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保加

官保加,(1899-1981) 字立亭,蒙古族,海西首任州長。1901年生,青海都蘭人。曾任青海蒙古各盟旗聯合駐南京代表、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議、同仁縣縣長、國民黨青海省政府參議。 1949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青海省文教廳編譯室主任、省文協副理事長、都蘭縣縣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州長、青海省第4屆政協副主席、省第5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一、二、 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

他的一生,是一位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從黑暗中彷徨探索,走向為祖國為人民忠誠服務的漫長曆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保加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地:青海省海西州烏蘭縣茶卡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81
  • 畢業院校:寧海蒙番學校
  • 性別:男
從放羊娃步入官場,一任代縣長的所做所為,怒髮衝冠的國大代表,為民族和解牽走,開發建設的先行者,為民族教育盡心盡力,滿目青山留晚晴,

從放羊娃步入官場

官保加是青海蒙古左翼盟和碩特部北左末旗 ( 今海西州烏蘭縣茶卡鎮 ) 人,祖上世代以放牧狩獵為生。至祖父洪石巴時,逐水草到湟中縣拉沙峽一帶放牧。後因牲畜日漸凋蔽,其父朋措只好棄牧就農,種山旱地30餘畝,全家有10口人,吃了上頓沒下頓。不幸母親又因貧病交加而去世。 8 個子女無法拉扯,父親只得將老四送給茶卡外公家,老六同次女送給本村鐘家。官保加排行老三,六歲時就給同村人放羊度日。幼年的官保加飽受了人世的辛酸。
官保加(左)1955年7月同噶喇藏活佛交談官保加(左)1955年7月同噶喇藏活佛交談
在他 12 歲時,由於一個十分偶然的機會而進了學堂。清末,清廷駐青海辦事大臣為了籠絡和羈廉蒙藏王公千百戶,就在西寧設蒙番國小一處,飭命王公千百戶送子入學。其名為“開發蒙番民智”, 實有挾其子女為人質之含義,故王公幹百戶大都不願入學,但又礙於上命難違,在這種進退維谷的情況下,當時的茶卡王命官保加頂替自己的兒子入學。就這樣,12歲的官保加成了蒙番國小一名公費生。他勤奮好學,頗為校方器重,後升入青海蒙番師範學校 ,22歲畢業。先後在都蘭、玉樹等地教學。由於他品學兼優,精通蒙漢語言文字,兼懂藏語,被左翼盟選中為該盟駐南京代表 ,1931年到南京任職。 左翼駐京代表受南京政府蒙藏委員會節制。不久被派往下屬機構邊政委員會工作。官保加多次奔走於川康甘青之間,做了一些調查研究工作。曾就青海蒙藏現狀、山川地理、人口出產等編寫了一份報告,交給了蒙藏委員會。冀希於當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有所重視,誰知報告上去之後,即泥牛入海,永無訊息。通過這件事,使官保加認識到舊政權所謂建設邊疆等高論,不過只是一句空話罷了。
1938年,馬步芳撤換了官保加的駐京辦事處代表,委以青海蒙古兩盟駐省辦事處副處長之職。這也是一個有其名而無其實的閒職。只有一塊牌子,兩間房子、三個人的編制,年復一 年,門可羅雀,無事可做。每月領取一份糧 (60 斤小麥 ), 三元硬幣,如此而己。

