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朵玫瑰(宗廷沼散文選)》是宗廷沼先生的散文集。 《99朵玫瑰(宗廷沼散文選)》收錄了《冰水謠》、《野薔薇的夢》、《韭菜花》、《綠葉情》、《小草》、《廬山雲霧》、《瞬間》、《冬日》、《送麒麟》、《真誠是金》、《善心如玉》、《傘緣》、《酒話》、《狗的史話》、《笑侃財迷狗》、《鄉情·山水·城市人》等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宗廷沼散文選:99朵玫瑰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327頁
- 開本:32
- 作者:宗廷沼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142582, 978753214258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宗廷沼先生,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編審。多年來編輯創作並舉,發表、出版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兩百多萬字,出版《美神之囚》《楊柳依依》《之鷹》《昨日驛站》《那水、那橋、那人》等六本作品集。散文《繭花贊》被譯成英文。《蛇苑拾趣》被上海文藝出版社選人《90年代散文選》。
《99朵玫瑰(宗廷沼散文選)》是宗廷沼先生的散文集合。
《99朵玫瑰(宗廷沼散文選)》是宗廷沼先生的散文集合。
作者簡介
宗廷沼,1946年12月出生於江蘇高郵,定居上海浦東五十餘年。
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編審。多年來編輯創作並舉,發表、出版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兩百多萬字,出版《美神之囚》《楊柳依依》《之鷹》《昨日驛站》《那水、那橋、那人》等六本作品集。散文《繭花贊》被譯成英文。《蛇苑拾趣》被上海文藝出版社選人《90年代散文選》。
編髮的100多篇佳作在省、市、部級評選中獲獎,其中《驚天牛案》等8部報告文學獲中國金盾文學獎。多部作品被轉載,出版,改編電視劇。2001年在全國金盾文化工程評選中榮獲國家公安部頒發的“期刊最佳編校獎”
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編審。多年來編輯創作並舉,發表、出版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兩百多萬字,出版《美神之囚》《楊柳依依》《之鷹》《昨日驛站》《那水、那橋、那人》等六本作品集。散文《繭花贊》被譯成英文。《蛇苑拾趣》被上海文藝出版社選人《90年代散文選》。
編髮的100多篇佳作在省、市、部級評選中獲獎,其中《驚天牛案》等8部報告文學獲中國金盾文學獎。多部作品被轉載,出版,改編電視劇。2001年在全國金盾文化工程評選中榮獲國家公安部頒發的“期刊最佳編校獎”
媒體推薦
藝術家最真誠、美好的作品,往往直接誕生於故鄉的土壤。宗先生寫得比較完美的篇拾,大體與他的故鄉之戀、之情、之延伸相關。作者心中的故鄉,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他的祖籍地、出生地,他在那裡度過童年歲月的老家,即在大運河沿線的高郵一帶;他的第二故鄉,則是他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浦東的家園。他直接抒寫與這兩處故鄉相關的回憶,顯然是散文集中特別感人的部分。
讀宗廷沼的散文,你跟隨他走向江南水鄉,走進中國農民生活的世界,你從他樸實的文字中,體會到底層民眾樸實而可敬的生存狀態。故鄉,是藝術創作者心中永遠的淨土!
—孫□
讀老宗的文章也令人心安。他依然不玩花哨,只是談心一樣的,拉家常一樣的,說著自己的感覺,說著人的喜悅和苦惱。例如他筆下的老屋,筆下的母親,埋伏著深深的情義,其情感的濃度可與酒比。我讀他回憶《故鄉的草屋》,雖然文章的最後他沒有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我還是更願意讀它。那是一篇真正說故鄉的文字,像農家的院子一樣自然。老宗是個善良的實在的人,只說那些朴樸素素的話,寫真正打動他的事情,這比什麼都好。
——陳村
讀宗廷沼的散文,你跟隨他走向江南水鄉,走進中國農民生活的世界,你從他樸實的文字中,體會到底層民眾樸實而可敬的生存狀態。故鄉,是藝術創作者心中永遠的淨土!
