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多為患

官多為患

“官多”事實有目共睹,“為患”之弊難以否認。中央大部制基調之下,地方政府擴編現象嚴重,亂設機構,亂定級別,領導職數和公務員人數超標,這“兩亂兩超”導致的公務員規模擴張,不僅造成了行政成本過高、增加了民眾負擔,而且擴大了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空間,使體制性和機制性腐敗痼疾難以根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多為患
  • 意義:地方政府擴編現象嚴重
  • 成因:唯官是貴,權力主導
  • 解決方法:解決好乾部的“出口”問題
注釋,成因,九患,破解,聲音,回應,

注釋

“官多為患”是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提出的概念,並明確定性為中國政治上的一大弊端。 據資料顯示,我國歷史上官民的比例在西漢時是1:7945,在唐高宗時是1:3927,在清康熙時是1:311,在建國之初大約是1:600,目前則達到1:28左右。對這組資料雖然還存在爭議,但目前百姓供養官員人口負擔過重是事實。龐大的財政供養人口已經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沉重的翅膀”。況且這些官員中有的還存在嚴重的腐敗和亞腐敗問題,如此,財政供養他們的就不僅僅是吃飯問題,還要額外為他們各種腐敗和亞腐敗的公款消費“埋單”,甚至要成為他們明目張胆“撈”的對象。這勢必會大大增加民眾負擔。
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
解決官多為患問題絕不僅僅是規範任期、交流和迴避這些問題,關鍵一點是要解決好乾部的“出口”問題。解決官多為患問題需要從提高執政能力,維護執政穩定的大局出發,下狠心在幹部管理體制上做根本性的改革,而不是做細節上、局部上的修補和完善。

成因

一是“唯官是貴,權力主導”。中國自古“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幾千年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皇權至上,君臣父子,尊卑有序,唯官是貴。權力主導,官貴民賤思想有廣泛的社會認同。孔子有“學而優則仕”的訓導,孟子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名言。在傳統文化價值取向中,做官被認為高人一等。縱觀歷史和現實,官本位主要特點是,權力的運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為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級對下級擁有絕對的權力;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標尺衡量人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敬官、畏官、謀官的社會心理。一些人把權力的獲取看成個人成就的主要標識,炫耀權力的威嚴成為個人心理的最大滿足。正是基於這種心理,暫時不掌握權力者或掌握有限權力者,不擇手段地謀取權力,無權的想掌權,有了小權的想掌大權,掌了大權的則想永久掌權。在這個怪圈內,權力被資本化。在某些人眼裡,權力的獲取,意味著升官發財、光宗耀祖、封妻蔭子,許多人孜孜以求,紛紛擁擠在“仕途”的小道上,使權力成為最為搶手的政治資源。
二是“因人設事,因人擇官”。在黨的歷史上,為減輕人民負擔,提高工作效率,毛澤東曾一再倡導“精兵簡政”,鄧小平極力主張“精簡機構”,強調領導班子消腫瘦身,在當時均取得明顯成效。但由於“官本位”思想盤根錯節,機構臃腫極易反彈,“精兵簡政”很難一勞永逸,跳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周期率。原因何在?在於“因人設事,因人擇官”。按照黨的幹部路線,應該是任人唯賢,能上庸下;優勝劣汰,能上能下;能官能民,能進能出。但真正實施起來,卻很難做到。往往是因人設事,因人擇官,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能官不能民,除非犯了十分嚴重的錯誤,很少有被降職使用的。提拔往往論資排輩,熬到一定時間自然升官晉級,“沒有功勞有苦勞,沒有苦勞有熬勞”,“鬍子拉碴排隊等提拔”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出現沒有職位設立職位,沒有編制增加編制,讓幾個人甚至於十幾個人分擔一個人的工作,以致出現“20個副秘書長”、“11個副市長”的情況。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長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強調“看政績用幹部”,把提拔當成調動幹部積極性的重要手段,頻繁使用,有利有弊,有的甚至封官許願,使機構臃腫加速。幹部只進不出,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機構膨脹,官多兵少,以致於出現“十羊九牧”的局面。
三是“權大於法,人管制度”。按照科學的方法應該是制度管人,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法規的特權。但在實際運行中往往是本末倒置、權大於法,不是制度管人,而是人管制度。主要領導的一句話、一個條子,就可以把有關法律法規推翻。還美其名曰:“解放思想”、“人性化管理”。以至造成“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使黨的許多好政策在一些地方發揮不了作用。實際情況正如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所說:“事實上,由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構築的制度基本上是健全的,但如果束之高閣,就成了一紙空文。”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人治”貫穿始終,長官意志、家長作風、個人專制盛行,領導的話往往被下級奉若神明,“對的也是對的,錯的也是對的”。在“人治”未絕的環境中,不少幹部認為黨紀國法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可以認真執行也可以不認真執行,但領導的講話和批示,則非執行不可,而且非認真執行不可。在事情的決定上,好像只要領導、尤其是主要領導點頭拍板,就有了“尚方寶劍”,至於這些話和指示究竟符不符合實際,是否經過合法程式,就無人關心了。
四是“養尊處優,製造工作”。一些官員養尊處優,喜歡擺譜,為炫耀權力,顯示自己負責工作的重要性,往往不遺餘力製造工作,給人“開拓進取,幹事創業”的假象。毛澤東曾推薦過一本小冊子《官場病——帕金森定律》,正好解開了“官多為患”的死結。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意味著權力的喪失,他是不會走的。第二條路他也不會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依此類推,循環往復,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體系。在這種體制下,許多人為了顯示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對製造工作樂此不疲,還美其名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於是,各種折騰老百姓的亂評比、亂檢查、亂攤派應運而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大行其道,人民負擔加重,形成“魚大水淺”的不和諧狀況。

