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群藝館

定海群藝館於1950年10月成立,現為區級文化館,設行政、美術、音樂、戲曲、演出等8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海群藝館
  • 成立時間:1950年10月
  • 地址:人民南路221號
  • 性質:區級文化館
  • 又名:定海文化館
基本信息,文藝資源,工作特色,

基本信息

定海區文化館始建於1950年10月1日,當時為定海文化館,在編人員7名。1953年定海縣文化館與舟山專區中心文化館合一辦公,在編人員9名;1959年舟山行政區域改變,成立舟山縣,文化館更名為舟山縣文化館;同年遷址人民南路221號,即現在館址。1962年由於行政區建制變動,易名舟山地區中心文化館,1965年復稱定海縣文化館;1968年更名為定海縣文化圖書館;1974年復稱定海縣文化館;1984年投資30萬元在人民南路建4層樓935平方米館舍,內有展覽廳、圖書閱覽室、音舞室、錄像廳、排演廳、舞廳等業務用房。1987年舟山撤地建市,定海縣文化館更稱定海區文化館,在編人員增至17人,設業務指導室和後勤管理室。1994年7月舟山市機構改革,8月定海區文化館與舟山市民眾藝術館合署辦公。此前,有館舍面積1150平方米,工作人員21名,其中業務幹部19名,有副研究館員1人,館員6人,助理館員12人;設行政辦公室、業務輔導部、文藝宣教部、多種經營部。
1953年8月文化館被定為省甲級館。1984年獲全省文化館評比三等獎。1989年在全省首次文化館考評定級中被定為一級文化館。1972年,曾在金塘建立文化分館,1982年撤銷。
文化館與市群藝館合署7年,於2001年9月市區又分開,同年11月恢復定海區文化館,在原址辦公(人民南路51號),在編人員16名,其中副高1人,中級9人,初級6人。

文藝資源

古文化遺址:馬岙土墩。馬岙現尚存28座古文化遺址土墩,這些土墩大部份分布在馬岙東南部約9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少數幾座分布在西部。面積大的有上萬平方米,小的僅幾百平方米,高出地面1-4米不等。1979年,浙江省考古所會同舟山文管會對馬岙的“唐家墩”進行過一次試掘,認為該遺址的相對年代大致在新石器晚期。說明馬岙從新石器晚期至唐宋,始終有人類活動。1994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考古專家,在馬岙向盤墩發現了國內從未見過的類似土灶的遺蹟,它和馬岙昭君山上的巨石建築,被考古專家稱為一時難以解開的謎團。1994年,市區文化部門和馬岙鄉政府在馬岙建立馬岙文物陳列室,陳列收集的出土文物10大類共500餘件。
“海邊文學社”:80年代初期,一批頗有創作實力的青年發起成立同仁社團:海邊文學社。社員多生活在定海,每月聚首,切磋詩文,交流心得,潛心創作。作品以描述島民的生存狀態、人與海洋的關係、漁民的生命體驗為主要內容。湧現出一批海洋文學的優秀作品,全國著名青年詩人孫武軍所作《回憶與思考》(17首)在詩壇引起強烈反響,入選多種作品集,並獲浙江省1983-1984年優秀文學作品獎;陳國安小說《海妹子》獲中國國際青年徵文二等獎;趙利平小說《搖櫓歌》1985年獲《小說林》優秀作品獎;任一舟的散文《路》獲《文學報》全國散文大賽二等獎。連續幾年作品迭出,富有銳氣的創作勢頭,使“海邊文學社”備受省作家協會的稱道。

