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貫耳青瓷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南宋官窯青瓷貫耳瓶,仿古代青銅器造型,端莊典雅,胎薄體輕,釉質肥厚光潤如玉,開片如“蟹爪紋”,口沿及稜角處因釉較薄而露出胎色,是代表南宋官窯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窯貫耳青瓷瓶
  • 尺寸:22.8厘米
  • 口徑:8.3厘米
  • 足徑:9.6厘米
簡介,南宋官窯,

簡介

官窯貫耳青瓷瓶
年代:南宋(1127~1279年)高,尺寸:22.8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9.6厘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一件南宋官窯青瓷貫耳瓶。這件青瓷貫耳瓶是仿造古代青銅器造型燒制而成的,它腹部矮短,圓如蘋果形,正中向上伸出頸,頸頂端有對稱的管狀雙耳,名為貫耳。貫耳是瓷瓶耳的式樣之一,器耳呈貫通的管狀,豎向粘附於瓶的直頸兩側,這種造型多見於宋代官窯、龍泉窯和哥窯的製品上。
宋室南渡臨安(今杭州)後,先後在修內司和郊壇下設官窯,以供朝廷所需,分別稱為修內司官窯、郊壇官窯。兩個窯址分別在今杭州市鳳凰山下的老虎洞和烏龜山找到。器型多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修內司官窯是宋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的新窯,是汴京官窯的繼續,因稱南宋官窯。其官窯的特點是胎細釉潤、色青帶粉紅、釉有深淺之分,有蟹爪紋開片和紫口鐵足特徵。
這件南宋官窯貫耳瓶即仿古代青銅器造型。端莊典雅,胎薄體輕,釉質肥厚光潤如玉,開片如“蟹爪紋”。口沿及稜角處因釉較薄而露出胎色。南宋官窯代表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南宋官窯

宋代瓷器的質地、釉色、式樣、產量都遠遠超過前代,鈞窯、汝窯、哥窯、官窯、定窯被譽為當時的五大名窯。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陳設品。這件官窯貫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繫繩帶。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顧名思義,官窯就是朝廷皇室直接控制而建立的瓷窯。所制產品特供皇室,專燒專用。真正意義上的官窯自北宋始現。在此之前皇家使用各地進貢的名窯之精品,即使用貢瓷。貢瓷,因此也被視為官窯的萌芽。從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官窯瓷器的窯口,整個宋朝計有北宋的汝窯、鈞窯,南宋的修內司窯和郊壇窯四種官窯。隨著南宋王朝的建立,宮廷用以及郊壇祭祀用瓷大量增加,南宋遂在修內司建立第一座官窯,。不久又在“郊壇下別立新窯”(宋人《坦齋筆衡》記載)。但修內司官窯窯址至今未被發現,修內司官窯是南宋初期為皇室特殊需要而燒建的,時間不長,但產品卻極其精緻,倍受世人珍愛。
南宋官窯青瓷,主要表現的不是它的裝飾,而是它本身如玉質般的、莊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藝術風格上以釉色取勝,以造型見長,以紋片著稱,製品反映出東方民族諄厚樸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
早期作品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盤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釘裝燒,唯支釘較汝州官窯為大且粗,數目甚至有多達二十枚者。晚期,則多以墊托墊燒,雖然是底留下一道無釉的痕跡,但塗上一層鐵質護胎漿成"鐵足",使製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窯瓷既繼承了北宋汴京官窯瓷、河南汝官窯瓷等北方名窯的造型端莊簡樸,釉質渾厚的特點,又吸收了南方越窯、龍泉窯等名窯的薄胎厚釉,釉面瑩徹,造型精巧之精華。北藝南技的結合,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而且對世界文化藝術方面也是一個偉大而卓越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