九患

“官多為患”到了什麼程度?一個省有四五十個省級幹部,幾百個乃至上千個地廳級幹部,一個縣幾十個縣級幹部;更何況一個省、市除省長、市長外,還有八九個副職,每個人再配上秘書,個別的還有助理……張全景把這種現象稱為“古今中外沒有過”。一方面,通常的政治理論認為,權力自身具有膨脹的特性,如果權力本身得不到有效制約的話,這種膨脹就會愈加嚴重。在中國,權力不僅缺少內部的憲政約束,也缺少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去從外部去牽制,權力本身可以為所欲為,擴張到極致。在這種權力體制中,主政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添置官位,從而使機構改革陷入“越精越臃腫,越簡越多”的怪圈。  另一方面,官多現象也跟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和制度設計有關。在“官本位”文化浸透至深的國度,由於官員的級別大小跟他享受的特權以及社會聲望密切相關,所有的社會成員都去爭著充任“肉食者”,而所有的小吏則竭力去撈更大的“烏紗帽”,整個社會出現一種“當官至上”的風氣。在某種程度上,近些年來的“考公務員熱”正是這種風氣的體現。從具體制度設計來看,我們為了平衡下級的權力,發明了用副職管副職的辦法,儘管這種做法本身不符合效率原則;另外我們還會根據國家不同時期的發展戰略,不斷增設新的副職,比如:為了強調政治協商意義,政府必須配一名民主黨派或無黨派人士任副職;出於提高婦女地位的考慮,黨政班子必須配一名女性幹部;為了更好地推行科教興國戰略,市縣便配一名科技副職;為了推進工業化,便有了工業副縣(市、區)長……在這種體制背景下,不難出現張全景所說的黨政機關“有八九個副職”,“一個省有四五十個省級幹部,幾百個乃至上千個地廳級幹部,一個縣幾十個縣級幹部”。在一定程度上,官多現象正是我們這個文化與體制的衍生物。官多為患,眾多周知:
官多為患
之一,浪費禍患。一個官就必然配備一個官的諸多待遇,車,子,辦公室,還有秘書等等,特別是我們現在我們某些官員架子成風,實在是對國家財政的一大浪費,我看,公務員浪費中,最大的浪費就是官員支出浪費,如果把這個浪費用到醫療保障,教育公益上,肯定會出現一個大改觀。
之二,效率禍患。雞多不下蛋,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官員多,動嘴的多,動手的少,必然影響工作效果,工作效率。
之三,矛盾禍患。一個好漢三個幫,當官的背後必然有一群脾氣相投的人,必然形成一種名利的爭奪,官多矛盾多,有好處爭著上,有責任爭著推卸,內耗阻礙發展。
之四,懶惰禍患。官多必然承擔的責任少,分配的任務少,於是坐官成了走走,看看,甚至每天就是喝茶葉水,任憑具體工作人員熱火朝天,他們在哪裡自由清閒,官員為何肥胖?就是不勞動,懶惰,蹲膘蹲的。
之五,特權禍患。一個官員一個特權,官員多特權多,於是把法律架空了,讓制度失落了,官多是正常秩序的最大破壞者。之六,形象禍患。本來官員應該是公務員中最能代表政府形象的典範,而現在官多,魚目混珠,什麼鳥都有,本來美好的官員形象也被褻瀆了。
之七,腐敗禍患。官多的背後實際上就是腐敗多,為什麼會有那么多官?很多就是腐敗產生的,而腐敗上來的官又必然用更大的腐敗彌補腐敗虧空,形成腐敗惡性循環。,
之八,擾民禍患。是官,總得有點事乾吧?於是一些官員無事生非,各種檢查,視察,會議頻繁,其實就是為了表明一下自己是當官的,而這種行為本身實在是對老百姓正常工作生活學習的干擾,他們本來應該是促進工作的,現在許多時候卻成了影響工作。
之九,官迷禍患。官多,於是欲望多,一些公務員不在想如何搞好工作了,而是想著如何去做官,成了官迷,官迷風行,必然硬性對民的痴迷,必然影響對老百姓的工作感情。