工作特色

民間文學蒐集整理:定海的民間故事、歌謠和諺語,內容豐富,流傳甚廣。建國以來民間文學工作者多次蒐集整理。1986年11月,定海縣成立定海民間文學集成領導小組,縣文化部門組織開展全面的民間文學普查工作,採風足跡遍布全縣各個角落。通過耳聞手記,從400多位的故事員、民歌手中蒐集到故事1600多篇、歌謠500餘首、諺語4300多條,在廣徵博採的基礎上,彙編成《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定海卷》,全書38萬字,收錄民間故事198篇,歌謠53首,諺語1031條。主編于海辰被國家民委、文化部授予全國民間文學集成工作先進工作者。《海蜇行走蝦當眼》等一批民間文學作品先後發表在《民間文學》、《山海經》等刊物,併入選《東海傳奇》(四川人民出版社)、《東海魚類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海龜飛上天》(少年兒童出版社)等作品集,“故事大王”洞岙鄉的俞正財聰明善講,在民間文學普查中已被紀錄的故事就有134篇。定海民間文學具有濃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如龍的傳說、魚類故事、觀音故事及海島風俗傳說,豐富了中國民間文學寶庫,頗受省里同行好評。
積極扶植現代民間繪畫:1983年定海縣文化館撥出經費,舉辦了第一期現代民間繪畫創作培訓班,兩幅作品獲全國首屆農民畫展二等獎,12幅作品在省首屆工人農民畫展中獲獎。由此,一直到1988年,定海縣文化館年年舉辦培訓班,組織年輕的漁農民作者下漁島體驗生活,揣摩畫藝,大膽探索,創作出一批優秀的農民畫作品。《揚帆》、《拾貝》等10幅作品在全國展出。100餘幅作品展覽於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美術》雜誌和《人民畫報》、《人民日報》、《大眾美術報》等幾十種報刊刊登了定海的現代民間繪畫作品,培養了一支30餘人的創作隊伍,9名農民畫家被批准加入浙江省美術協會。定海現代民間繪畫有著鮮明的特色:即他們用中國畫的“觀物取象”、“以形顯神”與現代派中“主觀分色”、“隨意造型”、“色塊運用”相結合,使民間鄉情與現代風格自然交融,充滿濃烈的海風味和魚腥味。1988年,定海因其顯著的創作成果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同年,省文化廳授予定海區文化館浙江省現代民間繪畫創作集體組織一等獎,美術幹部王兆平獲浙江省現代民間繪畫藝術輔導一等獎,農民畫家徐重芳獲省現代民間繪畫創作一等獎。
舉辦廣場文化系列活動:1993年以來,定海區文化部門積極組織開展廣場文化系列活動,吸引民眾廣泛參與,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調動了社會力量辦文化的積極性。
舟山鑼鼓演奏技巧培訓:舟山鑼鼓發源於定海白泉鎮,前身是白泉高生祥父子的“高家班”演奏的《三番鑼鼓》(又稱行會鑼鼓)。50年代曾被中央樂團等多個專業文藝團體改編演奏,1959年由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在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奏並獲民間音樂比賽金質獎,1986年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舟山鑼鼓的演奏方式別致新穎,頗有創意:樂隊中吹、拉、彈、打各項樂器配備齊全,由11面套鑼、5隻排鼓為主奏樂器,分別由一位鼓手和一位鑼手打擊。但是,舟山鑼鼓的演奏後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為此,定海文化局、文化館於90年代初,投資數萬元,為各鄉鎮文化站購置鑼鼓響器,在民樂基礎較好的10個鄉鎮成立舟山鑼鼓演奏隊。邀請舟山鑼鼓一代傳人高如興老人巡迴示範,手把手指點,經過幾年的專門培訓,於1993年下半年舉辦了由8個鄉鎮鑼鼓隊參賽的“舟山鑼鼓”演奏比賽,既檢閱了隊伍,又鍛鍊了技藝。如今,單是在鄉鎮,就形成了一支80餘人的舟山鑼鼓農民演奏隊伍,還把白泉中學和定海城關第二國小作為鑼鼓隊的培養基地。在浙江省第三屆音舞節上,定海城關第二國小少年舟山鑼鼓奏隊演奏的鑼鼓樂《木龍赴水》,榮獲一等獎。
近年來,“舟山鑼鼓”又有所發展,定海區海山國小,臨城中心國小,“舟山鑼鼓”基地方興未艾,在1999年全省少兒器樂大賽中,由海山國小演奏的舟山鑼鼓“木龍赴水 ”獲全省一等獎,同年6月參加省首屆國際友好城市器樂展演,獲特別獎。2001年6月,由海山國小演奏的舟山鑼鼓“海娃鬧海”獲省少兒音樂大賽表演金獎,同年8月赴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蒲公英獎”大賽獲表演金獎。
