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橋滘,是一條自然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官橋滘自然村從地形圖上視似大蘑菇一朵。地處東江南支流中、下游。東與勝利村的龍灣相連,與曲海村一河相望,古有“龍灣、曲海、官橋滘”連稱;三村相連、相望。南與簡沙洲,西與清水凹相接,北臨東江南支流邊,沿江岸線長3公里。全村總面積1.86平方公里。
官橋滘村於清康熙年間立村,距今300多年。立村時村人姓氏頗多,有蘇、黃、張、溫、葉、何、余、林、盧、詹、梁、莊、鄧、鄭、陳等15姓氏,他們相處和諧。相傳蘇姓進村最早,從舊村住宅地理位置可以考證。1959年6月,東江特大洪水淹沒了整個壩螺圍。官橋滘村差不多全泡浸在汪洋之中,村周圍邊緣水深過膝、過胸,唯有蘇姓的幾家泥屋並無水浸。可想而知地勢之高是先人最早立圍時的明智選擇。
基本介紹
官橋滘的名稱來歷,官橋滘的姓氏,
官橋滘的名稱來歷
官橋滘因橋而取名。相傳最早村人把安身立命之地稱為聚龍基。很早以前,上起鰜魚洲嘴,下至硃砂洲尾(豬乸洲)。中間金色連綿20多公里的沙洲,形同一金龍橫臥。人們祖祖輩輩依附著這條巨龍繁衍生息。有一年,村人為改變交通要道,在一河滘上面築橋,橋通之日,適逢一官員巡撫下鄉,村人出於尊重,拜謁其剪彩通橋,官員即景把聚龍基命名為官橋滘,村名沿用至今。“文革”期間,造反派為了“破舊(滘)立新”,把官橋滘改為“勝利村”,長達十年之久。官橋滘的“橋”頗多,轄區內有大小橋樑12座,全為混凝土鋼筋結構。昔日的紅石橋、麻石橋、木板橋、竹桿橋已成過去,給人留下一片回憶。
官橋滘有300多年歷史,還有多處建築物可以見證。全村由南至北,直至村頭,有一條用古青麻石板鋪砌成的村中古道,全長有800多米,是余姓人家當時的祖先在外經商事業有成,回鄉鋪砌的古道,余姓人家當時在村內算作大戶人家,青磚大屋“茶桶耳”;純樸的村人為了祀求世代平安、風調雨順,在村頭建有一古廟“塘溪天后廟”,頂禮膜拜天后娘。官橋滘又稱“塘溪”。
官橋滘的姓氏
村人姓氏頗多,村中建有黃氏宗祠的“材彰黃公祠”、張氏宗祠的“張氏小宗”;其餘姓氏也有聚集的地方,建有一“樂善堂”。建國前,這三個地方是各姓氏兒童作為學習讀書“私塾”。原省外事辦主任黃群,小時候也在黃氏宗祠讀書,當時老師姓鐘,是中共地下黨員。另外,全村籌資建有一所“三方公所”,作為村人集中議事、理事的地方。1945年4月間,東江縱隊與日偽軍的一場反突襲戰鬥時,此“三方公所”是東縱的臨時指揮部,那場惡戰,牆壁上還留有敵人的許多彈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