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客家童帽製作技藝

定南客家童帽製作技藝

定南客家童帽製作技藝,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傳統技藝,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已有447年歷史。客家母親利用黑色底布為基調,採用紅黃蘭白綠等真絲線,黑白反差大、色彩對比艷麗,具有裝飾美感。由此,“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本身具有客家藝術特徵。

2017年11月10日,八義窯紅綠彩瓷燒制技藝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遺產編號5-Ⅷ-1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南客家童帽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1月10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
  • 遺產編號:5-Ⅷ-13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定南客家是中原漢族重要分支。北宋末,由於戰亂饑荒、改朝換代等因,大批中原漢民南遷,同時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虎頭棉帽製作技藝”帶到定南,形成了獨特“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
定南客家吉祥花帽源於中原“吉祥虎頭棉帽”,因定南年均氣溫不需戴棉帽,所以在“吉祥虎頭棉帽”的基礎上去掉棉層,形成由幾層棉布組成的黑底繡花藝術形式。
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定南建縣,縣域經濟急待振興,由於定南緊鄰閩粵,當時閩粵沿海常鬧倭寇、朝廷封海,大批閩西粵客家進入,又一次把優秀客家文化相繼帶入。他們入鄉隨俗,結合當地年均19攝氏度暖濕氣候、原居民習俗,將中原虎頭棉帽去其棉層、繡上吉祥紋樣,形成了黑底繡花的吉祥花帽固定形式。
清朝光緒年間,定南境內瘟疫蔓延、死逃無數,此時,客家人更意識到吉祥文化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 再一次得以發展,花帽圖案由具象慢慢變成更加抽象的符號模式圖案,他們如饑似渴地極力推廣,導致客家母親無論生活再困難,都要把所有愛心、吉祥和祈望等文化內涵通過花帽形式著重表現在兒女頭上。
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以其獨特客家精神理念、審美觀點,在定南這個較為封閉的客家人社會中代代相傳,已有447年歷史。

工藝特徵

  1. 歷史的教訓、家族的興衰,讓客家人充分意識到吉祥文化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激發了他們對吉祥文化的追求。為家族丁財兩旺、富貴如意,客家母親無論生活再困難,都要把所有的愛心、吉祥文化著重表現在兒女頭上。由此,形成了“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獨特的客家社會民俗特徵。
  2. 定南客家一直遵循男主外女主內、相夫教子、繁衍後代,操持家務、農活的傳統規則。由此,“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產生的客家社會孝道與吉祥文化特徵。
  3. 客家母親利用黑色底布為基調,採用紅黃蘭白綠等真絲線,黑白反差大、色彩對比艷麗,具有裝飾美感。由此,“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本身具有客家藝術特徵。
綜合以上三點,“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自然形成了廣泛的客家社會傳承性特徵。

工藝流程

定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的製作工藝分為6個步驟:首先是煮漿粘布殼,晾乾;其次是將布殼粘上紅黑兩面純棉布殼並晾乾;三是將布殼裁剪成花帽的各個部分;四是在每個部分的黑色面貼上事先準備好的吉祥紋樣剪紙;五是用紅、綠、黃、藍、白五種顏色的真絲線繡好紋樣;最後按順序將各部分連線修飾。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繆月秀,女,漢族,南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江西省省級非遺傳承人。繆月秀於1939年6月出生,贛州市定南縣人。其前兩代以“吉祥童帽、肚兜”為生活來源,在長輩薰陶下,繆月秀7、8歲跟母親黃桂英學習“客家童帽製作”,1972年隨夫進城,在縣城圩日集市從事 “定南客家童帽”製品銷售。繆月秀的“定南客家童帽製作技藝”具有形式多樣、繡工複雜、針法精細、吉祥紋樣獨特等特點,並師承有序、授徒多為家族傳承,在當地客家社會具代表性和影響力。
保護措施
2015年來,為發揚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藝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江西贛州定南縣加大了對客家花帽的挖掘和保護力度,每年都會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該項目的傳承和保護,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對學員言傳身教,已連續多年舉辦培訓班,培養客家花帽愛好者百餘人。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8年6月8日,定南縣文化博物館深入定南縣第二國小,為孩子們講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兒童吉祥花帽製作技術的相關知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