海島民間民俗文化的盛會――振興會。1992年10月,在白泉鎮舉辦了較大規模的海島民間賽會。白泉鎮的民眾能拉能唱,全鎮2萬人口中,有30多班“小唱班”。這次民間賽會,全鎮各村、企業、學校等800多人參加了表演。高蹺、聯燈、車擱、鼓擱、跳蚤舞、船舞、蚌舞皆古裝粉面,且行且演,迤邐幾里長。觀眾10多萬,蔚為壯觀。這次文化活動既體現了民眾性、參與性,又培養鍛鍊了文藝隊伍,還為鎮上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主要成果
文學方面:姚定一、于海辰等蒐集整理的《海蜇行走蝦當眼》、《鰳魚投親》、《爭搶下凡當家》等一批民間故事,分別發表於《民間文學》雜誌或收入《東海魚類故事》等專集。王全吉等撰寫的紀實文學《女神槍手傳奇》,散文《夏天的裙子》等一批作品在省、市以上報刊發表,其中《紮根》獲浙江省群文學會紀實文學佳作獎,並收入《苦樂春秋》一書。
戲劇曲藝類:陳純康、姚定一、于海辰等創作的戲劇小品多次在省級比賽中獲獎,其中《無題》獲1988年江浙皖滬大賽一等獎,《告狀》獲1992年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三等獎;《妙算》獲省現代戲調演優秀創作獎,《搶救》獲1989年省第四屆戲劇節創作三等獎,《生產科軼事》獲1993年省第四屆戲劇小品邀請賽二等獎,《爸爸》獲1990年省首屆(部分地市)戲劇小品邀請賽創作二等獎,《一條棉褲》、《瘦老頭和胖老頭》獲1991年、1992年省第一、第二屆戲劇小品邀請賽二等獎。滑稽小戲《亂點鴛鴦譜》獲1986年省第三屆戲劇節創作獎,相聲《三個問題的問題》獲1988年省第二屆曲藝會演創作二等獎,《絕處逢生》獲1990年省相聲獨腳戲大會串創作演出三等獎,《翻譯》獲1992年省首屆笑星電視大賽三等獎。獨腳戲《吃餛飩》獲1994年省“金帆杯”相聲獨腳戲喜劇小品大賽創作二等獎,《蹩腳戲》獲1990年省第三屆曲藝會演創作三等獎。戲曲幹部徐霞女自1989年以來,在省級比賽中獲10餘次表導演獎,如她導演並演出的戲劇小品“妙算”,獲1991年省第四屆戲劇節一等獎,個人優秀表演獎,“常回家看看”獲1999年省小品賽一等獎等。特別是她導演的少兒小品“官、打、捉、賊”獲1998年省少兒大賽導演一等獎,2000年又獲全國首屆“蒲公英獎”大賽表演金獎。
戲曲幹部陸舟敏參加演出的小品“面子問題”獲1994年省戲劇小品邀請賽一等獎,在小品“軍嫂情”的演出中,獲中國劇協97雕牌杯百優小品大賽業餘組一等獎,在“洞房花燭”和“女人心”的演出中,分獲1998年省法制文藝演出一等獎和2000年省小品戲曲表演二等獎。
音樂舞蹈類:楊翎、姚定一、沈龍山等創作的歌曲在省級比賽中多次獲獎,民歌《漁鼓調》、《蓬萊島》獲1980年省優秀民歌獎和優秀民歌編曲獎;歌曲《遙遠的歌》、《摸螄螺》獲省第二、第三屆音舞節音樂創作三等獎;《小地方》、《海洋世紀的輝煌》獲1993年省第四屆音舞節創作一等獎,其中《小地方》還獲1994年文化部“群星獎”創作二等獎;《東海漲潮》、《藍藍的》獲1993年省第四屆音舞節二等獎;《捕魚漢》獲省“江南風創作歌曲評獎三等獎”;《共同的家、共同的媽媽》獲1994年省“愛我中華、愛我浙江”優秀創作歌曲徵集評選活動優秀創作獎。由沈龍山等創作,曹衛紅、章承圭輔導的舟山鑼鼓“海娃鬧海”獲2001年省少兒音樂大賽創作一等獎,表演金獎,全國第二屆“蒲公英獎”大賽創作金獎、表演金獎。何平等創作的舞蹈《高跟鞋變奏曲》、《晨曦》獲省第三、第四屆音舞節創作三等獎;《老人與海》獲第二屆華東地區社會舞蹈創作節目會演優秀創作獎。
書畫攝影類:王兆平等人的一批美術作品入選全國美展或赴朝鮮展出,其中國畫《翠崗殷血照千秋》獲1982年省創作獎;漫畫《海底大示威》、《並非淘氣》分獲1982年和1985年省科普美展二等獎;中國畫《海邊掇景》獲1984年省青年畫展二等獎,水彩畫《晨炊》獲1989年杭州“89中國水彩畫大展”二等獎。汪維均的攝影作品《畲族姑娘》獲1984年省第二屆職工攝影作品展二等獎;《海島之春》1989年入選中國攝影家協會、《攝影世界》雜誌社等4單位舉辦的“舟山風情”影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家門口的運動》、《船工號子》、《老塘山港之夜》分別獲省體育藝術攝影展、省“我們的眼睛”攝影藝術作品展和省重點工程建設風貌藝術攝影展優秀作品獎。美術幹部劉常毅的作品“海島”,入選1995年全國第八屆美展,“漁島曉色”獲省群文耕耘展三等獎,1996年組織參加全省巧女手工大賽,獲省文化廳個人組織二等獎,1999年作品“石島遠眺”入選省澳門回歸展。2000年,由省群藝館組織的舟山現代民間繪畫赴巴西展覽中獲輔導獎。
經省文化廳1991年第二次文化館站考評,定海30個鄉鎮街道文化站全部上等級,其中特級站5個,一級站6個,二級站11個,三級站8個。定海文化館1985年獲全省文化館評比三等獎,1989年經考評定為一級文化館,1990年被評為浙江省民眾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