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豪(本名宋廣仁)1930年生,河南襄城人。文學碩士;早於四十年代後期即以念汝、白圭、襄人、殷嗣等筆名發表詩作。於五十年代中期轉注於英美詩的譯介,卓有優績。著有《麥帥傳》、海明威研究及中國現代史論文多篇。譯有《詩經驗談》、《美國詩選》、《水晶詩選》、艾略特的《詩選》及《荒原》等。現任《詩象》詩社社長及中國文協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穎豪
- 別名:宋廣仁
- 出生地:河南襄城
- 出生日期:1930年
- 代表作品:《麥帥傳》等
詩詞目錄,詩詞節選,《五行詩五首》,《我是拜月的人》,《神木》,《駐立雪幕林畔》,《窗前樹》,《下午之歌》,《那人來自中原——贈詩人周夢蝶》,《未走過的路》,《我是夜熟知的人》,《小白球傳奇》,宋穎豪教授海外飛鴻(繁體),宋穎豪與彭邦楨的交往,簡述,宋穎豪於2007年3月5日自美國發來的大作,
詩詞目錄
《神木》 《窗前樹》 《小鳥》 《美國的原始》 《駐立雪幕林畔》 《雪塵》 《未走過的路》 《下午之歌》 《那人來自中原》 《小白球傳奇》 《火與冰》 《我是夜熟知的人》 《我是拜月的人》 《五行詩五首》 《但我是沒有理由醉的》 《黃金之物不久全》 《宋穎豪詩集》
詩詞節選
《五行詩五首》
一、
曙光撻窗而入
扈從的小島連番嚷嚷
一睜眼,赫見
東山儼然肅立在窗前
幡然醒來 振衣而起
二、
窗戶率性而爽朗
不怕黑暗,喜見光明
瞧見什麼總是說個明白痛快
卻有人執拗忌疑
拉下帷幕 蒙上眼睛 圖個清靜
三、
提起人生方向 真教人茫茫然
昨天的昨天是前天
明天的明天是後天
有人惶惶於身後,有人忮忮於生前
你說 該在乎事前?或留芳或遺臭?
四、
說什麼也無法堵住
悠悠之口,或風或雨
時晴時霧,團團的疑雲依舊
君不見 袞袞的涎沫肆意飛濺
頻頻浸泡著望晴的期盼
五、
不是這樣說定了的嗎
狐疑卻發酵在杜撰的前夕
花非花 霧非霧 本來有此一說
雪山上聚落有雲的逍遙
每每中意的竟然是劫後的慶幸
《我是拜月的人》
久久深埋在心靈的底層
遂而染上嗜苦的好癖 一杯一杯
總愛獨飲 在月下
在咖啡的醇香之中
我是拜月的人
咖啡的芳芬裊裊漫升
我用小匙輕輕攪動
氳氤中 總是會想起
那門兒是怎樣開啟
門口怎樣綻開一朵玫瑰
驀的 艷紅的花瓣點燃了
春青的彩燈
煥然是夜的絢爛 繽紛似錦
已是暮春
溫馨的花徑 嫣紅翠綠
又是楓葉瀝血的季節
月亮圓得格外出色
那鈴聲迴響著風的訊息
風行吟在我的慕盼里
只是月亮莞爾不語
我知道 你將伴月起舞
凌水波之漣漪
而在零亂的婆娑影中
翩然來遲 還是那般詩趣
月亮嫣然笑了∶
'這就好了 圓滿如是。'
對月舉杯
仰首吞下冷冷的黑咖啡
《神木》
千手佛抖開曙曦
為我披一襲金光袈裟
晨霧涌至,滾滾然
見證群巒乃遠古的島嶼
而我了知雲是升華的海洋
怡然
或濯纓,或洗耳
抬徠二三童子
看日出 聽松濤
且風且舞
我非智者
雖然歷史如年輪
我非逸者
只是
《駐立雪幕林畔》
我知道這是誰的樹林。
曉得這是誰家樹林。
雖然他家住那個莊村;
他就住在那個莊村;
他看不見我在此稍待
他不知我在此稍待(注)
觀賞雪花被覆著樹林。
觀賞雪花被覆樹林。
馬兒一定會覺得奇怪
馬兒一定感到奇怪
為何停駐在無村郊外,
乾么停在無村郊外;
而於凍湖和樹林當中
而凍湖和樹林當中,
正是一年最暗的暮靄。
一年最蒼茫的暮靄。
它將佩鈴輕輕的搖動
探問有沒有差錯事情。
探問有無差錯事情,
只一絲聲音隱約聽見
