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煊文故居,位於山東省威海市,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封建時代修屋建宅講究依山面水,習慣上也多是坐北朝南,而宋煊文的故居正好相反,依的是南山,面的是北海。所說的北海,即杜家島北面那叫沙港的海灣。故居由南面5間正房、北面5間“倒廳”組成了院落。倒廳的東端一間是“過道”,即進院的大門。進大門有照壁,照壁上有後人所書“宋煊文故居”五個大字。轉過照壁,院子東面是3間廂房,西面是豬圈等,典型的膠東老式民居之布局。進了正房門是鍋灶炊事間,東兩間分別是宋煊文的臥室和書房,西兩間分別是餐廳和會客室。依現在的眼光來看,老屋低沉而窄巴,但就是在這屋子裡,策引了震動朝野的大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煊文故居
- 人物:宋煊文
- 時間:130多年
- 位置:北海
- 所屬國家:中國
- 特點:130多年的歷史
宋煊文歷史事跡,宋煊文故居地理位置,
宋煊文歷史事跡
史書上稱是棉花山人,那是因他家西面不遠處就是棉花山。宋煊文年輕時候,勞作之餘,博覽群書,發憤自學,考中了監生。其人好善樂施,正義感特強,性情剛烈,不畏強暴,在鄉里享有很高威望。清光緒三十四年,海陽知縣吳延祚濫加浮捐,宋煊文赴縣衙據理力爭,吳延祚無奈革除了浮捐。方奎繼任知縣時,正趕上災荒年,但這位方大人為了中飽私囊,不顧百姓死活,刮地三尺也要橫徵暴斂。宋煊文聯繫鄉民多次聯名上書,請求裁減捐稅,方奎惱羞成怒,於1910年5月3日將宋煊文逮捕入獄,並革除其監生功名。時逢登州知府文淇來本縣查案,宋煊文的兒子宋塤吉攔輿為父鳴冤,冤未伸成,反而也被關押了起來。訊息傳出後,激起四鄉百姓震怒。宋煊文的族人,時居南浤村的宋維屏等人四處奔走,聯合徽村高啟旺等人,組織民眾萬餘人,有武器的拿起武器,沒有武器的拿著杴钁,於6月6日武力攻破海陽城(現海陽市鳳城鎮),砸開監獄,救出宋氏父子。6月7日,方奎被迫接受了宋煊文、高啟旺等人提出的裁免捐賦、賑濟災民等條件。民眾的這次抗爭,對清廷的震動很大,怕進一步激起民變,清廷議決,將方奎就地免職。
但官官相護有牽連,方奎的後任對民眾採取了瘋狂的抱復措施,高啟旺等人犧牲了。有人冒死火速前來送信,讓宋煊文趕快躲避。宋煊文考慮組織抵抗的條件尚不成熟,為了避免無辜百姓更多流血,他率領4個兒子遠走到了黑龍江省。他本來就是以退為進的,在第二年風聲稍緩的時候,就率領兒子就回來了。回鄉後,他仍然心繫民生,致力於公益事業。鬥爭的實踐使他逐漸明白了,灌輸民眾之文化,喚起民眾之覺悟,才能真正的變革社會,才能真正有人民的福祉。他晚年思想更加激進,倡引新學新政。新學興辦之初,他不避社會輿論,欣然將子女送入新學讀書,為新學的興起,起到了表率帶動作用。
在宋煊文臥室那間屋子裡,我們採訪了宋煊文的重孫宋慶鴻。現年69歲的宋慶鴻面對攝像機談笑自如,原來他曾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即席講話很得體。他給我們講述了曾祖父宋煊文、祖父宋紹伯、父親宋欽征、叔叔宋寒毅等人的故事(宋煊文大兒子字玉芳,二子字紹伯,三子字依川,四子字吉高。)這是個革命世家,他的父輩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或立戰功、或有政樹,均是家族的驕傲。宋煊文的後人,以歷代男孩立戶為計,有50多口;加上閨女的後代,將近百人。現主要分布在北京、太原、濟南等地。有縣團級以上職務的近10人,其中宋煊文四子吉高的兒子宋寒毅,是在共和國駐外大使的位置上退休的。
宋煊文仗義疏財,對有困難的人儘量幫助,自己的生活卻相當儉樸。漁業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家庭收支委託大兒媳婦記帳管理,每月向他匯報情況。他要求子女勤儉節約,不浪費一文錢,不丟棄一粒糧。唯有對教育最捨得投資,家庭中不論男孩女孩,他都要求讀書求學,勵志成材。一有空閒,他就教孫子孫女們讀書寫字,其樂融融。全家老少30多口,和和睦睦,一直沒有分開過。1915年夏天,宋煊文腰部感染癰瘡,也因平時積勞過度,當時醫療條件又太差,於當年7月不幸病逝,時年62歲。鄉人聞其噩耗,痛哭之聲,數日不絕。
宋煊文故居地理位置
宋煊文故居東面的山勢,素有“九溝十八嶺”之稱。九條山溝,十八道山樑,擁擠在二三公里的地帶,典型一道名山大川的微縮景觀。溝壑中繁花似錦,野果飄香;山樑上樹影婆娑,野葛纏繞;鳥兒飛翔,昆蟲低唱。故居西面的海島,就是史冊具名的棉花山,那裡海水之藍,岸礁之奇,水產之豐,植被之美,不是點墨可繪的。站在宋煊文故居前,舉目四周,我們才真正明白了什麼是人傑地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