—孫□
讀老宗的文章也令人心安。他依然不玩花哨,只是談心一樣的,拉家常一樣的,說著自己的感覺,說著人的喜悅和苦惱。例如他筆下的老屋,筆下的母親,埋伏著深深的情義,其情感的濃度可與酒比。我讀他回憶《故鄉的草屋》,雖然文章的最後他沒有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我還是更願意讀它。那是一篇真正說故鄉的文字,像農家的院子一樣自然。老宗是個善良的實在的人,只說那些朴樸素素的話,寫真正打動他的事情,這比什麼都好。
——陳村
圖書目錄
序:戀鄉者真
第一輯 五彩家園
第一橋畔我的家
心中那片綠色
麻雀自述
花鄉月夜
弄堂記憶
家有“虎妻”
快樂毛娣
姐妹花
聾哥
兄弟
小鎮老友
甲戌冬祭
三好爺叔
玉兔遠行
我家的“花貓警長”
橋畔小街甜蜜蜜
霧祭,銘記早春陸家嘴
帆詠
木筏新唱
龍騰盛世吟新曲
山山水水話浦東
田野上,銀燕騰飛
藍印之星001
永久的記憶
花圈店記事
百里淀浦百里畫
第二輯 故鄉情深
小院春秋說時老
村官修平
故鄉的草屋
楊柳依依
搖籃曲
村景小品
小河輕輕地說
茨菇軼事
揚州小巷
柳韻
瓊花戀
在梅蘭芳故鄉
魅力水城憶興化
第三輯 家珍留影
珠湖雙龍梅花香
感晤汪老
石獅遠方來
淡泊清心字中情
陌生人
青磚之歌
紫砂有情亦無情
火花情
千年一嘆話老郭
半百情緣
蛇苑拾趣
嚮往烏鎮
古堰今韻
峨眉山一日
草堂詩情
竹鄉快樂游
第四輯 文武風采
警營文緣寫春秋
我的編輯部故事
編輯部來了個林妹妹
友情撰稿20年
雨中
洞庭湖畔走來的公安作家
薛萌和他的《女人殤》
東錢湖小記
厚土耕夫
永遠的老謝
笛聲悠揚在人間
陽光女教導
秘訪桃花源
公安儒將鄭維新
保全犬,都市特殊守護神
淚灑殉職犬紀念碑
義女與死囚
難忘筆耕在浦東
第五輯 風物詠嘆
天使之魅
冰水謠
野薔薇的夢
韭菜花
綠葉情
小草
廬山雲霧
瞬間
冬日
送麒麟
真誠是金
善心如玉
傘緣
酒話
狗的史話
笑侃財迷狗
鄉情·山水·城市人
談論財富品味人生
附錄
“農家菜”
《楊柳依依》序
《昨日驛站》序
善良是一棵常青樹
書香伴大外甥郎
編輯手記:警務札記之我見
後記
第一輯 五彩家園
第一橋畔我的家
心中那片綠色
麻雀自述
花鄉月夜
弄堂記憶
家有“虎妻”
快樂毛娣
姐妹花
聾哥
兄弟
小鎮老友
甲戌冬祭
三好爺叔
玉兔遠行
我家的“花貓警長”
橋畔小街甜蜜蜜
霧祭,銘記早春陸家嘴
帆詠
木筏新唱
龍騰盛世吟新曲
山山水水話浦東
田野上,銀燕騰飛
藍印之星001
永久的記憶
花圈店記事
百里淀浦百里畫
第二輯 故鄉情深
小院春秋說時老
村官修平
故鄉的草屋
楊柳依依
搖籃曲
村景小品
小河輕輕地說
茨菇軼事
揚州小巷
柳韻
瓊花戀
在梅蘭芳故鄉
魅力水城憶興化
第三輯 家珍留影
珠湖雙龍梅花香
感晤汪老
石獅遠方來
淡泊清心字中情
陌生人
青磚之歌
紫砂有情亦無情
火花情
千年一嘆話老郭
半百情緣
蛇苑拾趣
嚮往烏鎮
古堰今韻
峨眉山一日
草堂詩情
竹鄉快樂游
第四輯 文武風采
警營文緣寫春秋
我的編輯部故事
編輯部來了個林妹妹
友情撰稿20年
雨中
洞庭湖畔走來的公安作家
薛萌和他的《女人殤》
東錢湖小記
厚土耕夫
永遠的老謝
笛聲悠揚在人間
陽光女教導
秘訪桃花源
公安儒將鄭維新
保全犬,都市特殊守護神
淚灑殉職犬紀念碑
義女與死囚
難忘筆耕在浦東
第五輯 風物詠嘆
天使之魅
冰水謠
野薔薇的夢
韭菜花
綠葉情
小草
廬山雲霧
瞬間
冬日
送麒麟
真誠是金
善心如玉
傘緣
酒話
狗的史話
笑侃財迷狗
鄉情·山水·城市人
談論財富品味人生
附錄
“農家菜”
《楊柳依依》序
《昨日驛站》序
善良是一棵常青樹
書香伴大外甥郎
編輯手記:警務札記之我見
後記
文摘
我在上海浦東洋涇鎮定居五十多年了,大概也可以算老浦東或者老洋涇了。
洋涇鎮是個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集鎮。鎮中心有條南北向的洋涇港,北通黃浦江,向南穿過村宅、農田,延伸得很遠。往年洋涇港里船很多,本地農民、外地船民的都有。鎮上有一條東西向的商業街,有一里多長。百店雲集,早晨、下午趕集或逢節假日,街上人流、車流幾乎可以與南京路媲美。這個鎮是浦東沿江北片一大片地區的商業、文化中心,鎮區內有高等院校、研究所、多所中國小、區、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醫院等機構,還有享有盛名的上菱電冰櫃總廠。洋涇鎮北鄰黃浦江,緊貼浦東歷史悠久的交通幹線浦東大道,乘公共汽車二十分鐘可以到達外灘。它與上海其它區、縣的楓涇鎮、漕河涇鎮、泗涇鎮等被稱為“上海五大涇”。
