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錦製作技藝

宋錦製作技藝,蘇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錦製作技藝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宋錦,為宋代發展起來的織錦,因主要產地在蘇州,故謂“蘇州宋錦”。
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足,自然植被及人文景觀等自然資源豐富,是我國著名的絲綢古城,為錦繡之鄉,綾羅之地。唐宋時成為國內絲綢生產中心,明代時,蘇州太倉瀏家港即為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明清時期,蘇州又有著名的蘇州織造府,其宮廷織造和民間絲織產銷兩旺,素有“東北半城,萬戶機聲”之稱。
蘇州宋錦的淵源可追溯至春秋時,地處江南的吳國貴族已經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織錦。歷經各時代的發展,織錦工藝在北宋時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南宋時,蘇州成立了作院,這時在蘇州織錦中,出現了一種質地精美、工藝獨特的新品種——蘇州宋錦,除用於袍服衣著等服用外,還大量用於書畫捲軸類工藝裝裱之用,品種共有40多種。特別是裝裱書畫的套用,使這些美麗華貴的織錦與書畫珍品一起得以保存。因此,後世談到錦必謂宋,宋錦之名也就廣為流傳了。明清時宋錦織物使用範圍擴大,特別是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年)出現歷史上的全盛時期。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極樂世界織成錦圖軸”就是乾隆時期蘇州生產的重錦,堪稱稀世珍寶。宋錦業後受鹹豐時太平天國戰爭影響,機織業蒙受重大打擊,至同治、光緒年間重新復業,當時蘇州城區尚有織錦機約300台。清未民初時又因軍閥混戰,宋錦業生產逐步萎縮,抗日戰爭前夕機台數繼續減少至100餘台,從此一蹶不振。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對傳統手工織錦業進行改造,1956年組織成立宋錦生產合作社,1958年又與漳絨廠合併成立蘇州宋錦漳緞廠,至1966年改組為朝陽絲織廠,生產以現代絲織品為主體。至1979年又改組為蘇州織錦廠。
蘇州生產的宋錦,織工精細,藝術格調高雅,具有宋代以來的傳統風格特色,與元明時期流行的光澤艷麗的織金錦、妝花緞等品種有著明顯的區別,是一種以經線和彩緯同時顯花的織錦,既繼承了秦漢經錦的技藝,又繼承了唐代緯錦的風格,集兩者特色於一身。宋錦的類別,根據織物的結構、工藝的精粗、用料的優劣、織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分為重錦、細錦、匣錦和小錦四類。傳統宋錦的生產製作,工序很多,從繅絲染色到織成產品前後要經過20多道工序。
其產品的基本特點是採用了經線和緯線聯合顯花的組織結構,套用了彩拋換色之獨特工藝,使織物表面色線和組織層次更為豐富。這一工藝特徵非但被後來的雲錦所吸收,而且也一直流傳到當代的織錦工藝上。在藝術風格上,以變化幾何形為骨架,內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紋等,配以地色和諧,主花略加對比的色彩,使之艷而不俗,古樸高雅。基於宋錦具有上述諸特點,自宋代起,它便取代了秦漢時期的經錦、隋唐時期的緯錦,在宋、元、明、清蓬勃發展,可見宋錦有其傑出的歷史價值,不僅是中國絲綢傳統技藝傑出的代表作,更是蘇州這座絲綢古城特有的優秀絲綢傳統文化。在科學和藝術價值上體現為,織物結構上的突破、工藝技術上的變革、藝術風格上創新、生產技藝上的高超等,都充分顯示了它獨特的優越性和傑出性。
對宋錦的挖掘研究和保護,目的是為了繼承與創新,將宋錦優秀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厚薄適中的多彩結構,結合現代文明和社會需求,套用到現代生活中,如製作高檔服飾品、室內和廳堂各類陳設品和書畫錦匣的裝裱、裝璜等。相信隨著人類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在高檔消費方面,將會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