破解

2005年3月份兩會的時候,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任玉嶺提出,中國現在的官民比已達到26:1,平均每26位平民就要養活一名官員。之後人事部的一些官員、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一些著名學者紛紛出來闢謠:26:1的官民比嚴重不實,中國的官民比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歷來就是中國政治的一大難題。張全景在中組部任職的時候不痛陳頑疾,而等到退休之後方才指出“皇帝沒有穿衣”,無非是說明了一點:中國的官已經多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官多為患”造成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害莫大焉,必須下決心整治。而解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及由此形成的體制性、機制性弊端,樹立“人民本位”的理念,真正讓制度管人,排除“人治”因素的干擾。惟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遏止“官多為患”現象發生。
為什麼我們有這么多的官,而且到了“為患”的地步?論者早已達成共識:因人設位、因官設職,落後的公共行政方式不適應新型工業化的社會發展要求,諸如此類。公正地說,我們的每一次改革之後,機構數和人員數雖然都有回潮——同時意味著“官多”的回潮,但實際上回潮的幅度要小於改革的幅度,機構總數從長期來看是一直在下降的。但是,“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這樣一個怪圈也是一定程度上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因此,探討所以“官多”,固然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舉;但還須探討“為患”的程度,從結果上的觸目驚心,更可以逆推出裁汰冗官的極端必要性。
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我們今天如果不想重蹈前人覆轍的話,就必須把“官多為患”這個各地普遍的、有目共睹的既成事實,儘可能快地予以解決、徹底解決。官民比例適當是和諧社會的共同特徵;官民比例不當對社會安定是一個嚴重威脅。這種威脅,不僅是“財政之蠹”,而且也是政治改革的絆腳石,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的順利進行。中央現在已經將執政能力建設看作最為緊迫的任務,而減少領導職數、完善領導班子建設又被視作此項任務的重中之重。總之,“官多為患”在今天,已經不是“須防”的問題,是看我們有沒有決心和魄力來著手解決的問題。

聲音

官太多,給買官賣官無盡空間
2012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紀委原副書記劉錫榮在浙江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建議制定《編制法》,制止“官滿為患”。
中央紀委原副書記劉錫榮中央紀委原副書記劉錫榮
劉錫榮說,現在有些地方亂設機構,亂定級別,領導職數和公務員人數超標,“這兩亂兩超給買官賣官留下無盡空間。”劉錫榮說,一些鄉鎮好幾百個幹部,小汽車停了好幾排,一些地方政府秘書長有十幾個,每個秘書長都要給房子,配汽車,這些支出最終都是老百姓買單。“老百姓再勤勞,也養不起這么多官啊!” 劉錫榮說,4年前全國公務員是600萬人,現在已經增加到1000萬人,一年多100萬人。“如果600萬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這是歷史的倒退”。他結合在中央紀委的工作經歷說,官多了不好管,供養成本、教育成本、監管成本和違法違紀查處成本都很高。

回應

3月12日,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訊息,近日有媒體流傳:4年前全國公務員是600萬人,現在已增加到1000萬人,一年多100萬人。國家公務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個說法與實際情況不符。
這位負責人介紹,2011年的公務員統計數據尚未出來,據公務員主管部門對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統計,全國公務員的數量分別是659.7萬人、678.9萬人、689.4萬人,近兩年年均增長約15萬人。此外,中國還有88.4萬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群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這位負責人強調,中國公務員管理是按照公務員法及其配套法規實施的,無論是考錄還是調任,都是在規定的編制限額內進行的。今後,公務員主管部門將繼續按照黨的幹部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管理,切實抓好公務員隊伍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