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潮樓

定潮樓

定潮樓又名文英樓,位於薌城區東部的古碼頭,一頭面水向浦頭港,一頭面街臨鹽魚市。此樓始建年代不明,現有建築實物最早紀年為清雍正七年(1729)。

這是一座在古碼頭上以石柱支撐建成之樓。樓下形成乾欄式門洞狀鋪石碼頭通道。樓上面積150平方米,面闊三間,硬山頂,兩進一天井,靠街一進祀周倉,靠水一進祀媽祖。天井廊牆上嵌有一方清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文英樓碑記》石碑,上有“鷺島賈船鹹萃於斯,四方百貨之所從出也”等記載。樓下碼頭一側,有清乾隆元年(1736)、道光五年(1825)、光緒四年(1878)三方龍溪縣正堂禁“索取牙錢”和有關棉花交易、商賈納稅的禁示碑。樓內還有1932年紅軍用墨水書寫的標語一處9條。

1994年樓周圍鄉眾集資維修了此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潮樓
  • 別名:文英樓
  • 地址:薌城區東部
  • 樓上面積:150平方米
地理環境,發展歷史,歷史事件,傳說,

地理環境

1994年樓周圍鄉眾集資維修了此樓。

發展歷史

浦頭自古以來就是九龍江西溪故道上的航運中心,明清時期,漳州府城出海港口主要是浦頭港,漳州及其周邊地區的貨物進出口以及人員外出,大多從水路通過浦頭港這條古河道,通向沿海口岸及東南亞地區。路徑大致是在九龍江西溪浦頭港乘船,經石碼月港,過廈門港出海;浦南一帶則沿北溪乘船,至廈門經金門出海。可以說,浦頭港是聯內通外的要道,是古漳州進與出的咽喉。 浦頭港位於漳州老城區東南隅三里處的浦頭溪,小船可延伸至城區東門街(今新華東路)通廣橋,港岸東起城郊土坪村渡船頭,西至西浦渡(詩浦村),長里許。往昔港域開闊,水位尚深,可通航大小木帆船,為明清時期漳州城區溝通沿海各地的主要商貿港口,商旅密集,盛極一時。
定潮樓
定潮樓
浦頭港設有四個碼頭:周爺樓碼頭、米塢碼頭、大廟前碼頭和廣興碼頭。其中周爺樓碼頭、大廟前碼頭皆因廟得名,“周爺樓”即“定潮樓”,也稱文英樓,在浦頭街尾,臨港建樓,石木結構,下通碼頭,樓上祀漢關羽部將周倉神像,故稱為“周爺樓”(老百姓俗稱“珠仔樓”)。“大廟”即浦頭大廟,是一座關帝廟,始建於明代,廟宇寬敞,建築雄偉,大堂高懸一匾“江漢以耀”,是清初平台名將藍理手書。
浦頭港在旺季時每天有上百隻船在這裡裝卸進出口貨物,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文英樓碑記》,對當時浦頭港的繁華景象寫道:“鷺島賈船鹹萃於斯,四方百貨之所從出也。”
定潮樓
正面照
早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廈門設立海關征口,石碼作為廈門海關的錢糧口岸(即徵稅口),同時又在漳州浦頭港設立“稅哨口”,為漳州最早的海關機構。還有清代龍溪縣衙為了浦頭港的商賈有序,打擊欺行霸市,加強工商管理,在浦頭立下政令。至2018年遺存於周爺樓碼頭還有三塊石碑:有乾隆元年(1736年)、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緒四年(1878年)龍溪正堂“禁取牙錢”和有關棉花交易、商賈納稅的禁示牌。可見當年浦頭港和浦頭地區的商貿繁榮及其在漳州重要地位。