一絲回聲隱約聽見
乃雪花飛舞柔細的風。
乃雪花舞柔細的風。
樹林恁是邃美幽暗,
但我必須信守諾言;
但我必須信守諾言;
再趕一程我才歇店,
再趕一程我才歇店。
再趕一程我才歇店。
樂山而已
《窗前樹》
窗前有一株樹,窗前樹,
夜來時,我拉下窗簾;
且莫在你我之間
拉下幃幕。
夢首自地面漫升迷霧
飄忽幾如天上的白雲,
而輕妙的巧舌低吟
渺深依然不足。
樹啊,我看見你被摧打搖曳,
如果你看見我沉睡在夢中,
你也會看見我被襲擊晃動
全然消逸。
當初,命運將我倆的頭
並列,但有她的幻想,
你的頭懸念窗外的天象,
而我卻關懷室內的氣候。
《下午之歌》
趺坐在寧靜之中
握擁一杯清淡
任喧囂自四面八方圍來
洶湧澎湃
車轔轔、馬蕭蕭
呼嘯而過
仿佛往昔的歲月
有風、有雨
風雨中,依然故我
把整個下午斟得滿滿的
一口一口的品嘗
飲盡苦澀之後
正是霞光
清風和明月
來,下一盤棋
楚漢河界分明
只是一個過河的卒子
依舊踏著方步,一路喊著
“將軍!”
《那人來自中原——贈詩人周夢蝶》
那人來自中原,
來自劉子驥的南陽府
當年劉高士桃源之行未果,不復有問津者
而那人
悽然欣往
尋向茫茫
順流而下
夾岸爆發繁華的火花
轟轟隆隆咆嘯的滾石
而那人
乘桴浮於海上
寧困於陳蔡 蔬食飲水
一屁股坐在武昌街上
冰冷的水門汀
一坐便是四十個年頭
十個葉落蕭蕭的肅秋
十個裹不住體溫的寒冬
十個花開不香的早春
又十個陰影遮住通道的炎暑
那人依然趺坐在那兒
把武昌街孵出一個名字
把冰冷暖成馨郁的小詩
把默訥搦捏就一顆明星
那人依然跌坐在那兒
塑自己為一行清★的瘦金
恬澹的禪定
禪定於一種執著
執著如金剛似地
翻開就是詩的樂土
那人依然趺坐在那兒
如今明星也打烊了
而那人的孤獨國
該升段到幾千了呢
但在三千大千世界之中
那人自有一片天空
莊周夢蝴蝶
蝴蝶夢莊周
那人依然那樣趺坐在那兒
坐成了一尊詩的雕象
坐成了杖於國的古稀壽星
嗨,那人
何以壽康,無需杖?
那人笑拈還魂草
語焉不語
漫天飄落繽紛的寧靜
《未走過的路》
兩條路分叉在黃樹林,
恨不得同時走兩條;
我是旅行,良久立臨,
順著其中一條,極目凝神
直看到它在林叢中折沒了。
也許是我作了較好的選擇,
我走上一條,美好一樣,
因為路上青草綿綿,未被踐踹,
一旦經人踐踹
路的狀況必然是一樣。
那天早上,兩條路都埋在
枯葉下,尚未被踏黑;
對羅,我改日再走另一條,
我知道是路都會引人入勝,
獨自遲疑我是否該走回。
在若干年以後
我將喟嘆地說∶
兩條路分叉在黃樹林,而我
走了人跡稀少的一條,
於是便有了不同的結果。
《我是夜熟知的人》
我是夜熟知的人。
我曾投身雨中,歸自雨中。
我曾走出燈火 煌的市鎮。
我曾俯視過最淒清的街衢。
我曾越過巡行的知更人。
我低抑眼神,不願吭聲。
我佇立,戛止跫音
當遠處斷續的呼喚
傳自另一道街的家門,
不是喚我回,或道聲再見;
而於此無邊靜謐的超塵,
只有發光的時鐘在夜空明閃
宣告時間並無是非之分。
我是夜熟知的人。
《小白球傳奇》
砰然一擊
嗖—小白球騰空
飛上天
呼嘯過處 所向披靡
狂飆燒起 夷為平地
所謂原始 所謂原野
所謂野生 盡成廢墟
所謂環保 所謂教育
所謂務實 悉予平整
草色無垠 一望無際
可以養眼 可以精神
所謂一樁大工程 於焉完成
恰是一個天朗氣清
車似流水 馬如龍
商旅嘯聚 冠蓋翔集
攀肩搭背 交頭接耳
臨風把酒 上下其手
觥籌交錯 杯盤狼藉
輕輕的風 淡淡的雲
便便的腹 浪浪的笑
震鑠每一個家庭的晚七點
螢光亮處
那人奮力擊出前傾的趨勢
遂以金屬的桿子撐住
遊目騁懷 放眼傲視
一顆一白球
飛揚
於是他翹起長長的下巴
笑了!
