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正村隸屬萊城區雪野鎮,位於萊城西北42公里、鎮政府駐地12公里處。東鄰富家莊村,南靠房乾村,西接王石門村。人口621口,可耕地352畝,山場面積2萬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官正村
- 人口:621人
- 耕地面積:352畝
- 山場面積:2萬畝
基本概況,科教文衛,經濟狀況,歷史人物,旅遊資源,
基本概況
據官正村村碑記載,清朝年間,朱、賈兩姓來此建村,李、周、閆、張、毛、曹、宋、趙、郗姓陸續遷來,和睦相處。因村西有一巨
石棺,房屋多為石砌,取名為“棺材石屋",後人厭其不雅,民國初年始改稱官正村。
官正村,山清水秀,環境幽美,民風古樸。北傍齊魯長城,九龍山環村雄峙,通天河穿村而過。官正村,原是寨里鎮枯河村李財主家的山莊,直到1947年土地改革時,官正村佃戶們組織起來,燒地契、分田地,鬥倒了李財主,實行耕者有其田。自此,官正村佃戶抬起了頭,挺直了腰,翻身當家做了主人。而深居“曹家峪"和“遲不溝”的幾戶曹姓人家,據他們自己說是曹操的後裔。直到1 958年
“大煉鋼鐵”上山砍樹時,“山野人家"才被“發現”,後來劃歸官正村。
據《上游史志資料》記載,抗日戰爭初期,官正村隸屬萊蕪縣富家莊鄉;1941年春,萊蕪縣劃為三縣,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
以區轄村,官正村隸屬香山區;1 945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官正村隸屬十三區;1 955年10月,萊蕪縣改數字區為地名區,
官正村隸屬香山區;1958年3月,撤銷香山區,並屬大王莊鄉;1 958年lO月人民公社成立,官正村劃歸上遊人民公社;1 984年4月,上
遊人民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官正村隸屬安子灣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官正村隸屬鹿野鄉;
2001年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併為雪野鎮,官正村隸屬雪野鎮。
科教文衛
官正村地處偏遠山村,在解放前由於交通不便,生活貧窮,辦不起學校,也請不起先生,所以沒有私塾。1953年,官正村成立速成識
字班,對青壯年進行“掃盲"教育。1954年,建立初級國小,開天闢地以來有了自己的村國小;1972年,建五二制中國小;1980年初撤
消,合併到安子灣聯中;1988年,國小四、五年級合併到富家莊村國小;1 992年,村國小學生全部合併到富家莊村國小。官正村沒有
一個學生輟學的。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共考取大專院校9人。官正村第一個大專生是賈鵬,1986年考入山東工程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第一個本科生是賈春鋒,1993年考入四川科技大學。2002年5月,賈強考入研究生。
經濟狀況
官正村重視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靠山吃山,吃山養山"是他們的宗旨。官正村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生產條件很差,“有雨留不住,無雨旱到骨”,祖祖輩輩守著這山嶺薄地靠天吃飯。解放前無人管理,砍樹木、扒樹皮、牛羊啃斷了草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至造成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災害,糧食連年歉收,形成惡性循環。解放後,官正村積極回響政府‘‘綠化荒山,植樹造林,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號召,全村齊動員,老少齊上陣,並組織了“青年植樹突擊隊",掀起植樹造林高潮,僅1950年一年就配合華山林場造林15000畝。自此,“年年植樹不問斷,歲歲造林譜新篇”,