據說,洋涇七百多年前便形成集鎮。它何以得名洋涇?分析與水有關。涇,水脈也。中國有一條涇河,發源於寧夏,流人陝西,成語有“涇渭分明”,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人渭河時,清濁不混。洋涇港數年前水也很清澈,魚蝦成群,夏天是游泳健兒們的天然泳場,河水七十年代中後期受到污染,如今已一片渾濁。涇前為何加洋?大概也與水有關。近在咫尺的浦江水川流不息,向東一二十公里便是茫茫長江口。小時候以為洋涇浜就在洋涇鎮,後來知道是兩回事,洋涇浜是延安路的前身。
我的家原先不在洋涇鎮,而是在它西首約一公里處的十八間,父輩們五十年代中期自建的兩間瓦屋。.新屋建成約兩年,父親嫌它不靠交通幹線和商業區,便賣掉新屋,遷建至洋涇鎮所轄的浦東大道馬路邊,經營木材兼住家。如今親戚朋友來尋找極為方便,因為有一個國內外矚目的建築物——世界斜拉第一橋楊浦大橋就在我家老屋東首五十公尺處。邊上還有新建的高層樓群,龍珠廣場、陽光世界、仁和大廈……
父親當年遷居曾遭家人非議,但歷史的發展證實了他的預見和判斷,他選中了一塊前景好、有發展潛力的寶地。他的預見比市政首腦和專家們還早了若干年。如果不被廠家徵用,他的後代會在這塊寶地上施展宏圖的。
我家的老屋建於1957年冬季。九梁九柱,有閣樓,寬四公尺多,典型的浦東式民房建築。那年頭不大時興樓房。樓房的構思也要建成高平房。如今這類房屋也許並不顯眼,但在當時,特別是外地移民.上海的平民百姓來說,也算是鶴立雞群了。那時的移民多數住的是滾地龍、毛竹棚、亭子間。
老屋周圍一度還是富有田園風光的。正門前有一塊較大的庭院,當年陳列木材門窗經商用的,停業後變成了小園林,四周是竹籬笆,籬笆牆上有薔薇花。每到春夏,薔薇花開,幽香陣陣。庭院內種有小松柏、月季花、菊花、梅花,中間有一條磚鋪小道從房屋大門通向馬路,小道兩邊種植著冬青樹,一年四季青翠碧綠,雨後的冬青樹更是綠油油惹人喜愛。庭院在路邊有副兩扇開的門,上面有雨篷,是過路人避雨遮陽的好處所。
老屋西門外也有一個庭院,種植著松柏、冬青樹、花草,有用石塊自壘的小假山、石凳,是我夏天乘涼看書的好地方。再西面有一個很大的清水塘,。是人們淘米、用水、洗衣的處所,當時沒有自來水。清水塘里雨蝦成群,夏天吸引很多游泳的大人小孩。六十年代中後期這個清水塘被填平,現在是市工業設備安裝公司l四處的所在地。老屋南面有一條彎曲的小河和農田,後來也被填平造屋。
老屋東首是陳馬家宅等村落,是浦東本地人居住的地方。那裡有小河、農田,春天菜花飄香,夏秋稻穀金黃,是我飯後常常散步的去處。如今的楊浦大橋凌架在上空,橋下是新建的羅山路,將浦東大道、張楊路、楊高路三條主幹道連成了一片。昔日的農田上,建成了擁有數萬人口的涇東新村、羅山新村,市中心大批居民遷入這裡的新居,,加入浦東人的行列,使我們這些準浦東人不再孤獨。
多年來,身居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老屋,同時領略城鄉兩種生活風味,倒是別有情趣。天剛放亮,老屋周圍的樹枝上便傳來嘰嘰喳喳的麻雀叫聲,毗鄰的農家院內傳來音調高亢的雞鳴聲,和門前馬路上駛過的汽車的馬達聲和鳴笛聲組成一支合奏曲。夏天,這裡還有市中心難得聽到的蟬嗚聲,夜晚,螢火蟲打著一盞盞小燈籠快活地游弋,蛙嗚聲和蟋蟀的“□□”聲此起彼伏……
我在老屋裡度過了半世人生,老屋給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憶。閣樓曾是我的一方天地,炎熱的夏夜,為避免室外蚊蟲的騷擾,我躲進低矮的蚊帳,就著功率只有十五w的電燈泡,一晚上讀完長篇《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里的楊子榮、少劍波、白茹和小爐匠們揪得我非一氣看完便捨不得丟手。閣樓上的燈光總是熄得最晚的。在月工資只有如今兩包煙錢的歲月里,我迷戀寫作卻又連寫字檯也買不起,只能伏在老式衣柜上埋頭苦幹,談不上空調,也沒有風扇,芭蕉扇換了一把又一把。在這裡,我的處女作《泰山青松永不老》在解放日報發表,我的第一個短篇小說《丫頭隊長》在文匯報刊出,我的第一篇被譯成外文向國外介紹的散文《繭花贊》問世,我的第一本作品集《美神之囚》、散文集《楊柳依依》相繼誕生,懷揣凝聚多年心血的自學考試大學畢業文憑凱旋而歸……
