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論

完美論

完美主義——虛幻的另一個代名詞。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東西,就連科學賴以發展的公理,也總是有著某某假設,某某前提。 然而,完美,這樣一個烏托邦式的假想,卻是促進古往今來世界上許多人的源源動力。正因為有它存在於我們的心中,我們紛亂的社會才變得更加有序,我們才能被文明的鐵臂推送向前。 完美固然能某種程度上代表一種聖潔,但一個總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義者,便會對很多事物感到不滿,會認為他們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有非得改變的理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完美論
  • 外文名:The theory of perfect
  • 拼音:wán měi lùn
  • 特點:完美主義
基本介紹,判定方法,

基本介紹

完美主義者的最大特點是追求完美,而這種欲望是建立在認為事事都不滿意、不完美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他們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無十全十美的東西,完美主義者卻具有一股與生俱有的衝動,他們將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們,儘量使其完美,樂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廢--雖然他們都是自動自發的。也許開始工作時有一股永不罷休的勁頭,但後來都會衰減,原因就在於在工作過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們根本顧及不了那么多,最後那股穩做不輟的衝動只有認輸。由於完美主義者對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而作壁上觀,所以他們往往輕率地訂下計畫,並且義無反顧地去執行。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們的計畫就要完成時,他們又產生了疲倦和事不關己的感覺,因為手中有太多太多的計畫要實施。這種感覺日積月累,使他們整天生活在挫折、失敗,碌碌無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無法自拔。

判定方法

如果你要判定你是否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看看以下幾個問題:
(1)當你在工作的時候,別人說話或打岔時你的注意力是否會被破壞,並且由此你感到慍怒?
(2)當你在計畫購物時,你是否不想理睬對你促銷的人,而是去找一些你需要的信息然後再作定奪?
(3)你是否對那些隨隨便便的人感到非常厭惡,並且暗自批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太不負責?
(4)你是否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換另一種方式,也許更加理想?
(5)你是否經常對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滿,因而經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
(6)你是否經常顧及別人的需求,而放棄你自己的需求和機會?
(7)你是否經常認為乾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卻又常常希望你自己能夠再輕鬆些?
(8)是否常常心裡計畫今天該做什麼明天該做什麼?
(9)你是否經常對自己的服裝或居室布置感到不滿意而時常變動它們?
(10)你是否不斷地為別人沒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親自去重做這項工作?