宋穎豪教授海外飛鴻(繁體)
高才先生大鑒:
前兩封信均已先後收到,但因我自己不會上網,來往email都是由我的女兒來經手處理,而她又在上班每天早出晚歸,就這樣延宕了時間,非常抱歉。雖然曾經答應過撰寫一篇序文,但總是無法集中思維,一時也想不出適當的話題,惟恐耽誤你出書的時程,所以便將舊文少予修剪,還是以〈我認識的詩人彭邦楨〉(代序) ,我認為也可閃現彭先生的另一面貌,敬請定奪。
唯在年譜(三月十一日)中仍有若干處尚須修正
1. 1954年…”余光中”
2. 1957年 “以左營台為社址” 應是張是默的連長葛冰輝少校的眷村地址為社址,因為當時軍中規定,不準結社,否則即犯法,要坐牢的。
3. 1961年,在台灣稱為”新詩論戰” 。
4. 1969年,”青年副刊”應是”青年戰士報副刊” 。
5. 1973年,Marion E. Darrell應譯為梅茵·黛麗爾,這是彭先生為她起的名字。
6. 1979年,”於還素”應是”於還素” ,”辛郁”名字應前後一致。
7. 2003年,事實是在”23日,由詩象詩社以社長宋穎豪及社務委員向明、張默、辛郁、張騰蛟、碧果、賴益成以及詩人大荒、方明等,在台北羅斯福路中國文藝協會討論詩人彭邦楨追思會籌備事宜。四月二十日,為詩人彭邦楨舉辦追思會,並印發紀念特刊,而在籌劃與怖置時,詩人張默全心投注,倍極辛勞,竟致中暑送醫急救。稍後,我又重新整理多年來迻譯彭邦楨的詩,從各詩集中再選優英譯,催馬加鞭,在詩藝文出版社賴益成先生全力協助下,中英對照的《彭邦楨詩選》,乃得在那年的七月於焉問世,直接寄送中外各大圖書館及國內各大院校。七月十五日,由詩象詩社主辦新書發表會,與會者逾百十詩人與學者,欣見其詩的譯本均表慰藉。
希望能將以上各點,及時改正,以免在事後遭人物議,尤其是當事人,而我也算參與者,更需要指出應須改正之處,也希望來得及修正。紀念特刊是由張默主編,文圖並茂,相當精彩。可惜我人在美國,手邊無有資料,張默會有的。假如在你的書中大不提一下,是很遺憾的事。不過如果報導不正確更是令人遺憾的事了。
一併寄來拙文[拾學記],聊以略示我的既往故事,一笑可也 。
祝福
文安
宋穎豪謹啟 五月十五日
宋穎豪與彭邦楨的交往
簡述
台灣著名詩人、學者、翻譯家宋穎豪先生,是彭邦楨先生生前好友,曾翻譯了彭邦楨的兩本詩集,當年彭邦楨伉儷熱戀的來信與情詩也出自宋先生之手。本文是先生於2007年3月5日自美國發來的大作,特刊出,以饗讀者。
宋穎豪於2007年3月5日自美國發來的大作
我之認識詩人彭邦楨先生緣於1953年。那年,他的第一本詩集《載著歌的船》出版,我是在高雄大業書局看到這本書,深為激動。因為在當時苦澀的詩壇,忽然出現了饒有詩趣,意象鮮活,且抑揚有致的詩品,的確令人奮舞。於是我便斷然花掉了我半個月的薪資購得一冊,但始終未能有緣認識這位詩人。
1955年春,我考進軍官外語學校英文班第五期,因緣際會,竟然步上譯詩這條艱辛之路。曾以拙譯《朗費羅詩選譯》,結識了詩壇前輩覃子豪先生,後因覃先生的愛顧與鼓勵,一往直前,優遊其中,樂譯而不疲,猶能獨得其樂。