老屋也曾給我留下過尷尬的記憶。老屋建造上樑時系在中樑上的那被我扯下的皇曆、中梁兩端被我敲碎的雕花裝飾,雖然已四十多年,但仍然刀刻般印在我的心頭。那年,正逢“破四舊”熱火朝天,鋪天蓋地的“紅衛兵”四處出擊,老屋門外的馬路上刀光劍影,我唯恐他們闖進老屋,發現中樑上的皇曆和雕花裝飾,從而招災引禍。於是,我顫抖著爬上梯子,扯下了皇曆,用榔頭敲壞了雕花裝飾。以後,每當看到那傷痕累累的雕花裝飾,我就感到羞愧和恥辱。
我在老屋裡娶妻、生子。因為家庭人口膨脹等原因,我是將底層的灶間改建後作為婚房的。妻子明理豁達,毫無怨言。婚後不多天,即將在復旦大學畢業的鄭祥安、王金香、余德芬等友人趕來賀喜,途中被雷陣雨淋得落湯雞一般,可憐的王金香受災最重。我趕緊取出新娘子的衣服讓她換,她折騰了一陣沒有換,粗心的我後來才明白,新娘子當時太“苗條”,她的衣服與王金香對不上號。每當想起王金香捂了半天濕衣濕褲,心裡總有一股歉意。那天雨實在太大,頭一回經受大風大雨考驗的新房也漏得像下了一場雨,好在朋友們同上廬山、韶山、井岡山採訪成了知己,倒也不覺得丟人。朋友們說說笑笑,玩得挺開心。
如今,我家的老屋已為浦東開發而獻身,小輩們高高興興搬進了新樓。唯獨父親最失落、最悲傷。凝結著他畢生心血、希望和理想的老屋即將毀於一旦,對他來說打擊是慘重的。浦東開發和經濟多元化的前景也使我越來越認識到了老屋的價值,如果不被拆遷,父親的兒女後代將在老屋的寶地上受益無窮。
站在新居三樓的視窗向外眺望,感覺與在老屋裡看橋有點不一樣。新居的東窗和北窗可以全方位觀賞大橋的雄姿。全長。7658米的楊浦大橋巨龍一般展現在窗外,橋面上穿梭般的汽車近在眼前,高208米的大橋主塔像高聳的旗桿直指藍天,橋面上935盞明燈宛如金光燦燦的項鍊懸掛在彩虹之上,每根重一點二噸的斜拉索密密地列隊托起了新世紀的遠景。與全上海、全中國的遠景相比,個人的一問老屋畢竟太老、畢竟太小,漫長的大橋下、五百多平方公里浦東熱土上,犧牲的又何止區區一間老屋?
我特意為老屋攝了一幅照片,讓一段歷史永遠珍藏在心底。P3-7
洋涇鎮是個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集鎮。鎮中心有條南北向的洋涇港,北通黃浦江,向南穿過村宅、農田,延伸得很遠。往年洋涇港里船很多,本地農民、外地船民的都有。鎮上有一條東西向的商業街,有一里多長。百店雲集,早晨、下午趕集或逢節假日,街上人流、車流幾乎可以與南京路媲美。這個鎮是浦東沿江北片一大片地區的商業、文化中心,鎮區內有高等院校、研究所、多所中國小、區、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醫院等機構,還有享有盛名的上菱電冰櫃總廠。洋涇鎮北鄰黃浦江,緊貼浦東歷史悠久的交通幹線浦東大道,乘公共汽車二十分鐘可以到達外灘。它與上海其它區、縣的楓涇鎮、漕河涇鎮、泗涇鎮等被稱為“上海五大涇”。
據說,洋涇七百多年前便形成集鎮。它何以得名洋涇?分析與水有關。涇,水脈也。中國有一條涇河,發源於寧夏,流人陝西,成語有“涇渭分明”,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人渭河時,清濁不混。洋涇港數年前水也很清澈,魚蝦成群,夏天是游泳健兒們的天然泳場,河水七十年代中後期受到污染,如今已一片渾濁。涇前為何加洋?大概也與水有關。近在咫尺的浦江水川流不息,向東一二十公里便是茫茫長江口。小時候以為洋涇浜就在洋涇鎮,後來知道是兩回事,洋涇浜是延安路的前身。
我的家原先不在洋涇鎮,而是在它西首約一公里處的十八間,父輩們五十年代中期自建的兩間瓦屋。.新屋建成約兩年,父親嫌它不靠交通幹線和商業區,便賣掉新屋,遷建至洋涇鎮所轄的浦東大道馬路邊,經營木材兼住家。如今親戚朋友來尋找極為方便,因為有一個國內外矚目的建築物——世界斜拉第一橋楊浦大橋就在我家老屋東首五十公尺處。邊上還有新建的高層樓群,龍珠廣場、陽光世界、仁和大廈……
父親當年遷居曾遭家人非議,但歷史的發展證實了他的預見和判斷,他選中了一塊前景好、有發展潛力的寶地。他的預見比市政首腦和專家們還早了若干年。如果不被廠家徵用,他的後代會在這塊寶地上施展宏圖的。
我家的老屋建於1957年冬季。九梁九柱,有閣樓,寬四公尺多,典型的浦東式民房建築。那年頭不大時興樓房。樓房的構思也要建成高平房。如今這類房屋也許並不顯眼,但在當時,特別是外地移民.上海的平民百姓來說,也算是鶴立雞群了。那時的移民多數住的是滾地龍、毛竹棚、亭子間。