這些問題,若你都回答是。無疑你與完美主義者相去不遠。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完美主義者的性格特徵;完美主義者的最大特點是追求完美,而這種欲望是建立在認為事事都不滿意、不完美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他們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無十全十美的東西,完美主義者卻具有一股與生俱有的衝動,他們將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們,儘量使其完美,樂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廢--雖然他們都是自動自發的。也許開始工作時有一股永不罷休的勁頭,但後來都會衰減,原因就在於在工作過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們根本顧及不了那么多,最後那股穩做不輟的衝動只有認輸。 由於完美主義者對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而作壁上觀,所以他們往往輕率地訂下計畫,並且義無反顧地去執行。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們的計畫就要完成時,他們又產生了疲倦和事不關己的感覺,因為手中有太多大多的計畫要實施。這種感覺日積月累,使他們整天生活在挫折、失敗,碌碌無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無法自拔。
由於這種求好心態,所以完美主義者對所制訂的計畫所做的事情都有早日完成的願望,而這種願望在現實的嚴酷中往往不能如期兌現,完美主義者就容易發怒和激動。這也是一種不完美的面貌表情,他們會害怕旁人因這種怒形於色的表情而討厭他們。於是,他們要極力壓制這種感情,;改變這種感情,憤怒就會郁集在他們心中。抱怨他人是他們不大願意做的,就轉而怨恨自己把標準訂得不夠高、或者任人不賢,或者擇友不善。對自己的怨恨很容易使他們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沮喪之中。有時他們也察覺到自己訂的標準過高了,但是他們與自己過不去。不願意考慮修正自己的過高要求,而自欺欺人地說此標準是最標準的。
即使完美主義者知道別人看得出他們遜世的態度,而且他們也為此焦急,但是仍然找不到--個最好的辦法來解決他們心理上的兩難:這樣的矛盾心態的最直接結果就是使得完美主義者容易自責,他們對自己苛刻地要求,進而達到過分的地步,他們在過分警慎和突如其來的魯莽輕率中搖擺不走。在這惱人的矛盾的折磨下,完美主義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極端的緊張和焦慮之中,並且伴隨一次又一次強烈地自憐自艾。
完美主義者心中有一個不滅的目標--追求完美。這個意念索繞在他們的心頭,促使他們一生中都朝此奮鬥不息。但是,他們給完美所卞的定義不同於一般人所說的完美,一般的人給完美下的定義是“十全十美”他們追求確定、精確的“完美”,並且他們非常仔細地注意每一事物的細微之處、有時竟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由於他們的這種態度,使得他們在處世時顯得十分嚴謹、他們不願意輕易地下結論,但選走某個目標時就顯得十分投入,他們自認為自己的生活與別人有十分的不同一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至少大致看來是完美的·自己的人格也是無可非議的:因此完美主義者對其他人對自己的評語(尤其是無能的評語)顯得過度的敏感。對待這些評語的態度也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完全放棄,二是神經質似的嚴重的自我失控。
完美主義者對眾人的批評有著驚人的警惕感、為了避免事後遭人非議,他矚在接受一個新的任務或制定一個新的計畫時,往往會花很大的精力作大量的準備工作;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以便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讓讚揚代替批評是他們的一貫願望。在工作時,他們採取的方法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事前大多數都從形形色色的指南叢書中蒐集了很多專家的意見、或綜合、或擇其善者而行之。為了避免在中途節外生枝,加之求好心切、完美主義者往往都實行一些短程的計畫。這樣不僅逃脫了中途而廢在心理上的壓力,也可以儘快地看到工作的成果。這對他們來說,內心可以獲得極大的愉悅;他們總是在心裡默默地構思自己的計畫以及實現計畫的方法,以做到萬無一失。當其他人或者環境因素不允許他們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去構思和完成計畫的時候,他們心中就會萬分沮喪,有時甚至發出憤怒。對於他們感興趣和認為應該做的事,完美主義者總是全力以赴。他們會認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以便工作時的每一分鐘都能夠起到最大的作用,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是一絲不苟的,而且一般只要工作結束,其結果跟他們預想的都一樣或差得不遠。對那些他們不在乎的事情,他們卻顯得有些冷淡和漠不關心。
