起源、發展、民俗、科技與產業為主題的文化館,於2023年11月正式建成。
1977年在定遠縣七里塘鄉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侯家寨遺址,一期發掘出土大量的豬骨骼和2件豬型陶塑殘件,其中家豬骨骼占50%以上,多為1-2歲的豢養豬骨骼,C年代測定這些豬骨距今有7300年歷史,反映了侯家寨人早在7300年前就豢養“原始定遠豬”。
研究顯示,侯家寨文化分布向淮河下游和長江下游的安慶、黃梅、巢湖、寧鎮和太湖等東南地區傳播,如丁沙地遺址(江蘇句容縣)、山澗盆地遺址(江蘇龍潭鎮),淮河下游的龍虬莊文化(高郵龍虬鎮)、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嘉興南湖鄉)等,給原始定遠豬的傳播提供了文化基礎。從古代大彭國、下邳國到鐘離國的舉國養豬,為現代定遠豬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公元3-6世紀魏晉南北朝土地制度(屯田制等)、流通政策以及生產技術的推廣(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吸引移民攜豬南移,加之此時期和12世紀南宋時期,淮北平原經濟遭受兩次戰爭破壞,並受水災,移民攜豬南下東移,為淮豬系列地方類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七千餘年來,定遠人的原始部落由依靠漁獵、農耕、養豬和冶金逐漸發展成擁有現代農牧業與化工業的文明社會,成為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國家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在當地人民的精心培育下,原始定遠豬逐漸發展成為江淮分水嶺地區特色生豬產業的當家品種,對國內外豬種培育和產業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東漢末年客商遙指橋尾的商貿集市成就了“橋尾”臘肉,明太祖朱元璋的“無豕不成家”昭示民眾養豬,民俗清明之祭時食用吻粉“風肉”以滿懷故土鄉情,這些都盡顯定遠豬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影響。 如今,定遠豬產業在這種文化傳承和氛圍中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建立“定遠豬文化館”無疑是對未來發展的一種矜持和期許,號召人們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定遠豬產業發展的永久動力。定遠豬作為淮豬系列的重要成員,本館的建立也是展現淮豬演溯的文化脈絡與傳承。
建築布局
文化館呈八角造型,徽派建築風格。文化館由室外和室內兩部分組成,占地2畝。
室外主要為導覽圖、中國養豬史、豬的成語趣事、定遠豬雕塑以及美食文化等。
室內主要有定遠豬發展史浮雕、簡介、發展年輪、歷史溯源、民俗文化、科技探索、產業發展等板塊;以五塊大屏,播放聲像視頻,補述圖文要義,增加遊客互動,網鏈基地實景,使得文化館更具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和教育性;以沙盤展現定遠豬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和規劃;以“定遠豬美食體驗店”讓遊覽者回味定遠豬食材佳肴等。
館藏文物
定遠豬文化館展示由侯家寨遺址出土的7300年前原始定遠豬骨骼、2件陶豬。陶塑豬肚大,腿短,接近家豬特徵,器底有刻畫紋樣。寫實陶豬刻畫了原始社會的生活現實,反映了侯家寨人早在7300年前就豢養“原始定遠豬”,乃鎮館之寶。文化館收藏了大量與定遠豬文化相關的物品、器具、史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