老屋周圍一度還是富有田園風光的。正門前有一塊較大的庭院,當年陳列木材門窗經商用的,停業後變成了小園林,四周是竹籬笆,籬笆牆上有薔薇花。每到春夏,薔薇花開,幽香陣陣。庭院內種有小松柏、月季花、菊花、梅花,中間有一條磚鋪小道從房屋大門通向馬路,小道兩邊種植著冬青樹,一年四季青翠碧綠,雨後的冬青樹更是綠油油惹人喜愛。庭院在路邊有副兩扇開的門,上面有雨篷,是過路人避雨遮陽的好處所。
老屋西門外也有一個庭院,種植著松柏、冬青樹、花草,有用石塊自壘的小假山、石凳,是我夏天乘涼看書的好地方。再西面有一個很大的清水塘,。是人們淘米、用水、洗衣的處所,當時沒有自來水。清水塘里雨蝦成群,夏天吸引很多游泳的大人小孩。六十年代中後期這個清水塘被填平,現在是市工業設備安裝公司l四處的所在地。老屋南面有一條彎曲的小河和農田,後來也被填平造屋。
老屋東首是陳馬家宅等村落,是浦東本地人居住的地方。那裡有小河、農田,春天菜花飄香,夏秋稻穀金黃,是我飯後常常散步的去處。如今的楊浦大橋凌架在上空,橋下是新建的羅山路,將浦東大道、張楊路、楊高路三條主幹道連成了一片。昔日的農田上,建成了擁有數萬人口的涇東新村、羅山新村,市中心大批居民遷入這裡的新居,,加入浦東人的行列,使我們這些準浦東人不再孤獨。
多年來,身居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老屋,同時領略城鄉兩種生活風味,倒是別有情趣。天剛放亮,老屋周圍的樹枝上便傳來嘰嘰喳喳的麻雀叫聲,毗鄰的農家院內傳來音調高亢的雞鳴聲,和門前馬路上駛過的汽車的馬達聲和鳴笛聲組成一支合奏曲。夏天,這裡還有市中心難得聽到的蟬嗚聲,夜晚,螢火蟲打著一盞盞小燈籠快活地游弋,蛙嗚聲和蟋蟀的“□□”聲此起彼伏……
我在老屋裡度過了半世人生,老屋給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憶。閣樓曾是我的一方天地,炎熱的夏夜,為避免室外蚊蟲的騷擾,我躲進低矮的蚊帳,就著功率只有十五w的電燈泡,一晚上讀完長篇《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里的楊子榮、少劍波、白茹和小爐匠們揪得我非一氣看完便捨不得丟手。閣樓上的燈光總是熄得最晚的。在月工資只有如今兩包煙錢的歲月里,我迷戀寫作卻又連寫字檯也買不起,只能伏在老式衣柜上埋頭苦幹,談不上空調,也沒有風扇,芭蕉扇換了一把又一把。在這裡,我的處女作《泰山青松永不老》在解放日報發表,我的第一個短篇小說《丫頭隊長》在文匯報刊出,我的第一篇被譯成外文向國外介紹的散文《繭花贊》問世,我的第一本作品集《美神之囚》、散文集《楊柳依依》相繼誕生,懷揣凝聚多年心血的自學考試大學畢業文憑凱旋而歸……
老屋也曾給我留下過尷尬的記憶。老屋建造上樑時系在中樑上的那被我扯下的皇曆、中梁兩端被我敲碎的雕花裝飾,雖然已四十多年,但仍然刀刻般印在我的心頭。那年,正逢“破四舊”熱火朝天,鋪天蓋地的“紅衛兵”四處出擊,老屋門外的馬路上刀光劍影,我唯恐他們闖進老屋,發現中樑上的皇曆和雕花裝飾,從而招災引禍。於是,我顫抖著爬上梯子,扯下了皇曆,用榔頭敲壞了雕花裝飾。以後,每當看到那傷痕累累的雕花裝飾,我就感到羞愧和恥辱。
我在老屋裡娶妻、生子。因為家庭人口膨脹等原因,我是將底層的灶間改建後作為婚房的。妻子明理豁達,毫無怨言。婚後不多天,即將在復旦大學畢業的鄭祥安、王金香、余德芬等友人趕來賀喜,途中被雷陣雨淋得落湯雞一般,可憐的王金香受災最重。我趕緊取出新娘子的衣服讓她換,她折騰了一陣沒有換,粗心的我後來才明白,新娘子當時太“苗條”,她的衣服與王金香對不上號。每當想起王金香捂了半天濕衣濕褲,心裡總有一股歉意。那天雨實在太大,頭一回經受大風大雨考驗的新房也漏得像下了一場雨,好在朋友們同上廬山、韶山、井岡山採訪成了知己,倒也不覺得丟人。朋友們說說笑笑,玩得挺開心。
如今,我家的老屋已為浦東開發而獻身,小輩們高高興興搬進了新樓。唯獨父親最失落、最悲傷。凝結著他畢生心血、希望和理想的老屋即將毀於一旦,對他來說打擊是慘重的。浦東開發和經濟多元化的前景也使我越來越認識到了老屋的價值,如果不被拆遷,父親的兒女後代將在老屋的寶地上受益無窮。
站在新居三樓的視窗向外眺望,感覺與在老屋裡看橋有點不一樣。新居的東窗和北窗可以全方位觀賞大橋的雄姿。全長。7658米的楊浦大橋巨龍一般展現在窗外,橋面上穿梭般的汽車近在眼前,高208米的大橋主塔像高聳的旗桿直指藍天,橋面上935盞明燈宛如金光燦燦的項鍊懸掛在彩虹之上,每根重一點二噸的斜拉索密密地列隊托起了新世紀的遠景。與全上海、全中國的遠景相比,個人的一問老屋畢竟太老、畢竟太小,漫長的大橋下、五百多平方公里浦東熱土上,犧牲的又何止區區一間老屋?