完美主義者的要求對別人來說都高了一些,因而在其他人的眼中,完美主義者的行為有些過於誇張和沒有必要。他們也因此喪失了周圍人的認同感;旁人對完美主義者的無法忍受或不以為然使他們經常感到困窘不安,有些計畫和工作在沒有開始之前就擱淺了。這種挫折感使他們忿忿不平,他們卻不會因此而放棄自己的高標準,反而會把它們加之於周圍的人身上。
固執的性格影響了他們的視野。完美主義者看問題一般都認為只有兩面,因此有走極端的傾向。一旦他們認定了一個事實或者是下定了決心,他們就會對其他相反的意見變得相當的神經質。用頑固和專制這兩個詞來形容他們這時的狀態毫不為過。對待別人意見的態度源於他們內心深處那股叛逆的蠢動,以及對自己本性不大馴眼的恐懼。他們希望自己正直、善良、誠實,然而固執的本性卻拉著他們率性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當他們受挫。受批駁時,他們會懷恨在心,雖然表面上看來仍是一團和氣,毫無記恨的跡象。由於追求完美的天性,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相當挑剔,對別人也非常苛刻。當他在說“是”的時候,他心裡卻總是在想是否應該說“不”。對待一件事,他們總是再三地審查才將其放行。在談話中或會議上,發問最多的肯定是他們。因為他們對別人和自己總是有大多的質疑。在別人限中,他們是爭強好勝的,也是不可理解的。吹毛求疵的心態使得他們在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時候總是不能始終加一。在他們看來,任何人離他們的最完美標準都相去甚遠。
完美主義者對什麼都看不順眼,因此他們覺得完全有必要讓別人知道最好的是什麼、在行為上就每每伴有好為人師的傾向。完美主義者認為追求完美應該是一個人的起碼人格,於是他們就會不厭其煩地教導別人該如何行事,而這些婆婆媽媽的說教只會讓他們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讓別人感到厭煩和無法忍受。他們這種妄加批評和處處充當權威的精神使他們降到與吹牛者一樣的地位。當然,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的性格也會使他能力四射,因為在決策時需要他們。他們在決策前,一定要研究所有的相關細節以做到萬元一失,還會認真地衡量投資報酬率。基於對效率的考慮,他們會把每一個人、每一件材料用得恰到好處,,決不浪費時間去做無用功。有時,他們收集信息到了事無巨細的地步,誠然,此舉過於耗時,然而對於正確的決策來說,確實是必不可少的。他們認為做亡羊補牢的事不如未卜先知、防患於未然。正是這種拘限於細枝末節的性格讓他們的決策往往成功。
完美主義者深具領袖的氣質。他們很有創造力、判斷力,也勇於創新有時他們要蠻橫地強迫別人跟他們作出同樣的決定,或者按他們的意思做事,這樣做也是對維護領袖的尊嚴心不可少的,雖然下屬對他們作法懷有極大的不滿。當其他人了解了完美主義者的性格後;只要維護完美的原則,任他做什麼事都可以得到完美主義者的諒解。每當工作進行順利時,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觀點和計畫總是簡明扼要地交待給別人去做,別人採取怎樣的工作方式他們也不願去干涉,只要照此能達到他們預期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懷有相當的自信,而且比別人更加勤奮,心胸也較寬闊,較易信賴他人。對其他有跟他相同性格的人,他們還有惺惺相惜之意,那些出色的人受到他們與別人一樣的欽服和尊敬作為領導的完美主義者是十分欣賞工作有效率而且具有魅力的下屬的。在會議上。完美主義者大多時候是會議的主持者。在會前他們已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們不願意浪費時間;也不願意讓會議無功而終,所以,他們顯得激動和專制,但在時間和條件的允許下、他們也會給與會者足夠的發言機會。鬧成一團的會議場面是他們所深惡痛絕的。在對工作的重點指示和責任分派上;由於他們已掌握大量的信息,對下屬了解得很充分,他們處理這類事情乾淨利落。在工作進行中;他們對工作進展情況的掌握和追蹤一絲不苟,而且往往能夠達到了如指掌的程度。