可是,我之與彭邦楨的晤面,則是1968年秋後之事了。當時我剛從金門輪調回到台北,才有機緣,又有時間,經常利用公餘,前往位於台北峨嵋街的作家咖啡屋。當時允為台北地區文藝界人士薈聚之處。除彭邦楨之外,羊令野、洛夫、向明、辛郁等都是座上的常客。當時,我也答應了定期為羊令野主編的《詩隊伍》譯介美國詩選。隨後,寫詩的朋友們基於共同理念,成立了“詩宗社”。記得在一次座談會中,我曾為新舊詩的合流,建議定期邀請知名的傳統詩人或學者,交換意見與經驗,以增進新舊詩的藝術境界。可是當時的寫新詩的朋友們,銳力精進,意氣風發,故而未能有立竿之效。
作家咖啡屋歇業之後,大家的活動轉移到國軍官兵活動中心三樓茶室。那時,彭邦楨和我正致力於十四行詩的創作。我們共同討論過十四行詩的源流、分派、以及其輸入我國後之青藍輝映的發展狀況。稍後,我考進輔仁大學夜間部英文系,因課業與稿債的關係,而中輟了十四行詩的撰寫;可是彭邦楨對十四行詩鍥而不捨,一往直前,經之營之,益求精進。他特意在詩中植入迭現的音韻,抑揚頓挫,起落有致,且內韻的綿延流長,卓然有成,可謂獨步於詩壇。當時,我也曾建議他應當繼續努力,堅持創作下去,必然有所突破,有所創建,開拓出煥然一新的風格,而為新詩創建一新的風貌。這時候,彭邦楨的一首《花叫》開創花的鮮活意象,博獲廣大讀者的共鳴,也開拓了詩朗誦的新境界與新氣象。一聲“花叫”喊出了現代詩的開放精神,也開創了新詩的古典風趣。
1973年冬,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因中國代表團團長鐘鼎文先生的引薦與策劃,始能在台北市圓山飯店召開。彭邦楨榮任副團長,協助規劃,井然有序。因之,使得家變新鰥的他,獲得一次驚艷於美國女詩人梅茵.戴麗爾博士(Dr. Marion Darrell)的機會,乃自喻為護花使者,照顧備至。彭邦楨在他的《純粹的美感》詩集的序言中,這樣說:
“我們在第二屆世界詩人大會上,於晚上七點在台北市圓山飯店麒麟廳晚晏中,初次相逢在三百餘位中外詩人之中,只有她有一種異於他人的膚色、臉色、眼色、特色,而且嬌小玲瓏,我想這就是一種極為純粹的美感── 一種奪我心目的美感。因為她是從紐約伸出一隻手來,我便從台北伸出一隻手去。所以在這次大會七天之中,便陸續的建立了友誼。”
他們一見鐘情,兩心相悅,梅茵離開台灣時,袖交其環遊世界的行程,彭邦楨頓感鼓舞,遂即發動信函與情詩的攻勢,一往情深。可是他們二人一個不通中文,一個不精英文,我則義不容辭,充當他們來往交通傳譯的鵲橋工作。魚雁傳書,頻頻傳情,穿梭往返,不絕於途,記得當時我駐地桃園龍潭,彭邦楨每次收到來信時,便立即打電話告訴我,“她來信了,你快來。”於是我便乘坐公路局班車,由中壢趕赴台北。誠實說來,當時彭邦楨新鰥不久,生活孤獨而清苦,一個人蝸居在位於仁愛路二段華欣公司辦公室,一張行軍床,一條棉被,西裝就掛在木櫃的環扣上,簡陋竟如此,令人不勝欷吁。後來司馬中原又告訴我說,那一條棉被還是他的。每次,我倆都非常認真切磋每一句的措詞而審慎翻譯,總是希望能以適切傳達原詩之濃情,且希望能使梅茵深深感受到愛情之真誠。真的是,皇天不負苦心人!