我特意為老屋攝了一幅照片,讓一段歷史永遠珍藏在心底。P3-7
後記
我的第一篇散文在《文匯報》副刊發表已經36年。本來就不多產,從事辦刊工作後,時間更緊,有許多崗位職責要求的行業選題要組稿、編輯、採訪、寫作,只能見縫插針寫點散文、隨筆,至2003年3月,已經出版的五本作品選,有兩本是散文、隨筆,直到2011年1月真正退休後,才重戀舊愛,回到散文的懷抱。
然而今非昔比,年輕時的激情、詩情,逐漸歸於冷靜和含蓄,當年的花俏文章漸被質樸的文字替代,追逐時髦的選題回歸身邊的凡人瑣事,我計畫真正退休後一年完成第三本散文書稿,從已出版、發表的作品中挑選部分,再新寫若干,在文友們的鼓勵下,終於如願。
本書原擬書名為《第一橋畔我的家》,以家為核心,寫鄉情、親情、友情,創作宗旨六個字:寫真,揚善,讚美。人心不古,假醜惡泛濫,令人厭惡,如違心寫之,會受良心譴責,心靈不安。生活中的真善美理應成為永恆的題材。隨著掘礦提煉,我的心愈來愈被人世間真情、善良、美麗打動,80篇左右擴大為五輯近百篇,書名跳出了《99朵玫瑰》,意含每一篇文章為一朵美麗的玫瑰,謳歌生活,獻給可愛的家園、親人、友人。傾聽文友們意見,認為創意不錯,我信心大增。
我的第一本作品選《美神之囚》,是199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今生我與該社有緣,曾經借調那裡工作,有眾多令我敬重的師長、文友。如今該社文友不嫌拙作似平常本色的“農家菜”,我十分感謝!授人玫瑰,手有餘香。文友的贈言,我時時品味。謝謝上海市作家協會領導孫顳為小書作序1
2011年8月
然而今非昔比,年輕時的激情、詩情,逐漸歸於冷靜和含蓄,當年的花俏文章漸被質樸的文字替代,追逐時髦的選題回歸身邊的凡人瑣事,我計畫真正退休後一年完成第三本散文書稿,從已出版、發表的作品中挑選部分,再新寫若干,在文友們的鼓勵下,終於如願。
本書原擬書名為《第一橋畔我的家》,以家為核心,寫鄉情、親情、友情,創作宗旨六個字:寫真,揚善,讚美。人心不古,假醜惡泛濫,令人厭惡,如違心寫之,會受良心譴責,心靈不安。生活中的真善美理應成為永恆的題材。隨著掘礦提煉,我的心愈來愈被人世間真情、善良、美麗打動,80篇左右擴大為五輯近百篇,書名跳出了《99朵玫瑰》,意含每一篇文章為一朵美麗的玫瑰,謳歌生活,獻給可愛的家園、親人、友人。傾聽文友們意見,認為創意不錯,我信心大增。
我的第一本作品選《美神之囚》,是199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今生我與該社有緣,曾經借調那裡工作,有眾多令我敬重的師長、文友。如今該社文友不嫌拙作似平常本色的“農家菜”,我十分感謝!授人玫瑰,手有餘香。文友的贈言,我時時品味。謝謝上海市作家協會領導孫顳為小書作序1
2011年8月
序言
讀宗廷沼散文集的清樣,是我剛從莫扎特故鄉歸來的日子。那六個鐘點的時差,好難糾正,夜裡總要醒長長的一段時間。睡不了,與其翻來覆去地折騰,不如讀書。
腦袋不夠清醒,意識便有些恍惚。讀著宗先生的文字,思緒在黑白間隔的紙面飄忽翻騰,宗先生故鄉的中國江南山水,與莫扎特老家的歐洲山脈草原,似乎糾纏在了一起。到底是阿爾卑斯山的雪水流進了宗先生筆下的大運河,還是宗先生老家的樟樹飛上了薩爾茨堡起伏的山巒,感覺上漸漸含糊起來。
到我整理自己的閱讀感受,打算為宗先生的散文寫點什麼的時候,我開始領悟到當初混淆兩種藝術創作的原因。音樂旋律的符號,與方塊文字的筆畫,其距離不言而喻;歐洲貴族文化養育出來的莫扎特,與中國貧寒家庭出身的宗廷沼,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能讓他們共同扣擊我的心懷,並且讓我產生恍惚的聯想的,僅僅源於一種黃金交叉一故鄉的乳汁與創作的靈感!