一任代縣長的所做所為

1942 年 10 月,馬步芳任命官保加為同仁縣代理縣長。同仁是一個藏、回、漢多民族雜居的小縣,人口二萬餘。由於馬步芳政權的長期壓榨剝削,這裡窮困不堪。 1942 年初,派給同仁百姓承擔的 " 修路款 " 即達 30 萬銀元,平均每人要攤 15 元。更有甚者,馬步芳在同仁蘭采設軍墾一處,占耕地萬餘畝,由 100 師師長譚呈祥率部督辦。名為軍墾,其實犁地、送肥、播種、澆水、 收割打碾一切農活,均以派夫方式,由同仁各族百姓自帶口糧帳篷前往勞作。每年用工日總計在 10 萬以上。弄得地方百業俱廢,田園荒蕪。官保加上任後,出面與譚里祥交涉,幾經力爭和反覆呈述實情,終於免去了這份巨量勞役。 1944 年秋,同仁縣大旱,但馬步芳派給同仁的當年應完征糧仍為400大石,經官保加親自到省府說項懇求,也被免除。這兩件事的辦成,稍緩了同仁百姓的倒懸之苦。
宮保加上任伊始,還親自察訪了同仁監牢。發現人滿為患,經他勘間,除一人定名為 " 巨盜 " 外,其餘均為交不出各類捐款或欠服勞役的貧苦百姓,他便作主全部釋放。那名 " 巨盜 " 原是查瑪村的藏族百姓,為生計所迫,鋌而走險,專以偷竊為生,以判斬決待刑。富保加好言勸說,使其悔悟,只關押了一段時間後也釋放了。此人洗心革面,解放後參加了革命工作。 1952 年從同仁專程來西寧看望官保加先生。
同仁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民族間的仇殺和教派之爭時時發生。 1944 年冬,同仁隆務鎮的回族又發生了教派衝突。雙方嘯聚 1000 多人,手持刀槍、斧棍,殺氣騰騰,欲拼你死我活,一見高低。官保加得報後,不顧同事和家眷的阻攔,獨自一人沖人鬧事中心。只見雙方頭目已刀斧相加,四面吼聲如雷。情急之下,官保加奪取一木棍,奮力架開了頭目們的器械,大聲呼叫住手,發張毗裂。雙方頭目被縣太爺如此模樣所懾服,放下了武器。官保加將為首頭目傳至縣衙,據理調解,化解了一場重大的流血事件。
官保加為人正派,為官清廉,有口皆碑。他的所做所為,必然要觸動權貴們的所得利益。先因免糧受到省府的斥責,後因除徭役見忌於駐軍頭目,謗言相加,日甚一日,欲去之而後快。馬步芳也對其親信說 :" 一個小小代縣長,今日免差,明日免糧,要是放個正縣長,還不知幹些什麼呢 !" 官保加也深感做個好父母富之不易,多次在家中繞室度步,自言自語 :" 胳膊扭不過大腿,奈何 ? 奈 何 !"
官保加為勢所迫,於 1945 年初上呈辭職。批准之後,很快就辦完了交接手續。他為了不打攪地方,決定全家不事聲張,寅夜離開同仁。誰知百姓們知道後,相互串喚,數百名民眾自動送至隆務河畔,乘馬而來的民眾 一直相送到三十華里外的保全鎮,才揮淚而別。夜宿尕楞口民舍,半夜忽聞敲門聲急,全家驚起,不知何事 ? 原來是接任縣長馬全驥 ( 回族 ), 得知官保加兩袖清風,宦囊空空,離去時只有一頭驟子馱著全部家當行李。查其帳薄,方知一任縣長斷獄解紛數十起,只收 罰金 40 塊銀元 ,20 元補助於永安堡國小,20 元給縣圖書館添置了圖書,頗受感動,自掏腰包二十元銀幣,命縣警二人連夜追趕送交,充其盤纏。在那視 "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為天經地義的舊社會,如此宮風,難能可貴。

怒髮衝冠的國大代表

1947 年,賦閒 2 年多的官保加,因為聲望所系,被物色為青海省出席國民黨代表大會的代表。他在南京出席了國大代表會議之後,再無啥事可做。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不多的幾元維持。因苛捐雜稅,日日相逼,難以度日。先後典出房屋七間,借款數百元。 有一個時期,全家買不起柴,就以拆除角房木料燒飯。其窮困之窘態可見一斑。
1948 年,馬步芳強令各戶繳 " 丈地款 ", 限期 3 天。因手無分文,官保加到處告借,直到第 3 天晚間,才向宋姓商人借到 70 塊銀元,次日一大早即到縣衙送交。誰知收款禧查以交款過期限一天而另加罰款欲意敲詐。適逢後到的馬某也來交款,該人因有親戚是省府要員,稽查笑納不誤。官保加懇求再三,望以馬某為例而不見允。官保加忍無可忍,便一腳踢翻了桌子,扔下錢大罵而去。宿查以為平民百姓敢如此放肆,真乃太歲頭上動土,方欲興師問罪,後知此人是國大代表,便旗息鼓。事後,他的朋友們戲稱這段插曲為“不值幾文的閒國大,嚇退了張牙舞爪的忙稽查。”
官保加熟讀 " 四書五經 ", 一向把 " 君子之道,中恕而已 "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次衝冠一怒為交款,是他一生中絕無僅有的一次,也是他和舊政權決裂的先聲 。

