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學寺
- 平均海撥:4200米
- 山巔高處:4500米
- 創建:1877年
宗學寺簡介,宗學寺的歷史,
宗學寺簡介
宗學寺平均海撥4200米,山巔高處4500米。寺院周邊群山連綿,風景優美,山澗小溪,雪山,草地。
這裡曾經是蓮花生大士與二十五位主要弟子的修行聖地,處處可見過去大成就者所留下的聖跡足印,手印,以及天然浮現的本尊聖像。
第一世將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與蔣楊欽哲汪波尊者、德千秋吉林巴尊者,三位大師首次在宗學的毗盧遮納大譯師修行的山洞相遇。在這個山洞裡,蔣楊欽哲汪波尊者和德千秋吉林巴尊者,為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舉行隆重的升座儀式,因為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正是蓮花生大士所收集的重要伏藏師《奇美添尼庸仲林巴》,三位大師也從此攜手展開了復興西藏文化與宗教的利美運動。
在這個充滿許多大成就者加持的聖地,第一世蔣貢仁波切在這裡寫下了影響深遠的重要著作《五寶藏》第一部的《仁千特左RinchenTerdzo》(岩藏寶藏)。
宗學寺的歷史
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與伏藏大師秋吉林巴,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在宗學寺共同發起聞名中外的不分教派運動。
藏文裡面整個“香巴噶舉”傳承的法教有個名稱叫作“香悲瑟曲”,“瑟曲”的意思就是“黃金法要”。
這個傳承的黃金法要就在蔣貢康楚仁波切的努力之下,重新被建立起來。
藏曆第十五饒迥火牛年十月七日(公元1877年11月12日)。這一天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來到了這個地方,火牛年十月十日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在此舉行了大薈供。
藏文裡面整個“香巴噶舉”傳承的法教有個名稱叫作“香悲瑟曲”,“瑟曲”的意思就是“黃金法要”。
這個傳承的黃金法要就在蔣貢康楚仁波切的努力之下,重新被建立起來。
藏曆第十五饒迥火牛年十月七日(公元1877年11月12日)。這一天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來到了這個地方,火牛年十月十日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在此舉行了大薈供。
蔣貢康楚仁波切認為,如果在這裡能建立一所寺院的話,對弘揚佛法和國泰明安十分有益。地方官員很贊同蔣貢康楚仁波切的提議並答應承擔建寺院的一切費用。蔣貢康楚仁波切認為這是非常的徵兆,並向地方官員饋贈了一些建寺廟相關的物品以表達感激之情。
第二年即土虎年,寺院正式動工。土兔年即公元1879年,宗學寺完工,隨同完工的還有藏傳佛教八大教派的高僧大德的塑像,宗學寺和藏傳八大教派高僧大德塑像完工象徵著藏傳佛教歷史上第一座不分教派的寺院問世。公元20世紀50年代的動盪時期,宗學寺所有經堂,禪房,佛像經卷全部被毀。
藏曆第十六饒迥水豬年即公元1983年,在嘉永曲培活佛和喇嘛囊傑等的帶領下,依靠當地信教民眾的虔誠和努力,重建了大經堂,恢復了閉關中心,並對佛像,佛經和佛塔等進行修復和重建以力圖恢復原貌。
宗學寺在2011年再次重建。
藏曆第十六饒迥水豬年即公元1983年,在嘉永曲培活佛和喇嘛囊傑等的帶領下,依靠當地信教民眾的虔誠和努力,重建了大經堂,恢復了閉關中心,並對佛像,佛經和佛塔等進行修復和重建以力圖恢復原貌。
宗學寺在2011年再次重建。
伏藏大師第一世宗薩蔣揚欽哲旺波、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卻傑林巴、仁增列然林巴(晉美彭措法王的前世)等高僧大德認為,宗學寺周圍的群山和岩石,和印度的二十四座名山及蓮花生大士及其25位弟子在雪域藏地化身加持過的衛藏地區的各大修行勝地無二無別。
以上高僧大德在“淨觀”後一致認為,行者若能於此處閉關修行、叩長頭、轉山,四業將自然成就,功德成千上萬倍增長。這是毫無疑問的金剛語。
圍繞宗學寺繞行(轉山)具有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宗學寺聖地外圍圈分為大外圈和小外圈;
沿大外圈聖地繞行一周獲得的功德等同於念誦六字真言一百億次的功德;
沿小外圈繞行一周的功德相當於念誦六字真言五十億次的功德;
沿大內圈繞行一周的功德等同於念誦六字真言二十五億次的功德;
沿聖地小內圈繞行一周的功德里等同於念誦六字真言七億次。
上述繞行聖地的功德是依西措嘉空行母的金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