植樹成了官正村民生活的重要部分。造林與護林同時並舉,並適時成立了護林防火小組,村支書任組長,制定了相應的護林公約和各種規
章制度,並蓋起了5處護林房,責任到人。歷經10年,官正村山林覆蓋率達90%。據不完全統計,官正村各類植物300餘種,鳥類150種,
獸類20多種,野生中草藥200餘種。
20世紀60年代在“農業學大寨"高潮中,官正村修水庫、築水渠、壘地堰、建“大寨田",並將全村山、水、林、田、路、村進行
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先後建成水庫7座,攔水壩10座,總蓄水量60萬立方,修環山水渠2公里,修橋涵l O座,並清理通天河道,修河
道防洪牆2000米。將荒嶺山坡進行承包,鼓勵村民大搞林果栽埴,全村350畝耕地和部分山坡果園實現了自流灌溉。水害變水利,荒坡變果園,糧食、林果連年豐收。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官正村大膽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無污染的高山姜種植和經濟高產的林果業,擴種生薑200畝。時值:1 995年生薑價格飛漲,不少村民因此致富。現全村有板栗園、核桃園、蘋果園、花椒園等,園內優質高產果樹60000多棵,年產乾鮮果1 5萬公斤,人均年收入達3200元。
官正村注重改善村民生活,村中早已架設了電線,裝上了電燈、電話,現已成為電話村。村民賈榮三第一個買上解放牌大汽車跑運輸;賈新強搞石英加工發了家,第一個蓋起了二層小別墅。村中的彩石場、石英礦、石料場就地開採,就地加工,遠銷濟南、淄博等地。電話、
彩電、機車、液化氣爐、農用車等已走進普通百姓家庭。
官正村壽星多。李光生之母曾活到103歲,活到90歲以上者有1 O位,現在村里80歲以上老人還有10多人。官正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成為遠近有名的長壽村、文明村,年年被評為市、區、鎮先進單位。
官正村盛產生薑、花椒、山果。村內綠蔭覆蓋,過去村中百年古樹有千餘棵,最大的一棵槲樹有3人合抱之粗。1958年“大煉鋼鐵”
時被毀。官正村地處平均海拔600多米的山區,夏季氣候涼爽,氣溫比萊城低3—5度,故被譽為萊蕪西北天然避暑山莊。官正村投資100多萬元開發建設九龍山旅遊區,已建成環山公路10餘公里,修築石台階30000級,修建停車場4處,開闢了九山九穀和天鵝湖、畢家寨、和尚石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近百處,初具旅遊規模。
官正村正以新的觀念,新的姿態,新的步伐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美麗的新山村而努力。
注釋
①官正村佃戶 朱、賈等姓因生計所迫為財主看管山場,租種李家山嶺薄地養家餬口,年年是“交完租子沒了糧,吃糠咽菜渡饑荒”。當時有民謠日:“李增廣李海佐(佃戶東家),欺負得佃戶沒法過;吃人肉喝人血,咱受苦來他享樂,一肚子苦水沒法說。”
⑦曹操後裔 他們世代幽居曹家峪、遲不溝,據他們自己說是曹操的後裔,因避荒亂,不知何年逃入這深山老林之中,祖祖輩輩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方式。他們與世無爭,和睦相處,待人純樸厚道。因與山外隔絕,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土地改革,也不懂山外的世界,萊蕪版圖上也找不到這“世外桃源”。
歷史人物
一、烈士英名錄
閆北榮 趙更水
一、歷仟村支書
194l—1944年11月 賈貴三
1945年10月一1955年 李增伍
1958年一1964年 賈西樹
1964年一1978年5月 賈東培
