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六棱白釉瓷碗

定窯六棱白釉瓷碗

定窯六棱白釉瓷碗,宋代瓷器,藏於開封市博物館。瓷碗高7厘米,口徑21.3厘米,底徑6.3厘米。該碗敞口,斜弧腹,圈足,碗口向足有六道起筋,起筋處碗口內凹,形似六瓣花。通體施釉,釉色灰白,局部可見淚痕狀積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窯六棱白釉瓷碗 
  • 館藏地點開封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宋朝 
  • 類別:瓷器 
文物特徵,文物背景,地位和窯址,燒制方法,器物特點,

文物特徵

宋定窯六棱白釉瓷碗,高7厘米,口徑21.3厘米,底徑6.3厘米。該碗敞口,斜弧腹,圈足,碗口向足有六道起筋,起筋處碗口內凹,形似六瓣花。通體施釉,釉色灰白,局部可見淚痕狀積釉。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載:“古定器……外有淚痕者是真”。“淚痕”是瓷器在燒窯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現象,透明釉在高溫熔融狀態下因重力垂流,積釉處形成蠟淚或玻璃珠狀凸起,猶如“淚痕”,是定窯白瓷的典型特徵之一。
定窯六棱白釉瓷碗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定窯六棱白釉瓷碗

文物背景

地位和窯址

定窯,是中國古代繼邢窯之後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窯場,其以白胎、略失透白色釉的精細白瓷為主要產品,同時將施於胎體的刻花、劃花、印花裝飾發揚光大,它的出現標誌著精細白瓷的生產完全成熟。定窯在薄胎瓷器成形、覆燒工藝、以煤為燃料等瓷器製作和燒造方面均有開創之功,對南北方諸多窯場產生了重大影響,宋金時期許多窯場都生產定窯類型的精細白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被命名為“定窯系”。同時,定窯作為河北中部到山西東部瓷器產區的中心窯場,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窯業發展,在宋元時期制瓷業的區域性和階段性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定窯有豐富的文獻記載,同時自1922年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剪子村(澗磁村)和仰泉村(燕川村)的窯址被發現以來,歷經多次考古調查與發掘,相關的考古學研究工作也有較大進展。

燒制方法

定窯成形大部採用轆轤(即陶車)輪製法,少量構型複雜器物則為手工捏制而成。燒窯所用窯爐為北方饅頭窯。從《曲陽縣誌》中靈山一帶古有煤井的記載和定窯遺址的大量煤渣堆積,可知古時燒瓷以煤作主要燃料,氧化焰燒成。北宋以前,定窯瓷器多為正燒,器皿口沿滿釉而底處露胎。到了宋代,大部改用覆燒,然產品口沿少釉(此即所謂“芒口”),遂以金銅鑲之。另外,定窯尚有利用支丁托坯懸燒從而使器皿底、沿滿釉的,如有的定碗內底有因支懸而殘留下來的呈三角形的三顆砂粒疤點,即是例證。

器物特點

釉面凝聚而呈淚痕狀,是定器的常見現象。它的形成,是由於釉子施厚而垂流所致。但定器並非都有淚痕,施釉薄而勻時就沒有這種情況。起初,淚痕本定器的缺欠之點,“釉水有如淚痕者,亦為佳品”(《定縣誌》卷二《物產篇》)可見並未列入上乘佳品。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定瓷聲價日高,仿定贗品大量湧現的情況下,轉醜為媚而“有如淚痕者佳”後,人們乃以有無淚痕來確認貨之真偽(《格古要論》尚認為定瓷“外有淚痕者是真”),淚痕遂成了定器的一種人為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