在處世關係上,完美主義者是一個相當懂得克制的人。他們不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因而感情也不輕易地流露出來,在某些時候,他們看起來有些接近神秘。他們對自己有時不能控制和理智情感感到害怕,回應別人就十分謹慎,這種過度的自我緊張和自製形成一種直覺,影響他們對別人的樣的決定,或者按他們的意思做事,這樣做也是對維護領袖的尊嚴心不可少的,雖然下屬對他們作法懷有極大的不滿。 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他們對配偶要求頗高,但他們對待愛情是忠實的,而且是全心全意的付出的。正是由於用情“過專”他們很容易在愛情的旅程中受到挫折和傷害。他們是較負責的,對愛人的一切都非常關心,這顯出他們的社會道德感也較強。為了獲取愛人的歡心,他們往往比以往更加勤奮地工作,但在熱戀時,她們卻顯得不太主動,有時甚至採取無所謂的態度。這緣於完美主義者不喜歡相互依賴的關係。他們認為人生最大的目標不應該放在卿卿我我之上,而應放在事業的成就之上,對過多的約會他們覺得是浪費時間以致於有些冷淡。完美主義者聰明機智。有創造力和創新意識,所以,他們不喜歡依賴於別人,對不能自動自發做事的人和喜歡依賴他人的人感到不舒服。如果有人過於依賴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包袱沉重和寶貴對間已被剝奪。為了保護自己的時間和權利不受侵犯,他們容易變得自私自利,這種性格直接影響到人際關係,也許不可多得的愛情也會因此而終結。
在社交場合中,完美主義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壓制型,一類是宣洩型。壓制型的人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而很和氣地對待他人,不管心裡是多么的憤怒。痛苦或沮喪,他們都笑臉迎人,而他們的社交魅力也因此而輻射出來。而宣洩型完全相反。他們把對自己和對別人的失望刻在臉上,一副鬱鬱不樂的樣子。而且易激動,易焦躁,動不動就指責別人。他們並不是沒有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論在什麼場合都是蹩眉悲傷的樣子,與那種胸中燃燒著怒火而臉上仍綻開微笑的人相比,他們顯得不夠成熟老練,並且他們這種樣子並不會換來別人的同情,反而增加旁人心中的厭惡感。
完美主義者基於自身條件較好(只是他們自己認為),所以不能忍受自己被他人忽略或看不起。他們很在乎別人對他的尊重,因為這是對他們努力培養出來的特質的認同。然而對別人給他的讚美;他們卻顯得不以為然,這是由於他們內心中那不斷挑剔的聲音在提醒他們、表面上,完美主義者對別人的讚揚會很客氣地接受,畢竟別人是在恭維。而他們心裡卻在想這個評價與專家的水平相比,沒有任何意義。況且他們想自己的目標更高,更好,根本還不曾達到。當他們成長、蛻變之時,完美主義者會很注意培養自己,很多優秀的特質就會顯現出來,比如:他們事業心比較強;富有創造力,並有創新和改革的勇氣,較激進,他們願意為工作付出較大的精力。他們是健談的,親切、和善的、具有優秀的領導氣質。他們的和善和親切輻射到別人身上,感染別人,其他人會因為他們的自信而也信心倍增。在評價事物時,他們的價值體系是較好的,因為他們強調公正、對別人和自己,要求坦率、誠實。在比較艱難的環境和條件下,他們能夠承受多種壓力;而且還幫助他人、因此他們也會收穫到人生的一大財富一不渝的友誼。他們對別人大公無私,對自己要求嚴格,能夠清楚地洞悉現實。天生的洞察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賦予在這些優秀的領導者身上,使他們大多數人成為了創新的先鋒、時代的巨人。
完美主義的根源,是幼兒式的二分法思維模式。
完美主義就是要求十全十美,這樣的表述是毫無意義的,必須界定其背後的價值判斷。 完美主義,最根本,最簡單的形式是一體兩面的這樣一對訴求:趨近好的——遠離壞的。 顯然,幼稚與成熟的區別,在於好壞的判定是否符合公認的標準。所謂適應能力的核心也在於此。(這是在病理層面而論的,在愚智層面不同。)
幼兒的特徵就是“非好即壞”的二分法思維。而所謂成人的世界就複雜辯證多了,當一個人意向通道失效,而更多地以幼年方式面對現實世界時,必然的結果就是,因為對好與壞進行定奪,而在趨近與逃避之間鬥爭,在完美與全否之間輪換。
因此,對於好壞事實的判斷與公認標準的差距之大小,是一個重要的症狀劃分標準。
因為“完美”在事實上的不可得,但卻頑固地要求完美,於是,只能以內部平衡的方式營造某種完美的假象。正因此,完美主義者通常沒有適時放棄的智慧。但是,當他們再也無法在現實的衝擊中,維持那自欺欺人的完美假象時,將無可避免地滑入另一個認知極端,全盤否定一切。
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和收穫能持續地提供激動人心的滿足,這樣,也就不可能在他們身上發現激動人心的自我激勵。因而,堅忍不拔也就不可能成為他們的風格。相反,半途而廢,功虧一簣是他們的例行遭遇。(而對於追求完美主義者,善於自我激勵正是他們的鮮明特徵。)
正是因為完美主義,人們才能借著反省的名義,把對自己的不滿意放大成自卑,然後進行討伐,人為製造心靈世界的戰爭。於是,把促使自己進步的動力,變成了自我懲罰的兇手。
所謂自我激勵,也就是從困難中看至希望,從不完美的自我中發現自己的優點,這種人善於建立自尊自信。而“要求”完美的人,是做不到這些的。所以,完美主義者總是看不到希望,除了每天自怨自艾,自暴自棄,還能做什麼呢?