“1973年11月18日至1974年2月14日,我們二人相互愛慕已將近三個月時間。在空間上說,她是在環遊世界,而我的想像也跟著她的環遊逐個地方旅行。雖說她去的地方都是我不曾去過的地方,但我給她的詩,除愛之外,還有關懷有待???在情人節前夕她為我寄來一條賞心悅目的領帶,因此我這天也就為她寫了第十二首詩〈結著領帶的男子〉。”
1975年2月,彭邦楨應世界詩人資料中心(World Poets Resource Center)主席路洛托博士(Dr. Lou Lu Tour)的邀請,赴美參加會議。他滿懷十足的信心,僅購買了一張單程飛機票(據說還是蔣孝武資助的),飛往紐約。從此脫離困厄,邁步踏上人生的新境界。真的是吉人天相,皇天沒有辜負了苦心人!二月二十六日,彭邦楨與戴梅茵花好月圓,在紐約締結連理,傳為中美詩壇佳話。稍後,彭邦楨復又活躍在太平洋兩岸的詩壇。先後曾榮獲世界桂冠詩人獎,並膺選為世界詩人資料中心主席。爾後,又榮獲巴基斯坦自由大學驓與文學博士的榮譽學位。每一年,他們夫婦都參加世界詩人大會,足跡走遍世界各地,也曾增進了各國詩壇的連繫與溝通。而且他每年都翩然飛回台北,投宿在英雄館,於是那裡便成為台北詩友、畫家、文人匯聚聊天的場所,熙來攘往,蔚然笑談古今中外。1975年《純粹的美感》在台北出版。該詩集系匯集他寫給梅茵的十二首詩,並且說明每一首詩的寫作的情景與旨趣,當然這也是他們二人的定情詩。出版後,彭邦楨接受中華日報記者宋晶宜(現任美國世界日報社長)的訪問,贏得讀者普遍的激賞與讚美。而且彭邦楨每次自台北返回美國之時,從不空手而回,也總是選購成箱的古籍書卷郵寄回紐約。
1986年7月,我按照既定的計畫飛往美國,直赴哈佛大學,開始搜尋海明威家族的數據。8月初,行抵紐約,彭邦楨夫婦開車前往接機,一見面,大家相互擁抱,並且熱情地說:“大媒人來也,不勝歡迎之至!”我在紐約停留三天,彭邦楨陪伴遊歷博物館、時代廣場、摩天大樓、唐人街、自由燈塔、並漫步布魯克林大橋,並且相互約定三年後,大家再游該橋,並且相互出示各人有關該橋的作品,因為那座橋曾是美國文學史上耀眼的表征。可是後來因為家人患病的緣故,我卻失約了。
稍後,彭邦楨賓士于海峽兩岸,開啟詩之交流與激揚。當時大陸的詩尚在隱晦朦朧之期,但他的詩意象鮮活,音律諧趣,到處引發奮揚的反響。而且在活躍北京、上海、武漢、重慶、成都、廣州、香港等地訪問詩人、詩社,皆獲得熱烈的回應。他跑遍了大陸、香港、歐、美各地,並積極與當地詩人接觸、協調之後,深感亟應建立詩之連繫,積極興建一座現代的、國際的“詩的長城”。基於這個理念、他便於1991年,創立了詩象詩社,禮邀方思、尹玲、宋穎豪、陳寧貴、彭邦楨等為發起人,獨自出資,即於1991年6月發刊《詩象叢刊》第一號,包含大陸、台灣、香港及歐美知名詩人的詩作以及譯品,中譯英、中譯法、中譯德、每首作品皆非同尋常,各具特色,而且琳琅滿目,不勝枚舉。1993年,《彭邦楨文集》順利在武漢出版,更是得到極為熱烈的迴響。全集四冊 第一、二冊為詩集的彙編,第三、四冊為歷年來撰寫的評述文章,印刷精美,井然有序,可惜武漢武漢社仍運用當時大陸慣用的簡體字。
《詩象叢刊》先後出版五期,成為兩岸三地以異軍突起的姿態,令人刮目相看。而且可惜他的健康日漸衰疲,曾數度進出醫院,但他總是念念不忘《詩象》以及台北的詩友,甚至試圖分段飛行回台灣,藉以償酬綿綿的鄉愁。因之,其濃重的鄉愁,則自然而然洋洋灑灑,赤裸裸地發揮在他晚年的力作《秋之青天》一書之中。真的,梅茵曾經安排他先到洛杉磯,在他的兒子班比家中小歇,然後直飛台北,這樣或可減低旅途的勞頓。結果,他們到了洛杉磯的班比家,病情復發,最後梅茵決定花費了16,000美元,雇用一架專機飛回紐約。於是彭邦楨的纏綿思鄉夢,便日益遙遠了。