藝術家最真誠、美好的作品,往往直接誕生於故鄉的土壤——不管那片土壤是肥沃還是貧瘠!熱愛鄉土,與愛自己的父母一樣,是藝術家最珍貴的情懷,也是他的創作走向輝煌的原點。
宗先生寫得十分完美的篇拾,大體與他的故鄉之戀、之情、之延伸相關。作者心中的故鄉,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他的祖籍地、出生地,他在那裡度過童年歲月的老家,即在大運河沿線的高郵一帶:他的第二故鄉,則是他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浦東的家園。他直接抒寫與這兩處故鄉相關的回憶,顯然是散文集中特別感人的部分。當他離開故鄉遠遊,記敘沿途種種觀感,比如揚州的瓊花戀、峨眉山的仙境魅和杜甫草堂的文人情等等,他的筆觸,他的情調,始終離不開故鄉的山水。故鄉,永遠是他觀察世界的一種標準。即使是他因為工作原因,而擬就的那些敘人敘事的文章,依然處處閃耀著故鄉道德情懷的關照。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直接回首故鄉的文字。寫第一故鄉的《搖籃曲》、《楊柳依依》等,寫第二故鄉的《第一橋畔我的家》、《心中那片綠色》等,均是作者情真意切的作品。比如《心中那片綠色》里的父親形象,固執地不顧臉面地保護一棵樟樹的中國老人,讓我掩卷之後始終難以忘懷。
我想以兩篇懷念故鄉的文字,來說明宗廷沼的散文給我的特別感覺。
《故鄉的草屋》,我記得陳村先生也誇獎過這篇散文。此類題材是許多文人寫過的,要寫得別開生面,很不容易。比方說,有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樣的名篇在,你敢再動筆嗎?宗先生似乎並不膽怯。我覺得他是想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即敞開地表達對故鄉如訴如歌的綿長細密的情懷。魯迅的名篇,從童年的美麗發散到對舊教育制度的批判,那樣瀟灑自如的文字,是我們無法企及的。宗先生很聰明,沒有特別的哲思,竭盡全力去描繪故鄉為他的童年所搭起的夢幻似的場景。行文一氣呵成,夢境始終沒有打破,也不要打破,因為在他的記憶中,童年生活的園地就是那么美好。如此構思,就出現了行雲流水般的描繪。童貞眼光里的種種趣味,動物如雞、貓、狗、燕子、麻雀、知了、蜜蜂和螢火蟲,悠閒自得地紛紛登場;植物如柳樹、槐樹、南瓜、絲瓜、扁豆、夜開花以及大宗的水稻,亦不乏精彩表演;文章記敘得最為集中充分的,當然是“草屋”本身,是它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各種角色的轉換。作者對草屋的感情,正是幼稚的娃娃對強大的庇護者的依賴,那是漫長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所無法替代的。 我想提及的另一篇散文是《茨菇軼事》。這篇文字很短,語言相當樸實,並無華彩之處。我讀後無法忘記,是因為文字間流露出的苦澀的對中國農民命運的關懷。文章記敘的飢餓災難的歲月,似乎離今天己經相當遙遠,比我們年輕三四十歲的一代,恐怕無法想像曾經有那樣的日子。宗廷沼的文字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除了祈禱那樣的苦難不再出現,更重要的,是希望多多關懷長期承載著無數壓力的農民兄弟,在祖國日益富裕起來的時刻,讓他們也舒展筋骨,像大寫的人那樣挺直腰板。宗先生的故鄉之戀,許多篇幅是寫鄉人之戀,那些質樸、厚道、勤勞並承受著生活重負的底層大眾。他們奉獻眾多,命運卻相當坎坷。《茨菇軼事》未必是最有代表性的,卻是讓我默然許久的文字。那樣的文字,是坐在書房裡編不出來的。認識宗廷沼先生的人,都誇他善良淳樸正直,我想,正是故鄉的民風孕育了他的精神世界。
在莫扎特的音樂旋律中,你經常可以體驗到一種宗教的情感,那樣寧靜、肅穆、崇高。這次訪問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我多少找到了答案。在歐洲的那個小鎮般簡樸的城市,深厚的宗教傳統與文化無處不在。天才的音樂神童,自幼沐浴在聖歌的氛圍里。讀宗廷沼的散文,你跟隨他走向江南水鄉,走進中國農民生活的世界,你從他樸實的文字中,體會到底層民眾樸實而可敬的生存狀態。故鄉,是藝術創作者心中永遠的淨土!
