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舉行的“健康老齡化——創新助力阿爾茨海默病精準防診治”2021上海論壇上,《完善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的政策建議》正式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完善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的政策建議
- 頒布時間:2021年10月23日
內容解讀
該《政策建議》旨在針對未來5-10年我國建立和完善老齡化應對體系的“視窗期”,形成阿爾茨海默病的國家疾病戰略,並首次提出包括制定應對阿爾茨海默病國家戰略和行動計畫、推動精準診療、加速針對明確病理機制的藥物研發和上市等切實可行的五大政策建議。
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中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控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政策建議》通過對疾病現狀和數據的全面梳理,總結了目前阿爾茨海默病防控工作尚面臨的一些挑戰。
首先,作為痴呆症最常見的病因,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和社會問題日漸突出。另據預測,到2050年,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總量將達1.3 億人,為2020年高齡老人的四倍。高齡老年人的增加,將進一步推升阿爾茨海默病的病患人數。
其次,社會與家庭負擔日漸增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往往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治療照護,家庭和社會都需為此付出巨大成本。資料顯示,長期照護費用大多由家庭獨自承擔;照護者平均每周需要放棄47小時的工作時間(相當於6個工作日)來照顧患者,產生延誤工時等龐大的直接和間接成本;中國特有的421家庭結構讓家庭成員壓力越來越大,長期感到“力不從心”,也影響了適齡家庭成員的工作和生育意願。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輕度痴呆患者和重度痴呆患者的就診率分別僅為14%和34%,49%的病例被誤認為是自然衰老的現象,錯過了早期干預期。
“診斷標準、治療方式缺乏統一的精準性和規範性是造成大多數人就醫意願低的主要原因。”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教授強調:“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從輕度到重度進展平均需要8-10年,而從輕度認知障礙發展為輕度痴呆,平均只要2-6年的時間。把握這一治療的黃金視窗期,及時診斷干預,可極大延緩疾病進展。”
同時,疾病的治療存在眾多未滿足需求。目前,我國僅有五種藥物獲批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且這些藥物只能短期控制症狀,並不能延緩疾病進程。針對明確病理機制的藥物長期缺乏,導致疾病難以得到有效的治療和控制。我國臨床長期面臨“精準診療手段稀缺、臨床缺醫少藥”等客觀原因,嚴重阻礙了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控。
在此期間,社會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目前,除了部分試點城市以外,無論是患者用藥還是日常照護所產生的費用,都缺少相關的制度予以支持。相關社會組織也存在專業能力有限、覆蓋範圍不廣、養老服務照料體系發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
為此,《政策建議》提出了五大建議,助力完善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控體系。包括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應對阿爾茨海默病的國家戰略和行動計畫;推動疾病的早篩早診,把握黃金視窗期;明確疾病診療標準,提升醫療水平;推動針對明確病理機制的藥物的研發和上市,以及構建完善相關社會保障生態體系,緩解患者和家庭的生活壓力。
此外還建議,在社區,可考慮將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篩查納入55歲以上人口每年定期開展的體檢當中;在工作場所,可考慮對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體檢時增設阿爾茨海默病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