不幸於2004年3月19日,溘然辭世於紐約。噩耗傳到台灣,聞之令人哀傷,悲慟不已,詩壇好友發刊紀念專刊,追思會有近百位藝文界的朋友參加,而對這位藹藹親和的詩壇長者表示無限的懷思。稍後,我又催馬加鞭,重新整理多年迻譯彭邦楨的詩,反覆推敲,從各詩集中再選優譯介,當然包括彭邦楨和梅茵定情時彙編在《純粹的美感》的十二首情詩,全譯《巴黎意象之書》及其晚年的力作《秋之青天》。就這樣,中英對照的《彭邦楨詩選》由詩藝文出版社全力協助下,乃得在那年的七月於焉問世。新書發表會與會者,逾百十詩人與學者,與會詩友欣見其詩的譯本均表慰藉。會中又個別追述彭邦楨寫詩精要與其評論的點點滴滴,而對這位花叫詩人表示最後的敬禮與懷思,並有人朗誦彭邦楨各期的代表詩作,反應非常熱烈。梅茵看到中英對照的《彭邦楨短詩選》之後,極其訝異的口氣對我說:“我從來不曉得彭的詩寫的這么好。”
梅茵鶼鰈情深,特意設立彭邦楨紀念獎,每年一次,征詩,選優並頒發獎金。於是便邀請向明、辛郁、張默、碧果、張騰蛟、賴益成、宋穎豪等為評審委員。特別感謝中生代詩人賴益成的全心投入與全力支持。第一年則以“懷思”為題,第二年以“花”為題,以紀念這位“玫瑰詩人”。因為我國新舊詩中宣揚父愛的詩作甚少,故第三年則以“父親”為題,用以探看詩人對父愛的孺慕之情。每次應徵的詩稿都超過一百五十件,詩稿的來源遍及海峽兩岸、亞、歐、美及香港等地,反應極其熱烈。於此可見彭邦楨之在青壯年詩人群中受愛慕的程度了。今年是第四屆彭邦楨紀念獎,計畫蒐集彭戴梅茵(Mrs. Marion Darrell Peng)的詩,予以中譯, 匯集為書,2007年十月出版,用以表彰彭邦楨與戴梅茵中美詩壇璧聯的美事以及梅茵多年來對台灣詩壇的關愛之至情。
詩人彭邦楨湖北黃陂人,生於“五四運動”那年,自幼聰敏穎悟,束髮之年,即以詩名見知於鄉里。抗戰軍興,投筆從戎,畢業於中央軍校十六期,在校時享有“黃埔文豪”之譽。嗣於1944年以少校軍階率青年軍赴印度參加遠征軍,編入炮兵團,參與緬甸反攻大戰。勝利後,任職國防部新聞局。1949年隨政府來台,遺其妻子於武漢,竟生別五十年。1950年,榮獲中國文藝協會頒贈詩之首獎,而詩名雀起。1953年,調任軍中廣播電台左營台長,1955年,與詩人墨人合編《中國詩選》,評譽極佳。1969年,從軍中榮退,結束其三十年的軍旅生活。
詩人彭邦楨的生命中有三個春天。第一個春天,因內戰而中斷。第二個春天,因意見不合而離異。第三者個春天,使他奪得詩人心目中的美國黑珍珠梅茵?戴麗爾博士(Dr. Marion E. Darrell)的真愛,終於找到了幸福的歸宿。不過,他認為:“人生最幸福的,是只結婚一次。”
詩人說:作為一個中國詩人,總在顛沛流離,總在憂患踵生,總在背負一種戰爭與革命的影響,然,亦總在兢兢業業,總在孳孳矻矻,總在驚策惕厲,總在踏歌行吟,總在追求一個至性至情,至大至剛,至真至善的自我,不遺餘力!也就是說,詩是要訴諸一種卓絕的靈魂與智慧寫的,而後才見詩心晶瑩!愛心晶瑩!童心晶瑩!
彭邦楨一生戎馬倥驄,軍書旁午,但他仍以博覽群書為樂,尤其鐘愛於詩文論述,而嘗“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詩興昂然,不絕如春蠶吐絲。故其詩意象豐富,沉鬱淵深,且感應靈敏,故可聽得花叫的奏鳴,而其對詩的朗誦,抑揚頓挫,饒富音樂性,感人最深。晚年鄉愁沸郁,繁複濃郁。既在耄耋病苦之年,依然時駕輪椅徘徊於紐約中央公園的植物園,望斷雲天。思鄉的情愁,益見濃烈。面對秋之青天、紅葉、蘆花、北雁,思緒洶湧起伏,則不勝已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