為民族和解牽走

1949 年 9 月青海解放。官保加滿懷著無限的喜悅,參加了革命工作。 1950 年 5 月,被任命為都蘭縣人民政府縣長。
1950 年 6 月,縣委書記方新、縣長官保加等,奉省委之命,代表都蘭縣委、縣人民政府,在都蘭縣香日德寺會見了十世班禪大師。就建政、民族團結等問題與班禪大師進行了親切交談,這次會見對加強民族團結和開展民族統戰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解放初的都蘭縣,地域含今日海西州全境,並代管玉樹州曲麻萊縣,是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回族聚居的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特別是由於歷代反動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搞分而治之,造成了各族民眾長期不和,以至仇殺械鬥的嚴重局面,遺留了一大批有關民族糾紛的要案,直接影響著都蘭解放初期的建政工作。官保加在中共都蘭縣委的領導下,積極向各民族宣傳黨的民族平等團結政策,身體力行,充分揭露蔣馬政權製造民族隔閡的事實和實質·熱忱地投人了調解民族糾紛,加強民族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的工作。他親自寫信給各王公千戶、宗教界上層人士,要求他們在解決民族糾紛問題上帶好頭。他奉縣委之命,出面解決了一些年深日久,十分棘手的民族糾紛,如蒙古族王家旗和藏族汪什代海部落、蒙古族香加旗和溝里藏族部落的草原糾紛,蒙古族柯柯旗和藏族日安部落的命案糾紛等。由於他能接黨的政策辦事,在各民族中有著很高的聲望,又能一碗水端平,所以上述歷史遺留的糾紛都得到了妥善解決。每解決一樁糾紛,就為民族間的團結增添了一份凝聚力。
在都蘭縣的哈薩克族民眾,由於馬步芳政權的極力挑撥離間,也由於哈薩克族民眾先是遭到軍閥盛世才的殘酷壓迫和掠奪,後遭馬步芳貪得無厭的敲詐勒索,使之更加貧困不堪。在饑寒交迫之下,哈族 民眾被迫去偷搶蒙古族和藏族的牲畜,從而導致了三個民族之間多年的流血衝突。所以實現各民族之間的和解,是建政初期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此,黨和政府進行了長時間的艱苦細緻的政治爭取工作。宮保加先生積極參與了其全部進程。
1953年,西北局在蘭州召開 " 甘青新三省邊疆哈薩克族頭人聯誼會及民族團結會 "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共同進步,並就進一步安置和發展哈族人民生活生產等方面達成了 5 條協定。官保加代表蒙古族民眾在會上發了言,對哈族近20年來悲慘的生活表示深切地同情和關懷,表示決心要主動團結哈族民眾,幫助哈族建家立業;表示堅決擁護和推行五條協定,做到全面貫徹。會上,官保加做了大量工作,說服蒙古族王公頭人讓出大片草場,低價售給最好的適齡母畜,幫助哈族兄弟發展生產。
民族的大和解、大團結,有力地保障了海西建政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開展。官保加為此做出了積極貢獻,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好評和愛戴。

