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瓷燒制技藝

定瓷燒制技藝

定瓷燒制技藝,河北省曲陽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定瓷燒制技藝始於唐代,興於北宋,是宋代名瓷之一,因其產地河北省曲陽縣古代屬定州,故名“定瓷”。定瓷胎質堅密細膩,釉色透明,柔潤媲玉,除白色外,還有紅、黑、紫、綠諸色。宋代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中,唯定窯以裝飾見長。

2008年6月7日,定瓷燒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Ⅷ-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瓷燒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傳統技藝
  • 非遺編號:Ⅷ-92
  • 申報地區:河北省曲陽縣
  • 保護單位: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曲陽縣誌》記載,五代時曲陽澗磁已盛產白瓷,官府曾在此設官收瓷器稅,但其實定窯創燒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後期,從這時一直到五代初期,主要專燒白釉、黃釉瓷,燒制出的瓷器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型以碗為主,正處於粗瓷向精瓷的過渡階段。
到了五代中後期,定窯白瓷出現了一次根本性的飛躍,燒制的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呈現出精、白薄的特徵,制瓷工藝比之前更為精細。
進入宋代後,定窯的燒制技藝已經爐火純青,北宋早期定窯吸收了南方越窯的浮雕技術,後來又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刻花、印花等裝飾,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輔以剔花、堆花、貼花各得其趣。而同時期的汝、鈞 、官、哥四窯除了極個別的以外,基本不動雕工,以裝飾見長的定窯脫穎而出,成為宋代宮廷御用瓷器中的一員。
元代之後,由於青花瓷的崛起,宋代瓷器百花爭艷的時代結束,變成景德鎮一枝獨秀的局面,而以燒制白瓷著稱的定窯也逐漸沒落,直到明代宣德年間最終落幕。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定窯曾有過無數個輝煌的時刻,但在元代卻逐漸沉寂。從1976年開始,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退出歷史舞台長達八百餘年的定瓷燒制工藝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並經多位定窯前輩的努力,定窯最終得以復燒,千年之窯火在曲陽重放異彩。

工藝特徵

定瓷傳統燒制工藝較複雜,燒制前先要從河北省曲陽縣掘取石英、長石、黏土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工成泥料,經陳腐後拉坯成型,然後修坯,進行刻花裝飾。採用浸入法施釉後,器坯即可入窯燒制。定窯最早用覆燒法燒制瓷器。

工藝流程

定瓷燒制技藝有五大工藝流程:一是制泥,以當地盛產的石英、長石、黏土等為原料,經風化、槽碾細碎、澄漿入池、泥料陳腐等環節製成拉坯用的泥料;二是成型,在輪盤上手工拉制或用模具印製坯體,坯體經晾曬到含水量約50%時進行修坯;三是裝飾,在修整後的濕坯上,用特製的刻刀作刻劃花裝飾;四是施釉,採用浸釉法進行;五是燒成,採用覆燒方法,燒成時間一般為40~48小時,燒成溫度為1280~1300℃。覆燒法最早由定窯發明。定資有白、紅、黑、紫、綠諸種釉色,以白瓷為主,其胎質堅密細膩,釉色瑩潤如玉。定瓷見長於以花草、禽鳥或魚龍為題材的印花、刻花和劃花裝飾,布局飽滿、形象生動、格調雅致。其中的劃花裝飾,採用利落洗鍊的外斜刀法,刀行形外,以線托形,奔放飄逸,技藝尤為精湛。定瓷出品以盤、碗、瓶、枕等居多,蓮紋刻花盤、螭紋印花盤、孩兒枕、龍首淨瓶等為其代表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定瓷是中國陶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輝映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才能。

傳承狀況

定瓷燒制技藝已失傳多年,其生產工序複雜,要完全恢復並不容易,已經得到搶救的定瓷工藝目前仍需積極保護,以便繼承發展。

傳承人物

陳文增,男,1954年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定瓷燒制技藝。

保護措施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將定窯遺址公布為重點文物古蹟保護單位。
1988年,國務院將定窯遺址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了保護範圍。
1985年,曲陽縣人民政府在定窯遺址設立了專門保護機構"定窯遺址文物保管所”,修建了專門的重要遺蹟保護展示棚。
2000年以來,定窯遺址先後修建有定窯遺址博物館、定窯作坊遺址展館、定窯遺址博物館定瓷研究室等。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獲得“定瓷燒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定瓷燒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河北省曲陽陳氏定窯瓷業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12月22日,盛世長安國小開展陶藝大師零距離接觸:“定窯”陶瓷文化社會實踐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