浦頭港道從浦頭市的文英樓起,通到碧湖村(該村今屬龍文區步文鎮),再納入九龍江的西溪,全長約6華里,古時溪港水深,大小船隻都可通航,尤其是漲潮時,南靖、平和的商船和長泰、華安的商船,都可以沿西溪或北溪,經碧湖直駛文英樓的碼頭,甚至有些小船,還可以從浦頭市的石橋頭通往教子橋、七星墩、後橋港,抵東湖。從前那裡的井仔巷有座玄天上帝廟,人們稱之為“水漲上帝”,就是因為當年九龍江漲潮時,江水可以漲至廟前。還有一處地名叫“大岸頂”,就是東湖的堤岸。說明浦頭港可直通東門街的“通廣橋”,東門街的參行、藥材行的貨物都是從這條小港上下貨後通往廣東。
由於九龍江西溪經常發生水災,浦頭故道逐漸淤塞,至清朝末年浦頭的航運只能從碧湖單向航行。抗日戰爭期間,河道出口的碧湖,又被人為地填沙設障,給浦頭港的航運增加了搬卸、起駁的困難,因此,從廈門、月港、石碼來漳的船隻貨物以及上游南靖等縣來的竹木等,也就只好泊靠新橋頭一帶,浦頭港漸漸地失去了昔日的喧鬧。不久,廈門淪陷,海口封鎖,商旅中斷,原在浦頭的商店也先後閉門關店。
浦頭港在明清時是漳州重要的商港和對台貿易港口。浦頭港地處西溪航道,九龍江西溪上游航線經天寶、靖城、山城、山格、琯溪、坂仔、船場、奎洋各地;北溪上游航線經江東、郭坑、浦南、潭口、新圩、華豐、長泰、岩溪等地。浦頭港下游通航於廈門、金門、海滄、石美、澳頭、石碼、海澄、浮宮以及附近諸處。河運貨物多在浦頭或石碼集散。凡輸往台灣的商品,須到浦頭或石碼轉駁赴廈門,再運往台灣。從台灣銷往九龍江流域的商品,先運至廈門、石碼或浦頭,再轉運各站點。
由於航運發達,商賈雲集,浦頭先後形成米市、鹽市、粉街、魚市、果市等,統稱“浦頭市”。其範圍東至田豐、北至塔後、南至後田、西至新行街巷口。其中新行街、鹽魚市、蟶仔市、米市、粉街、枕頭街、柑仔市、籠仔街、新亭街、鳳霞街、人和巷、圍仔內、新路巷等,更是貨物運轉、商旅往來、商業興旺的鬧區,形成繁榮的港口經濟,且輻射到附近各縣。
米市中,經營米谷的商號有春發、合興、順發、春元棧、源成、漳記、建成、成記等10多家。穀子來自東鄉附近農村以及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產糧區,米谷行將稻穀加工成大米,然後出售。同時台灣大米源源不斷,不僅漳州各縣商販來採購,龍巖、長汀、永定、漳平等地的商人也頻頻光顧。
副食品行業,大多數開設在粉街、米市一帶。晉江安海的米粉、蕃薯(海蕃薯)、蕃薯粉也大宗運來,浦頭的面線歷來遐邇聞名,外銷到廈門、台灣、香港各埠,有的浦頭商人還到台灣開面線行。
鹽業的經營者,過去稱“鹽館”,是有勢力的商號向官府承包來搞專賣的,館設於朝天宮,漳州城郊居民的食用鹽均仰給於此。
鹽魚市中,除來自廈門、漳浦、海澄、雲霄的魚貨外,有來自台灣的海產品。水產行業的多數開設於鹽魚市,有豐昌、長成、東記、營成、捷成、古發、合成、協興、瑞發、坤成、同永源、源成、裕盛、茂昌、正茂等一二十家店號。魚貨有來自台灣的金線紅鹹魚、鹹鰱魚,金門的青鱗魚、大嶝小嶝的牡蠣蚝,廈門港的白帶魚、黃花魚、加里魚、馬鮫魚、鯊魚,同安縣鼎美的蚶,澳頭、杏林的牡蠣蚝,以及漳州沿海地區的海產品。魚貨有鮮活的,有鹹的、有乾製品,源源不斷地運來漳州,然後由魚行批發到城裡及鄰縣的魚販手中。有時,閩西如龍巖、長汀等縣的商販也來採購,他們多採購鹹魚、乾脯之類水產品,鮮活難以保鮮。魚市多開設夜市,一般是凌晨二時左右開始營業,上市時分,燈光搖曳,人頭攢動,吆喝聲此起彼伏。
木材行業,則開設於浦頭岸邊一帶,有捷發、合發、捷合、興記、森太、財記、合興、隆記等家。木材的貨源以北溪的華安、漳平所產為多,西溪南靖所產者較少,都由九龍江放排而來。漳州市區及附近農村修建房屋,製作家具、農具的木料都來浦頭採購。因此,浦頭街上制桶、制木屐、制水車的工匠很多。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裡的水車、木屐、農具等合作社還不少。