開發建設的先行者

在都蘭縣建政之初,即開始了柴達木盆地的開發建設。官保加為建設家鄉的宿願終於實現而歡欣鼓舞,忘我地工作。
官保加先生任都蘭縣長不久,就按中央有關政策精神,結合都蘭實際,親自起草了《都蘭縣人民政府 1950- 1951 年度計畫報告書》。就全縣的民族團結、區域自治、治安司法、生產建設、財政貿易、文教衛生等各項工作,做出了周詳而具體的計畫,報告有情況、有分析、有任務、有措施。雖為年度計畫,但海西地區的建設實踐證明,這份很有前瞻性的報告,提綱挈領地涵蓋了柴達木地區當時和日後很長時間內的各個方面。報告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擁護熱愛的情懷,對民族地區光明前途的無限嚮往和追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報告中,表現出官保加可貴的創新精神。報告以很大的篇幅,著力提倡植樹造林,保護草原及原始森林,強調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試種果蔬,引進優良畜種。提倡和獎勵農牧民民眾在搞好農牧業生產的同時,大力開展挖金子、熬礎砂、采大黃、開煤礦、跑運輸、織氆氌、擀毛氈,強調了多種經營和開發資源的重要性。官保加很有信心地寫到:“ 柴達木地區工業原料遍地皆是,來日必富甲天下!” 今日讀之,使人感到,早在五十年前,他那雙經久閱國的慧眼,和那顆奔騰不己的壯心,似乎就已看到和感受到柴達木大開發、大發展的輝煌未來。
官保加早在青年時期,就為柴達木盆地豐事的寶藏不能造福於人民而無限惋惜。所以在他任都蘭縣長時,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地質勘查人員進入盆地。並為進入都蘭的地質隊提供了不少有用的礦藏分布線索。他還到處發動民眾報礦,不少民眾懷揣礦石,出入於地質隊和他的家門,在全縣形成了一個民眾報礦的熱潮。
1954 年,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成立,官保加任第一任州長。 海西地區的經濟開發進入了全面準備時期。當時,進入柴達木盆地的地質勘探隊伍已增至數千人,大都活躍在崑崙山、阿爾金山及盆地西部人煙絕跡的戈壁荒野中。由於道路不通,交通工具和各類物資都十分短缺,使地質人員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異常嚴酷。如何保障數千人的地質勘探大軍能夠正常生活和工作,是一件十分繁雜而艱巨的任務。官保加根據州委的決定,親自主持和組織了對地質勘探的支援工作。他深入第一線,充分發動民眾,從上到下層層落實支援計畫,很快就調集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支援隊伍。官保加在日記中寫到:“年初各機關、各鄉和各地民眾都已訂出了支援地質隊的計畫。 3 月至6月,據不完全統計,全州組織參加運輸的駱駝有1711峰,牛4014頭,馬107匹,大車122輛;翻譯、嚮導、馱運人員489人。馱運小麥、麵粉120萬斤,燒柴60萬斤,煤炭45萬斤,木料1500立方米,還有大量的百貨日用品。動員民工929人,搶修格爾木以西翻漿路,還在通向西部的沿途,設定了臨時性的飯館、理髮店、 郵電局等機構。 ,,
右4為官保加右4為官保加
1956年冬,地質普查大隊的200 餘人,在盆地西部阿拉爾地區,被大雪圍困,繼絕了燃料和其它生活必需品,造成了生活上的巨大困難。官保加奉省委、州委之命,同郝全珍同志一起,從西寧運送大批物資,在冰天雪地中艱難跋涉,晝夜兼程,歷時9天,終於將救援物資及時運到。為此,曾受到了中央 地質部領導的當面嘉獎,並贈給錦旗一面。
在海西州委和州政府領導下,經過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有效地保障了全州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為日後柴達木盆地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日柴達木盆地的各類資源已經有了大規模的開發,應當說,在那波光粼粼的油海中,在那堆集如山的鉀鹽上,也有著州長官保加的一掬汗水,一份心血。

