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南和縣南韓五孔橋,原名“宗義橋”,建橋之人名宗義,故名“宗義橋”。
宗義橋五孔相連,像一條玉龍,飛騰在南和縣城南三里許的澧水之上。由於南三府(大名、順德、廣平)古道跨橋而過,再加上左近古剎“南韓寺”,右倚別墅“十方院”,澧水環繞,沙柳掩映,紅牆綠瓦,形成南和十二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義橋
- 簡介:邢台市南和縣南韓五孔橋
- 創建於:明萬曆十五年
- 類型:橋
宗義橋歷史,宗義橋碑記,
宗義橋歷史
該橋創建於明萬曆十五年,成於萬曆十七年。南韓村李宗義夫婦天性善良,每逢秋末冬初,過往行人涉澧河,天寒水涼,赤腳露腿,苦難慘狀,深深刺痛了李宗義夫婦惻隱之心。為了解脫大家的不便,立志要在澧河建橋,以利行人。
在當時私人建大橋,必須經官府批准方能動工。起初官府不重視,置之不理,不批准。宗義夫婦見沒批准,就一再申請,官府不好推諉,就派人到宗義家探訪,來人見李家沒有豐厚家產,也沒有什麼浮財,建橋的事就沒有批准。第三次呈請後,知縣有些不耐煩了,派人責問李宗義說:“你拿什麼修五孔大橋?”老夫婦領著去看屋內準備修橋的糧食,去人輕蔑地笑著說:“這點糧食管啥用?留著你們自己吃吧,別說修五孔橋,就連修個小板橋也不夠。你們的好心縣裡領會了,以後死了這份心吧,如果再去申請修橋,知縣定你個‘無禮取鬧’就不好了。”說罷揚長而去。
其實宗義多年的積蓄不敢暴露,以防不測。然而為什麼做件好事這么難呢?怎么也想不通,陷入苦悶之中。後來經過自己的姻親、有名氣的鄉紳與官府通融,才允許修橋,於是開始備料,時在明萬曆十五年春。
順德府推事陳與郊,巡察路經南和澧河,見岸邊堆積著很多塊石頭和大木料,詢問後召見李宗義,聽李說明情況後,頗為感動,嘉獎之餘,允許橋成之後,為李宗義的義行樹碑立傳。
橋於萬曆十七年竣工,適逢陳與郊旋里奔喪,又路過南和,見一衣服襤褸老人跪迎馬前乞見,細審視之,乃三年前會面的李宗義,他為修橋家產耗盡,家境沒落,而神志不減當年,並乞求前諾。陳為之撰文立碑,命名曰:“宗義橋”。
宗義橋於1920年拆除,2004年修高速公路時,宗義橋碑出土於原址,由縣文保所保存。
宗義橋碑記
附:宗義橋碑記
明吏科給事陳與郊
余佐邢之季年,道經南和涉澧河,河漲幾不涉。則有購大石大木其旁者?問之曰:“民李宗義也,年六七十歲,老旦不子。故請於郡縣,將橋之。” 余問費幾何?曰:“或千百緍。”余因發嘆曰:“嗟!嗟!世之父,又誰明宗義者也。老而不倦,厚積而不私,宗義哉!宗義哉!吾佐而國心愧焉,橋成君必告我,我為君作記。”後五年,余再起給事 中。一日,見襤褸老人匍匐余馬首乞記。扣之?即宗義也!橋成而家殤矣!顏不加衰,且曰:“民為是橋,上不煩官府,下不告鄉里,龍見而作,滾降而止,三年而後成,使君莫忘沙土之言耶?”余曰:“有之吾不忘,自吾入邢而涉諸縣,道有汛舟之渡,河有官茸之徒,獨未聞有以民濟民者。且為永久計,矧歷風險,閭里耆民,獨舍千百緍,斯不稱高義乎!嗚呼!昔周穆之架,東明之魚蟹只一時耳,以布衣之徒罄室樹義與之而量久,何可同日而論之!爾名宗義,吾以宗義名爾橋。爾其歸刻之橋上,豈祗不沒爾名,庶其後之官其邑,居處其鄉,及車馬來往其上者,覽不葺焉。”
[陳與郊],字廣野,海寧人,進士,明萬曆十五年任順德府推官,有惠政,民為立去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