(作者繫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
腦袋不夠清醒,意識便有些恍惚。讀著宗先生的文字,思緒在黑白間隔的紙面飄忽翻騰,宗先生故鄉的中國江南山水,與莫扎特老家的歐洲山脈草原,似乎糾纏在了一起。到底是阿爾卑斯山的雪水流進了宗先生筆下的大運河,還是宗先生老家的樟樹飛上了薩爾茨堡起伏的山巒,感覺上漸漸含糊起來。
到我整理自己的閱讀感受,打算為宗先生的散文寫點什麼的時候,我開始領悟到當初混淆兩種藝術創作的原因。音樂旋律的符號,與方塊文字的筆畫,其距離不言而喻;歐洲貴族文化養育出來的莫扎特,與中國貧寒家庭出身的宗廷沼,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能讓他們共同扣擊我的心懷,並且讓我產生恍惚的聯想的,僅僅源於一種黃金交叉一故鄉的乳汁與創作的靈感!
藝術家最真誠、美好的作品,往往直接誕生於故鄉的土壤——不管那片土壤是肥沃還是貧瘠!熱愛鄉土,與愛自己的父母一樣,是藝術家最珍貴的情懷,也是他的創作走向輝煌的原點。
宗先生寫得十分完美的篇拾,大體與他的故鄉之戀、之情、之延伸相關。作者心中的故鄉,其實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他的祖籍地、出生地,他在那裡度過童年歲月的老家,即在大運河沿線的高郵一帶:他的第二故鄉,則是他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浦東的家園。他直接抒寫與這兩處故鄉相關的回憶,顯然是散文集中特別感人的部分。當他離開故鄉遠遊,記敘沿途種種觀感,比如揚州的瓊花戀、峨眉山的仙境魅和杜甫草堂的文人情等等,他的筆觸,他的情調,始終離不開故鄉的山水。故鄉,永遠是他觀察世界的一種標準。即使是他因為工作原因,而擬就的那些敘人敘事的文章,依然處處閃耀著故鄉道德情懷的關照。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他直接回首故鄉的文字。寫第一故鄉的《搖籃曲》、《楊柳依依》等,寫第二故鄉的《第一橋畔我的家》、《心中那片綠色》等,均是作者情真意切的作品。比如《心中那片綠色》里的父親形象,固執地不顧臉面地保護一棵樟樹的中國老人,讓我掩卷之後始終難以忘懷。
我想以兩篇懷念故鄉的文字,來說明宗廷沼的散文給我的特別感覺。
《故鄉的草屋》,我記得陳村先生也誇獎過這篇散文。此類題材是許多文人寫過的,要寫得別開生面,很不容易。比方說,有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樣的名篇在,你敢再動筆嗎?宗先生似乎並不膽怯。我覺得他是想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即敞開地表達對故鄉如訴如歌的綿長細密的情懷。魯迅的名篇,從童年的美麗發散到對舊教育制度的批判,那樣瀟灑自如的文字,是我們無法企及的。宗先生很聰明,沒有特別的哲思,竭盡全力去描繪故鄉為他的童年所搭起的夢幻似的場景。行文一氣呵成,夢境始終沒有打破,也不要打破,因為在他的記憶中,童年生活的園地就是那么美好。如此構思,就出現了行雲流水般的描繪。童貞眼光里的種種趣味,動物如雞、貓、狗、燕子、麻雀、知了、蜜蜂和螢火蟲,悠閒自得地紛紛登場;植物如柳樹、槐樹、南瓜、絲瓜、扁豆、夜開花以及大宗的水稻,亦不乏精彩表演;文章記敘得最為集中充分的,當然是“草屋”本身,是它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各種角色的轉換。作者對草屋的感情,正是幼稚的娃娃對強大的庇護者的依賴,那是漫長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所無法替代的。 我想提及的另一篇散文是《茨菇軼事》。這篇文字很短,語言相當樸實,並無華彩之處。我讀後無法忘記,是因為文字間流露出的苦澀的對中國農民命運的關懷。文章記敘的飢餓災難的歲月,似乎離今天己經相當遙遠,比我們年輕三四十歲的一代,恐怕無法想像曾經有那樣的日子。宗廷沼的文字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除了祈禱那樣的苦難不再出現,更重要的,是希望多多關懷長期承載著無數壓力的農民兄弟,在祖國日益富裕起來的時刻,讓他們也舒展筋骨,像大寫的人那樣挺直腰板。宗先生的故鄉之戀,許多篇幅是寫鄉人之戀,那些質樸、厚道、勤勞並承受著生活重負的底層大眾。他們奉獻眾多,命運卻相當坎坷。《茨菇軼事》未必是最有代表性的,卻是讓我默然許久的文字。那樣的文字,是坐在書房裡編不出來的。認識宗廷沼先生的人,都誇他善良淳樸正直,我想,正是故鄉的民風孕育了他的精神世界。
在莫扎特的音樂旋律中,你經常可以體驗到一種宗教的情感,那樣寧靜、肅穆、崇高。這次訪問莫扎特的故鄉薩爾茨堡,我多少找到了答案。在歐洲的那個小鎮般簡樸的城市,深厚的宗教傳統與文化無處不在。天才的音樂神童,自幼沐浴在聖歌的氛圍里。讀宗廷沼的散文,你跟隨他走向江南水鄉,走進中國農民生活的世界,你從他樸實的文字中,體會到底層民眾樸實而可敬的生存狀態。故鄉,是藝術創作者心中永遠的淨土!
(作者繫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