於是,這些負面情緒,成了他們的生活風格,甚至,成了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特殊方式,所以,他們會努力去保護這種方式,不會輕易改變。因為不能在現實的生活實踐中體驗自我的存在價值,於是只能在自我的內部,以“痛”的形式來證明自己還存在著。從這個角度來說,“痛苦”確實是一種價值。當現實功利得不到滿足時,“痛苦”是替代品,它與滿足感本質上都是提供自我確認的資糧。所以,在完美主義者來說,他們的自暴自棄和自我毀滅總是如此理直氣壯,如此義無返顧。
論怎么改掉完美主義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最好,這經常是完美主義者的口頭禪與精神支柱,所以完美主義者經常表現為死板、極端、煩躁等。死板是因為怕失敗,所以不敢作為到不作為,對失敗的恐懼使他們如履薄冰,工作效益遠不如其他人,並最終缺乏冒險精神等;走極端多是個人好強與錯誤的價值取向結合造成的結果,走極端者容易偏激,成為孤立主義,將自己與社會隔離開來,從而形成人生的痛苦生活;煩躁則是由於外部事物發展和外部意識與自己的理想不相符,或者與自己的意識完全對立時,所表現出來的不良情緒,這種人基本缺乏客觀意識,其後果嚴重者易產生語言與行為衝突。
如果一個完美主義者還因為個性非常好強,必然會導致精神壓迫症與心理障礙。研究表明,強迫性完美主義不利於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導致自我挫敗,工作效益低、人際關係、自尊心都會受到傷害,這類人群是極其痛苦的。例如道德完美主義者見到別人犯錯誤,即使是小錯誤,也會有噁心、精神痛苦等症狀,嚴重者有消滅摧毀對方的念頭,這種人極度缺乏寬容之心,更缺乏包容之心,由精神壓迫產生的道德潔癖無形中形成一堵心靈之牆,將他與外界實際生活隔離起來。當然,這被隔離的一定是他自己;如此,他最明顯的表現為心靈孤獨與心理障礙的痛苦。這種人對自己的各種要求極高,並以已推人,所以用自己唯一的標準衡量外部一切,所以必然造成意識衝突,如果情緒一不受控,極其容易造成肢體衝突,並傷人傷已。再嚴重者則會有意識混亂、心智迷失的傾向。
而個人精神的完美主義者,則容易產生自戀與自傲,他藐視外部世界的機率要遠遠多於認同與包容外部世界,他為自己的任何錯誤都精心辯解,但對別人卻毫不寬恕、評頭論足,這無疑會傷害別人,影響同事、朋友之間的關係。這種人經常不切實際的提升自己的理想與要求,最終導致自己遠離實際生活的軌道。有時候他們害怕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響。例如有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就非常不適應社會,其原因是覺得社會中的人都很愚蠢,不願與之為伍,最終將自己孤立起來。而後來他知道是自己的適應能力太差以後,還是不願意面對現實,他實在害怕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
筆者還曾經輔導過一個個人衛生潔癖者,他每上一次衛生間完後都要洗澡,最終他只能以少吃少喝來控制自已上洗手間的次數,以次來減輕心理障礙與精神壓迫。而個人精神完美主義者表現的最嚴重後果就是自殺。這當然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太大,或者完全相反後,其精神的支柱轟然倒塌,個人自信心的完全喪失,這種人由於沒有在平時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壓力與抗挫折能力,所以選擇自殺來逃避這種痛苦。從精神層面上講,這便是一種精神的解脫。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反應是非常明顯的,特別是在校大學生,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在網上又看到了一個北大博士跳樓自殺了;幾個即將參加高考的中學生也因為學習壓力太重而選擇了自殺。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無數悲劇,我在對人性與中國當代文化、社會背景做研究時,發現了其中的原因。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國文化里對人性的無知,以及唯物質主義造成現代社會到了過度功利性的誤區。對人性的無知最終造成了我們文化的不合理,我們也不知道人與社會必須要分層次和結構,以及再從結構性到整體性的劃分;反而從道德、審美上的完美主義造成了個人精神上的虛無主義,再由虛無主義發展到精神虛幻,只需要再來一點無知的鼓動與吹棒作為催化劑,最終必然導致文化客群的心智困惑與自我迷失。如以前我們經常說“不成功便成仁、殺身成仁”等等,而在人本主義社會裡,生命權是最高權利,做了最大努力以後,應該要學會放棄。但“殺身取義”則是追求真理的至高境界。
我以前在多篇文章里批評過完美主義,包括對傳統文化的、宗教的、當代文化的意識形態等等。但是由於接受過和正在接觸這類文化教育的人,他們是很難靠自己覺悟出來的,畢竟每個人的悟性都不一樣,並且完美主義是整體文化的一部分。錯就錯在,在將完美標準形成唯一標準,並以點代面的進行文化教育。缺乏知識整體性的教育掩蓋了一些人認為不好的因素,最終導致了文化客群因為知識的片面性造成了狹隘的思維與意識。按理說任何人都希望追求快樂與幸福,但由於受了文化與思維的挾制與束縛,他必然對至高的極度完美開始頂禮膜拜,從而滿足自己情感興奮與精神飛躍,因為求美和追求極端也是人之本性。
在《思維與意識》中,我特意談到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確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這種人嚴重重缺乏包容意識與心境,更缺乏理性構建。人本不是這樣,但實際上呢?在學校里,老師給的都是統一的、唯一的標準,他們眼裡只有一個尺子,遇到誰都要拿著尺子丈量一下學生的長短,稍有差錯,就給別人插一根標籤,某某同學好動,某某同學偏科,某某同學道德不完美,沒有做到大公無私……,這么沒有包容心,這難道不是將無形的精神壓力強壓在學生的靈魂里嗎?
