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定模洞人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靈長目
- 科:人科
- 屬:人屬
- 種:定模洞人
- 分布區域:發現於田東縣西約13公里的祥周鄉模範村定模山東面的溶洞裡
簡介,發掘過程,洞穴和堆積,特徵,出土伴隨物,意義,
簡介
定模洞人牙化石發現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西約13公里的祥周鄉模範村定模山東面的溶洞裡。洞口向東,海拔約140米,高出當地地面3米,高出右江水約46米。洞內寬1-8米不等,高0.5-10米,深90米左右。洞內支洞較多,洞室分南北兩支,在南支洞的盡頭出現人牙和動物化石。其堆積可分二層,上層為黃色膠結鬆散的砂質粘土,含人牙和動物化石,厚0.5米;下層為顯塊狀暗紫紅色粘土,起裂縫中有鐵錳質黑色物質附著,含動物化石很少,厚度不詳。
“定模洞人化石於 1979年秋在田東縣祥周鄉模範村定模山的溶洞中發現,先後在石鐘乳蓋板層下淡黃色的堆積中得到人牙化石三枚,這三枚人牙分屬三個不同個體,均是中年人的臼齒。”(引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當年發掘的人骨化石現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發掘過程
最初為田東新洲右江礦務局下屬的長嶺礦曾祥旺利用工余時間在礦區附近進行考古調查,蒐集了有關資料。1980年12 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廣西博物館組成的野外隊,在右江礦務局的大力支持下,前往曾祥旺同志報告的地點,即田東縣祥周公社模範大隊定模山定模洞進行考察工作。曾祥旺同志參加了野外考察。廣西醫學院方宗枯教授及朱芳武和魏博源二位同志一同去野外工作。
在定模洞的土層內,野外隊採得人類牙齒一枚, 同時對洞穴的有關情況 以及含化石的地層堆積等,進行了觀察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認識。
洞穴和堆積
定模洞在定模山最北面的一個山峰腳下。定模山北距田陽縣治壙村約三公里余。此一帶山頭多為石炭 - 二選紀灰岩組成,山峰孤立相隔,地面平坦伸展,為峰林地貌。定模洞洞口已接近峰林谷地的平面,海拔約 140米。洞口基本向東,人洞後,洞室主要分為南、北兩支。
北支洞化石含量豐富,動物的單個牙齒和碎骨富集成層。化石層膠結堅硬,由棕黃色砂質土組成,含有土球或金星狀的方解石結晶細粒。二十世紀70年代後期,當地民眾尋找磷肥,在此支洞挖掘,由此得知定模洞出產哺乳動物化石。出土的化石屬典型的“ 大熊貓-劍齒象” 動物群中的種類。
南支洞出產人牙化石,其地點在南支洞的盡頭處,離定模洞洞口約達85米。在此含人牙的洞室中,可以觀察到洞內地層堆積的延續和變化的大體情況。
在人牙洞室洞壁的較高處,殘留著一層突出的懸空的碳酸鈣結晶硬板層: 從其所在高度來看,它大致相當於遍布定模洞南、北兩個支洞堆積物頂上部的炭酸鈣層。由於挖掘磷肥原料時的破壞,此層已不連續,但在洞內的一些通道上,仍留下痕跡可尋。它可以看作是定模洞早期堆積終止的標誌。
在人牙洞室的洞底,另外沉澱了一層炭酸鈣薄層,地質時代應較新,似將其下面的堆積層封閉起來。在局部地方,受洞頂石鐘乳滴水,此硬層上又生成了近代的炭酸鈣沉澱物。洞底硬層同樣遭挖磷肥時破壞,形成凹坑,暴露出土狀堆積,人牙化石即出自此層位。從挖掘剖面上看,堆積物可分為兩層:上層為褐黃色膠結鬆散的砂質粘土,含人牙化石和大部分化石,厚在0.5米米以內;下層為顯塊狀暗紫紅色粘土,其裂縫中有鐵、錳質黑色物質附著,此層化石含量很少,現未達其底部。
上述兩層炭酸鈣之間的堆積物,可能是被自然力量沖蝕而去。由洞內沉積相互關係的分析和出土的動物化石來判斷,人牙化石的時代,大致可以確定為更新世晚期。
特徵
發掘出的3枚人牙化石分屬於三個不同的個體,其中一枚左上第二臼齒,牙齒粗大,齒冠呈橢圓形,顏色靑白,石化很深,在近中、遠中兩面接近的複合部分,在幾個可能因患齲而留下的小洞眼,根據這枚牙化石的特徵,似屬於早期智人的牙齒,可能代表一個25歲左右的男性個體。第二枚人牙化石是左下第一臼齒,齒冠近似棱形,顏色灰白,石化程度中等,近中面的中部至原尖的窩坑已病變,有一個齲洞,從該牙齒的外部特徵看,可能代表一個30多歲左右的早期智人個體。第三枚人牙化石為右上第一臼齒,齒冠是棱形,黃白色,石化不深,在咬合面的中部有一個齲洞,外部形態與現代中國人的同一牙齒沒有多少差異,可能代表一個35歲左右的更新世晚期晩期智人。
出土伴隨物
伴隨出土的有32種動物,有大猩猩、猩猩、東方劍齒象、納瑪象、亞洲象、中國犀、獏、巨獏、犀、野牛、水牛、野豬、華南豪豬、水鹿、鹿、麂、大熊貓、中國熊、虎、最後斑鬣狗、豬獾、狗、竹鼠、豪豬、陸龜、雉科以及麗蚌、田螺、蝸牛等化石,同時出土10件打制石器,其中砍砸器2件、刮削器3件、石核2件、石片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