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歷史第四輯

宗教與歷史第四輯

《宗教與歷史第四輯》是2016年1月1日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陶飛亞、劉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教與歷史第四輯
  • 作者:陶飛亞、劉義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712059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宗教與歷史4:世界史視野下的宗教》的內容大概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錄了四位歐洲學者在上海大學的演講稿:慕尼黑大學教會史系主任克勞斯·科索奇教授在“全球基督教”這一主題上頗有見地,他主編的亞非拉基督教的文獻史廣受業內歡迎,已經被翻譯成好幾種文字。他以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為契機,對亞非拉世界基督教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比較研究,在打開我們的視野方面有著啟發性的意義。維也納大學的拉內·費德巴赫教授對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同時又為當今的文明衝突爭論提供了歷史的線索。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特里格夫·威勒教授以著名神學家潘霍華的思想為基礎,探討了神聖與世俗、神學與政治的主題。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約恩·博魯普則為我們提供了歐洲佛教發展的形象畫面。第二部分以中國學者的論述為主:吳梓明教授是中文學界用“全球地域化”的視角解釋中國基督教的一個主要倡導者;在改卷的論文中,他以自傳的形式敘述了發生在個人身上的範式轉移。
編者序
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不覺已走過十多年的歷程。本卷的主編陶飛亞教授有幸見證了這一發展過程。系列研討會的召開,從一般項目到國家社科項目再到重大項目,從論文到專著,從中文到英文,成果的積累也促使著方法論的反思。多年來,筆者受業於陶飛亞教授,強調將傳教史/基督教史的研究放到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中來考察。在過去的幾年間,筆者跟陶飛亞教授在一個問題上逐漸達成一致,也即: 打通中國史和世界史的界限,打通歷史和當代研究的界限。當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宗教學日益興盛時,我們也在繁雜的行業間希望明確自身的定位。我們出自歷史,所以自然地堅持歷史的主導方法。而且,宗教史及比較宗教研究本來就是宗教學的一個基本方法。對於我們來說,歷史不僅僅是一個領域,更是一種方法;宗教不僅僅是一個研究對象,更帶有一種異象的蘊意。當然,我們知道,僅僅靠自身是無法實現這樣一個宏偉目標的,這應該是一個學術共同體的集體願望。所以,我們廣邀世界各地的學者到上海大學來演講,希望可以借群體的智慧,來讓我們的學生聆聽多元的聲音。這即是本卷書稿的來源。
本卷的內容大概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收錄了四位歐洲學者在上海大學的演講稿: 慕尼黑大學教會史系主任克勞斯·科索奇(Klaus Koschorke)教授在“全球基督教”這一主題上頗有見地,他主編的亞非拉基督教的文獻史廣受業內歡迎,已經被翻譯成好幾種文字。他以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為契機,對亞非拉世界基督教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比較研究,在打開我們的視野方面有著啟發性的意義。維也納大學的拉內·費德巴赫(Rainer Feldbacher)教授對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同時又為當今的文明衝突爭論提供了歷史的線索。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特里格夫·威勒(Trygve Wyller)教授以著名神學家潘霍華的思想為基礎,探討了神聖與世俗、神學與政治的主題。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約恩·博魯普(Jrn Borup)則為我們提供了歐洲佛教發展的形象畫面。第二部分以中國學者的論述為主: 吳梓明教授是中文學界用“全球地域化”的視角解釋中國基督教的一個主要倡導者;在改卷的論文中,他以自傳的形式敘述了發生在個人身上的範式轉移。三位年輕的研究生,劉璐從事舊約的研究;李輝從近代普世教會運動的歷史梳理宗教自由的概念;趙晨則分析基督復臨安息日的健康和教育理念在中國背景中的討論。劉義對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研究,是從全球視角探討中國基督教的一個嘗試。
該書的出版得到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世界史一流學科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的支持。幾位歐洲的學者,除費德巴赫教授外,均受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資助和推薦。上海大學出版社欣然支持該出版系列,焦貴萍編審出力尤甚。在此一併致謝,文責則由編者和作者自負。

圖書目錄

1910年愛丁堡世界宣教大會與亞非民族教會運動的興起
比較視野下的亞非基督教史
全球基督教史的地域變革
十字軍東征及其對當今衝突的啟示
世俗與神聖:從基督新教觀點解釋哈貝馬斯和泰勒
憐憫與政治——潘霍華之再詮釋
佛陀酷相:佛教在西方,從經院哲學到流行文化
全球地域化視角下的中國基督教:一位學者的個人歷程
《以斯帖記》成書及流傳歷史的初步考察
另一條得救路徑——從《時兆月報》看安息日會的教育和衛生觀(1905—1951)
聖靈、治病及財富——20世紀五旬節一靈恩運動的全球擴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