我在研究文化與教育的同時,我還發現中國文化里真正的哲學近似空白,加上教育方式的落後,最終嚴重影響了中國人的理性構建。在對哲學欠缺的問題上,我寫過一篇《中國哲學史的最缺—自然邏輯哲學》,而教育方式上的問題,學校的那種填壓式教育,對人心靈的禁閉與摧殘是不言而喻的,學生除了記憶些死板的知識外,教育對他們思維與靈性的束縛簡直是無法形容的,最終導致了學生本人經常走不出自我錯誤意識的誤區,從而致使個人生活落敗,或者自殺、或者犯錯。因為他們除了那種死板單一的思維方式以外,還有就是生硬的個人道德完美主義,實在不知道有其它的合理信息可以說服自己,保持生存的信心。從這點上來看,他們知識的非合理構建,成了傷害他們的唯一原因。
而在親職教育中,由於出現了很多追求完美觀念的父母和社會功利性的激發,最終成就了這么一件實事,即無數子女都成了父母體現自身價值的工具,他們將自我的意識強加給自己的子女,還美其名曰:“為了他們好”。稍不從便施以武力壓迫,殊不知在這種價值取向與精神壓迫下,已經在孩子心靈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由於父母根本沒有科學合理評估子女的實際能力,也不了解子女的個人合理興趣取向,放棄了一種自然與坦然的態度,造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更多的享受過合理快樂,所以不會感恩,更不懂得愛。所以長大後,稍有行為能力,就開始報復父母。我在做輔導工作的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學生,也有社會中的成年人,網上也經常報導子女殺害父母的。這是父母們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
在一個社會的整體文化中,存在完美主義是必然的,至少人們要知道這么一個標準,正如儒家文化里的“去欲成仁”以及“仁、義、禮、信”,在西方文化里則是“愛與包容”;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在希臘哲學中,有了蘇格拉底外,還必須要有帕拉圖以及烏托邦,但是將完美主義做為文化的、道德的唯一標準,那是極其恐怖的,在宗教里出現宗教極端分子就是這么一回事,對完美主義朝聖的結果就是走向自我毀滅和毀滅他人。
完美主義者對他人的傷害也是非常明顯的,這裡是指除了老師對學生、家長對小孩以外的社會人士,他們經常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別人,而別人又無法接受,雖然並不是什麼壞主義,但每個人的承載是不一樣的,所以最後鬧得雙方不愉快。如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希望丈夫向權力靠攏,來讓自己享受榮耀,但丈夫又不太喜歡用不合理方式獲得所謂的權力,最終鬧了個兩不悅,說不定還因此離婚等等。而在工作中,以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別人也能做好,這種以己推人難道不是給人一種壓力嗎?
完美的反義詞是殘缺,而在我們傳統文化里,面對殘缺簡直是一種恥辱,所以中國文化里是極度缺乏包容性的,在社會形態中從《桃花源記》到近代的理想主義社會,無不是這種社會形態的寫照。當今提倡和諧社會,這應該是合理的、科學的,但很多人不懂得什麼是和諧,所以總認為和諧也是一種完美。從自然哲學上講,和諧應該是包容差異性、矛盾性的統一,這種統一的表現是平衡與穩定。正如任何人都喜歡風和日麗,但自然中一定包括暴風驟雨,人與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當然,這裡不是全面否定完美主義,有理想是不會錯的,但是將理想作為現實生活的唯一尺度,那真是大錯特錯。我在《在自我與無我中尋求平衡》中早就論證過,即完美道德與真實人生是一定有差距的,因為人性一定是要自私的、發展的。
面對我們傳統的完美文化,和已經顯得有完美追求的人該如何突破文化與突破自我,把握理想與現實間的尺度,這真是值得深深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在思維的突破到知識體系的合理構成是先決條件,如此才能產生合理的意識,但是合理意識與心理認同之間還是有一段過程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形成一種思維與行為習慣,其過程就更複雜了。在人的一生中,如果你的目標客觀而且現實,你會常常感到輕鬆愉快,自然而然的感覺到自己富有創造精神,工作效益很高而充滿自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