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湖村(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官湖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官湖村,位於葵涌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5千米。北有沙魚涌村。地處大鵬灣海邊,烏泥涌河在村東側;雷公山在村北側,海拔170米。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原名關湖村,後傳為官湖村。號稱深圳“小鎌倉”,這裡有八十多家的民宿,既有客家老屋的傳統造型,又有摩洛哥風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官湖社區
  • 地理位置:葵涌街道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葵沙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61年7月,屬寶安縣葵涌區葵涌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葵涌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葵涌公社;1983年7月,屬葵涌區;1986年10月,屬葵涌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2004年,屬葵涌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街道官湖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王姓、邱姓、曾姓、庾姓、鄭姓。第一大姓為王姓,從坪地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為邱姓,清朝時從龍崗沙背壢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曾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413人,其中男性195人,女性218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370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4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7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半漁農業為主,輔以砍柴、狩獵、果園種植等,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出海捕魚則主要在大鵬灣進行。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在香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1997年,成立村股份合作公司,收入主要依靠村集體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年度收入487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此外還依靠興旺起來的旅遊業經營民宿、餐飲店等增加收入來源。村裡有1棵古榕樹(樹齡200年),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冬至的客家茶果、菜頭角。
省道S360線葵鵬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通電話,1984年通自來水,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1世紀初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有全民健身路徑、籃球場、桌球場、老人活動中心、藏書約2萬冊的圖書室等文體設施。
官湖村整體建築坐北朝南,舊村部分現存約50座。格局為五橫兩縱,建築以聯排式為主,圍中開有一門。另有數座民居位於舊圍東側,面朝東。傳統民居以土石為建築材料,牆面刷灰,多在20世紀50年代後重建。
1998年初,村黨支部作出了興辦鮑魚養殖場進行工廠化養鮑的決策。鮑魚養殖場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有員工近40人。當年收入270多萬元,利潤達108萬元,村民人均分配3500元,第一年就帶領全村脫貧。1999年,養鮑場擴大發展,年終僅鮑魚收入就達650萬元,利潤220萬元,村民人均分配達5000元。2003年,集體總收入668萬元,村民人均分配4200元。其中鮑魚場收入近550萬元,占集體總收入的80%以上,官湖村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鮑魚專業村”。2007年,官湖養鮑場已初具規模,共建成苗池230個,成品鮑池128個,養殖水體5488立方米,年育苗能力2000萬粒,年產成品鮑規模100噸,是深圳東部沿海規模最大的鮑魚育苗和養殖基地。同時,該村經過不斷的摸索探討,掌握和創新了官湖人自己的一套科學養殖和管理方法,2002年、2003年連續兩年闖過了成品鮑安全越冬和鮑魚育苗的難關。鮑魚已經成為官湖的一張名片。
因該村靠海,海水清澈,沙質細膩潔淨,近年來官言湖村底游業持續升溫,每逢周末都有大量的遊客到此遊玩,村民們在此建了各式各樣的民宿吸引著遊客到此休閒度假。因官湖村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之優美的環境,該村現已成為深圳市婚紗攝影基地,吸引著許多婚紗攝影機構來此拍攝。該村曾經創下多個“第一”,如葵涌第一個市安全文明小區標兵單位,第一個深圳市衛生村和廣東省衛生村,第一個村級達標圖書館,第一個深圳市及龍崗區“無毒村”。2002年,官湖村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深圳市文明單位”稱號。2002年12月,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廣東省衛生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