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農土王廟遺址

宋農土王廟遺址

宋農土王廟遺址地處重慶市秀山縣,位於妙泉湖景區下游,土王廟位於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宋農鎮龍鳳居委會土王廟組,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五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農土王廟遺址
  • 地理位置: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宋農鎮龍鳳居委會土王廟組
  • 占地面積:2189平方米
  • 著名景點:宋農土王廟
現狀,考略,發展,

現狀

原為自合四合院布局,1974年被毀,現存正殿,面闊五間,磚木結構單檐硬山式,明間為抬梁式,四椽袱前後,牽用四柱,次稍間為穿逗式,四穿用五柱,總面積2189平方米,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內有記事碑3塊,是研究土家族古代政治、民俗和擺手舞藝術的遺址。

考略

土王廟位於宋農鎮梅江河畔的河西鳳凰寨,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即公元1138年),擴建於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距今已有870年的歷史。四進三廂二天井,總占面積2728平方米,飛檐翹角,規模宏大,氣派非凡,為武陵山區少有的“祠廟合一”建築。
土王廟建前面是梅江河,後面有兩座峻秀挺撥的山峰,其山“峨冠而多羽”類如鳳凰,故名鳳凰山,因此這個寨子也喚著鳳凰寨。寨前這條河,在峽岸如削的河床上下流8公里,在古鎮石堤注入酉水,這裡也屬酉水上游,為古“酉溪蠻”世居之地。
土王廟的修建,正置征討“九溪十八峒蠻”的前後時間。紹興八年(1138年),宋高宗在金的強壓下,偏安於臨安朝廷,根本無力顧及鞭長莫及的“武陵蠻亂”,特別是金頭和尚率領的武陵少數民族起義就使他大傷腦筋。於是採取拉攏手段,招曾參與鎮壓金頭和尚的宋農土司田汝弼為附馬,將他的妹妹衍國公主嫁給他,封他為“赤心報國大元帥”,以達到“以夷治夷”的目的。宋農《田氏族譜》載:宋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為追封田汝弼的“功績”,封他為“明天鎮國威靈顯應赫地土主護國大王”,賜天子儀仗,立廟祭祀。其實,田汝弼自當了附馬爺後一直未回宋農,其墓今仍存杭州。
由於酉水一帶少數民族的不斷反抗,朱元璋的明王朝仍然沿襲南宋以來“以夷治夷”的羈糜政策。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再次追封田汝弼為“天下義勇鎮國土王”,並撥庫銀一萬五千兩擴修宋農土王廟,不足部分,朝廷指使酉陽土司負責。酉陽土司冉維翰,立即發出“募捐牌”,把資金的籌集和祭祀用的犧牲等負擔轉嫁給老百姓。於是宋農土王廟方有了今之規模。
正殿上方,用一棵巨大的雙叉香樟木雕成田汝弼和衍國公主2米座像,用紅色棗木雕成衍國公主的拐杖。兩旁分別塑張、楊、安、邵、李、何、冉、謝、朱、覃10位總兵的1.8米站像,左角塑彭公爵主坐像一尊。均各持兵器,汝弼夫婦後側還有顯示天子儀仗的黃龍傘一柄,寶扇一對和金瓜鉞斧,案前擺放三道聖皆。兩邊有“肅靜”、“迴避”對牌。
廟內十二根殿柱上刻金龍蟠柱浮雕,樑上遍刻鏤空“二龍搶寶”、“雙鳳朝陽”、“太公釣魚”、“烏泥河救主”等故事浮雕,門前擺手壩中央,懸杏黃旗,上書“土王天子”。從塑像和柱樑雕刻均表現出完整的漢文化,看不出少數民族的痕跡。後面牆上的兩幅巨型壁畫倒很有意思。一幅為玄耀其祖田汝弼功勞的“祖公征戰圖”,內容為激馬鞍山,田汝弼手刃金頭和尚於馬下。另一幅為“貪狼吞月圖”,頌其祖獲此物而類犬,背負雙目,兇悍而多情,猛於狼而次於虎的異獸,據載,此物出自狼溪,即今印江朗溪;無異表現祖上威武和不忘朗溪宗地。
殿前的擺手堂十分闊綽,中列高桅,兩旁分列36塊碑刻,至今已全部斷殘而莫可全辯。其中的“義渡碑”意在解決渡口船工的報酬。旁邊還立有一塊“一定不準”碑中尚可殘辯:“一同姓不婚、二姑舅不婚、三不募捐……”看起來同姓不婚和姑舅不婚似與古土人有族內婚相悖,這也表明秀山土家族融入漢文化後已有進步。兩碑均可看著是古代土民的《鄉規民約》。宋農土王廟對於考證秀山土家族的發展,古代土家族工匠的精湛技藝,都不失為一個寶庫。

發展

2001年,根據《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經縣文化局批准,鄉政府對土王廟進行了部分維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