1978年5月一1980年8月 賈新文
1980年8月一1984年7月 賈東培
1984年7月一1985年11月賈新民
1985年11月1991年 賈新文
1992年一2001年12月 賈增廣
2001年12月一 賈文三
二、歷任村主任
1944—1947年1月 賈西水(農救會會長)
1955年11月一1958年10月 賈西林(村長)
1958年10月一1966年5月 閆振美
1966年5月 賈東培 (革委會主任)
1980年8月一1984年7月 賈東培
1984年7月一1989年7月 賈新民
1989年7月一 賈文三(兼)
官正村地處大山深處,村西九龍山主峰海拔894.4米。此處山高谷深,地理位置獨特,曾是我黨我軍的指揮機關駐地。萊蕪縣委、泰
山地委、十二團、渤海司令部等均在此駐紮過。許世友、武中奇、廖容標、趙傑、高啟雲等率領部隊在這裡與敵人輾轉周旋,巧妙地打擊
敵人,踏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至今還傳頌著他們打鬼子捉漢奸的生動故事。不少革命老人灑淚回憶當年穿草鞋、啃煎餅、睡地鋪、與老
百姓共渡艱難歲月的情景。李增寬曾給武中奇餵馬,賈更三曾為部隊搬運過槍,官正村的同胞姐妹,在碾軍糧、做軍鞋支援解放軍的同
時,還為駐村部隊青年戰士用橡子殼、栗子蓬煮成黃水染布做軍衣。軍民魚水一家親,在艱苦的戰爭年代裡,官正村人譜寫了一曲曲軍民
團結、共同抗日的壯歌。
革命戰爭年代,官正村及周邊山區為萊蕪和泰山區抗日根據地,有“東自安子灣,西到楊家圈"之說,經常有我軍部隊在這一帶駐
扎、休整或培訓。解放軍某部的司號兵培訓隊曾在官正村住過一年,勝利結業後分赴各戰場。由於懾於我抗日根據地的實力和複雜多變的山套
地形,儘管敵人把官正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曾火燒富家莊村、房乾村、王石門場村,卻未敢進犯官正村。當時兵工廠、被服廠、野
戰軍醫院都隱蔽在深山老洞中。其中魯中軍區槍械修理所的廠址就在通天大峽谷里。他們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使用鐵錘、鐵鑿、鐵銼等極簡易的工具,在4年的時間裡修理了大約3萬支(件)各種槍械。1986年在修築天鵝湖大壩清基時曾挖出50多根銹跡斑斑的鐵銼和鐵砧等工具。當年兵工廠工作人員住的石屋遺蹟尚存。魯中軍區兵工廠位於官正村南通天大峽谷中的小黎峪溝的山洞內,與魯中槍械修理所同年所建,是專門製造炮彈、手榴彈、子彈的兵工廠。兵工廠曾為?‘爆炸大王”李念林製造地雷,在抗日戰爭中創造了驚天動地的業績。當時《泰山時報》以“爆
炸大王李念林”為題作了報導。李念林巧擺“地雷陣",在萊蕪、淄博乃至全省各戰區開花,炸得鬼子血肉橫飛,敵人皆聞“雷"喪膽。
官正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官正村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老人、小孩常為駐村部隊站崗、放哨、送情報、供糧、供草,並幫助兵工廠煉鐵、拉風箱、運料、砸碎鐵等。有20名有志青年毅然參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戰,奮勇殺敵。其中,閆兆榮在保衛日照抗大學校的戰鬥中犧牲;趙更水在沂水趙莊戰鬥中犧牲,兩烈士為革命獻出年輕的生命。
旅遊資源
九龍山風景
位於萊蕪市西北部,距萊城市區40公里。居齊長城(萊蕪段)、雪野水庫景區、九龍大峽谷、“天上人家"景區之中心。景區面積20平方
公里。0九省道、章萊、仲臨公路穿境而過。
九龍山,酷似九龍,山勢奇異,各具神韻。九山之中,盤桓最長者15華里,最短者5華里。景區內玉龍山、青龍山、盤龍山、雲龍山、臥龍山、烏龍山、金龍山、天龍山、蒼龍山等九大山峰,凌空聳立,穿-Z-掣天,氣勢磅礴,主峰天龍山海拔894.4米,為泰山余脈。
九龍山每座山都有美麗的故事,每條山谷都有動人的傳說,每塊石頭都有
一串神話。祖祖輩輩,從古至今,久傳而不衰。
魯中軍區槍械修理所