歷史事件

海禁導致港口移
定潮樓
定潮樓
漳州的月港是明代中國最發達的港口,在清初,由於遷界海禁,直接導致了月港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浦頭港的興起。
清初為統一台灣,實行遷界海禁,直接導致月港的衰落。這之後,漳州的出海港口移到了市區鹽魚市浦頭港,從清嘉慶年間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鹽魚市一直是人煙繁密、萬商雲集,百舸爭流的繁華集市。如今,人們在這裡,可以看見重建於清嘉慶年間的定潮樓(又名文英樓)。牆上鑲嵌的《重修文英樓記》石碑,寫著“鷺島賈舶鹹萃於斯,四方百貨之所從出也”等記載。樓中存有清代龍溪縣令禁止包攬貨運、私自設卡收稅和有關棉花交易、商賈納稅的石碑。 月港地處九龍江入海處,因為它的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門島)“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似月,故名”。15世紀末期至17世紀中期,這裡曾是“海舶鱗集,商賈鹹聚”的海外貿易商港,同47個國家和地區直通貿易,與漢、唐時期的福州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福建歷史上的“四大商港”。《海澄縣誌》記載:“月港自昔號巨鎮,店肆蜂房櫛篦,商賈雲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貿遷,航海貿易諸番”。“農貿雜半,走洋如適市,朝夕皆海供,酬醉皆夷產”,為“閩南一大都會”。當時,漳州府屬九龍江沿岸住民出洋過番,大都沿江乘船至月港,再由此揚帆出海,所以,又有“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說。有詩讚月港:“市鎮繁華甲一方,古稱月港小蘇杭。”
歲月悠悠,300多年的風風雨雨轉瞬成雲煙,成了坊間廟宇百姓的閒談。而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血脈親情從不因海峽的隔阻而斷裂,正如《康熙王朝》中的一句台詞所說的:“台灣子弟都是大陸血脈啊”。 在鹽魚市古碼頭不遠處,有一座浦頭大廟。大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相傳藍理參軍前曾居住於此。清康熙年間,藍理任福建提督時重修了此廟,並擴建了鹽魚市浦頭港。廟口東側,存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廈關稅行公啟》碑,告示遵守“各港渡船募雇出海舵水駕駛往來運載客貨”之成約。
油畫作品
2003年11月繪 亦名文英樓,俗稱周爺樓,市文物保護點。位於浦頭鹽魚市,為古代漳州浦頭港四碼頭之一。明清建築,樓上兩進:前進面街祀周倉,後進臨水祀媽祖;樓下臨水。《重修文英樓碑記》(嘉慶十三年,1808年)載:鷺島賈船鹹萃於斯,四方百貨之所從出也。可見當時熱鬧。時東、西、南均已改造。
定潮樓
圖1
圖1為水粉畫家 游海傑 老師所作《漳州老街》集
定潮樓
圖2 1978年 當時的浦頭港
1978年,當時的浦頭港仍是城鄉結合部。每逢端午,周邊的村民就在港里划龍舟。圖2中的小樓為定潮樓。 2006年端午,居民們還在浦頭港里划龍舟。一代人過去了,什麼也沒改變。這個小城的傳統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圖3為重修後的文英樓
定潮樓
圖3
翻新

傳說

一夜渡南台
定潮樓幾百年來流傳著“一夜渡南台”的故事。據《漳州掌故》里記載,陸希韶小時父母雙亡,由叔父照顧,因他尚未成年,家中產業全由其叔父掌管。希韶弱冠即為庠生。
崇禎六年(1633年)秋試期將屆,他叔父迷信鬼神,一天夜半,其叔父如廁時聞啾啾鬼語說“本科解元公屬陸姓”。他私下想,解元既屬陸姓,那不是我兒便是我侄了。因此,便不許希韶去應試,將希韶鎖在書齋里,直到鄉試開場前一夜才放他出來。希韶悲憤地行吟於浦頭港邊,傍晚,只見一葉扁舟駛來,船上立一老漁翁,關心地問他:“相公,秋試已屆,為何尚在此徘徊?”希韶便把內心的苦悶告訴老人,老漁翁笑道,“這有何難處,老朽一夜可送君抵福州南台,趕上應試。”
陸希韶將信將疑地登上漁船,閉眼坐在艙內,聽著艙外風聲、浪聲,昏昏睡去。黎明,老漁翁喚醒他,果然,漁船已泊在福州南台碼頭上了。發榜後,陸希韶果然高中榜首,他的堂弟卻名落孫山,當捷報傳到港腳陸家時,希韶的叔父滿心歡喜,還以為是他的兒子高中解元哩!事後才知他枉費心機,落得一場空歡喜。
當陸希韶退隱後,還念念不忘老漁翁。但尋遍江畔漁舟,也打聽不到老漁翁的下落。一天,偶然漫步在浦頭街上,邁入定潮樓,抬頭看見周倉將軍神像和當年老漁翁鬚眉酷似,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尊神助他一夜順風抵南台,於是其就重修廟宇,稱為“渡人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