為民族教育盡心盡力

官保加從親身經歷中體會到了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一貫重視民族文化教育的建設。他對馬步芳多年禁止在青海蒙古族中教授蒙文一事憤慨不已,他為社會主義制度為民族文化教育事業開創了廣闊道路而歡欣鼓舞。在任縣長之初,就親自起草了《都蘭民族公學設立組織計畫》。計畫周詳可行,其宗旨是 " 大力培養各少數民族青年,使其深刻了解新民主主義的各項政策,提高文化知識,預儲建設民族地區的基本幹部。 " 這份計畫得到了省委的重視,並予實施,為海西地區的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解放初期,廣大蒙藏哈薩克族牧民民眾既不了解黨的各項政策,又不願讓子女上學讀書。宮保加經常到各部落深入帳房,一方面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另一方面動員牧民民眾送子女上學讀書。他經常說:“我們少數民族文化落後,不上學,不讀書,不識字,沒文化,正如有眼的瞎子。這樣下去,我們少數民族就永遠不能進步。有了文化,才能懂政策,為大家辦好事……”牧民們聽了以後,有的把子女送到當地帳房國小,有的送到縣民族學校,還有不少人把子女送到省上的民族公學。同時,官保加還經常擠出時間,親自到附近各學校了解情況,指導改進教學工作,並經常給縣民族學校講授蒙文以及政治、歷史等課程,受到廣大師生的熱忱歡迎。
1957 年下半年,在都蘭縣諾術洪地區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古文化遺址,其中有保存完好的一具元代武士乾屍以及元代鈔幣等大量文物。據考證,這個古文化遺址,年代跨度大,內涵十分豐富。當時很多人不懂文物重要性和它的寶貴价值,開始有很大破壞。官保加先生了解這個情況後,親赴現場,堅決制止破壞,並具體部署,多次督促嚴加保護。後來據省上有關部門的專家考證,定名為“諾木洪文化”。 從而諾木洪文化聞名中外,豐富了西北地區的歷史文物寶庫。

滿目青山留晚晴

十年動亂時期,官保加經受了考驗。 1966年9月他被勒令回家“寫材料”, 繼而停發全部工資。年近古稀的人,以砸石塊謀生,老伴幫人看孩子,月得10元。全家度日艱難,不得己只好靠變賣家具衣物補貼家用。艱難時日,不磨他熱愛祖國擁護黨的一片誠心。他積極參加街道組織的各項活動,熱心於義務勞動,有空就讀書學習,他教育親友子女,對黨的信仰絲毫不能動搖,跟共產黨走的決心要更為堅定。 他心地寬闊 ,1972年8月寫“野望”詩一首,抒發情懷:“日日砸石心意暢,青山之下流水傍。汽車賓士火車往,麥黃時節人人忙。”他放眼未來,堅信嚴冬將盡,春風又生。 1973 年正月寫詩一首:“ 凜冽寒冬終收場,東風萬里誰拒擋?我信天公能容物,豈叫秋霜年年狂?”表達了他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粉碎“四人幫”後,宮保加恢復了工作 ,1979年被選為青海省政協副主席,同年又被選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和人民的信任,更激發了他為四化建設獻身的精神力量。在垂暮之年,他視察了不少地方,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提出了不少重要意見和建議。 如在1980年,他根據視察中發現的問題,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交了“保護和合理利用耕地的建議”, 在省五屆人大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向大會提交了“在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和海晏、祁連、共和等蒙古族聚居地區的學校加授蒙文”的提案,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曾多次親自撰寫“解放後青海牧業區的新成就”等文章,在電台廣播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身居高位之後,也不養尊處優,而是更加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生活檢朴,一如既往。對那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做法深惡痛絕,從不搞走後門拉關係的不正之風,嚴於律已,不為自己謀私利。上下班安步當車,不要專車接送。視察湟中、大通等地時,徒步翻山越嶺,往返十多里,深入民眾,不搞坐車觀花,深受民眾好評。
勤奮好學是官保加的又一優良品德。他在古稀之年,仍手不釋卷,學而時習之。在他遺留的筆記中,有為搞清楚伊斯蘭教中“清 真”二字的含義,所作的長篇記述 ; 還有手抄 《紅樓夢》中的詩詞、中外名人語錄、學習心得等,其好學之風可見一斑。也充分體現了宮保加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
官保加1981年3月23日因患腦溢血溘溫然而逝,終年82歲。黨和人民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在悼詞中寫到“官保加同志堅定不渝地同我黨長期合作共事,是我黨的一位忠誠的好朋友。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諍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