1941年至1945年,由魯中軍區所建,地址在官正村村南的通天大峽谷深處的大山洞裡。抗日戰爭的最艱苦時期,日寇對我抗日根據地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對生活物資尤其是軍用物資嚴格封鎖,我抗日武裝組織槍枝彈藥相當困難,許多地方抗日武裝組織還使用著大刀、長矛等落後武器,大多是自製的土槍土炮。我抗日戰士在戰場上與敵人短兵相接,從敵人手中繳獲了大量的各種槍枝彈藥。這些槍械經格鬥摔砸後多被損壞,所以為了適應戰時需要,建立了該槍械修理所,專門為各部隊修理從戰場退下來無法使用的槍枝。無數損壞的各種槍枝器械,送交該所修理、校試合格後,再運往部隊。所長朱爾璽(萊城區羊里鎮朱家莊村人)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帶領40多名戰士,成年累月沒自沒黑,工作在深山黑洞裡,有時給養供應斷線,他們采野果吃野菜是常有的事,卻沒有一句怨言。 “多修槍,修好槍,送給戰士上戰場,把鬼子漢奸消滅光。"戰士們邊工作,邊唱著自己編的《軍工歌》,互相鼓勵,增強鬥志。就這樣,在5年的時間內,該所修理舊槍枝約30000多支,然後送往各抗日戰場。
魯中軍區兵工廠’
位於官正村南通天大峽谷中的小黎峪溝的山洞內,是專門製造炮彈、手榴彈、子彈的兵工廠。王克任廠長,他帶領30名技術人員以山洞作廠房,以深溝作試驗場,用硝、磺、木炭研製炸藥,以土法冶鐵,土法鑄造彈殼,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製造出了成千上5-顆子彈、手榴彈、炮彈,源源不斷地供應前方將士,奮勇殺敵。兵工廠有員工50人,分冶煉、鑄殼、裝藥、試驗等幾個工序。1 945年撤退後,將一時無法搬走的百餘枚炮彈存於官正村村民賈新民家中。1 964年,在上級有關部門的監護下,在小黎峪的深谷中將炮彈全部銷毀。
當時任中茶葉村民兵隊長的李念林不滿足於土槍土炮、大刀長矛來殺傷敵人,他想造一種更大威力的土地雷來大量殺傷敵人。他將這個想法向泰山軍分
區武裝科長李鳳鳴同志談了。李鳳鳴寫信給“官正石屋"的魯中軍區兵工廠,王克接信後,立即同李念林一起連夜試製,結果造出了像西瓜一樣大小的兩顆“地雷"。1941年秋天的一個晚上駐口鎮的日偽軍要出來掃蕩,他們得知後連夜在橋頭和河邊埋上這兩顆地雷並偽裝好,當時廖容標司令員、趙篤生專員、薛玉縣長等領導幹部都隱蔽在村北鳳凰山上觀戰。第二天拂曉日本鬼子一踏上橋頭,“轟”的一聲,踩響了“橋頭雷",3個鬼子飛上了天,鬼子炸得亂作一團,就拐向河邊小路,又踩響了第二顆雷——“河邊雷”。這次共炸死炸傷11個鬼子,他們抬著死屍狼狽地逃回了據點。
天鵝湖
位於通天大峽谷南端,蓄水20萬立方米,因常年有天鵝光臨,故名天鵝湖。湖水澄澈,如一面天鏡嵌鑲在九龍山之間,倒映著藍天白雲,青山綠樹,別有一番詩情畫意。仰望寬闊的天鵝湖大瀑布,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瀑流似銀緞自天而垂,石激水濺,聲若雷鳴。即將落成的水上遊樂中心集釣魚、游泳、划船等活動於一體。
和尚石
傳說天庭神將亮頂神威大將軍,降滅九條惡龍之後因法力耗盡化作此石。此石高約30米,左有一石並立相伴,屹立於高山絕崖之上,在當地尊為神石。
畢家寨
畢家寨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留遺蹟。公元884年黃巢兵敗,山東,且戰且退至王老(村名),黃巢三兒子平西王黃天開在此戰死所葬之地故名王老。黃天開未婚妻畢思玉,人稱畢姑,悲痛欲絕,決以死戰。面對強敵,黃巢命畢姑率兵退至大山中,以保全實力。畢姑踞高山要
沖,憑高據險打退官兵多次圍剿,並在山頂安營紮寨,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畢家寨"。黃巢率兵南進,在老虎嶺前的“黃巢崮”安下大營,在周邊招兵買馬,以圖東山再起。畢家寨作為黃巢北部防衛基地,對黃巢反唐大業作了巨大貢獻。現山寨寨牆、石刻等古蹟尚存。附近有
跑馬嶺、點將台,均為當年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