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樓行政村,村原名叫《張家崗》,她是由張氏一姓自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從山西洪桐縣老觀屋遷徒至此落戶,人數很少,公元1381年以後又陸續遷入宋、李、王、高等在張家崗定居,姓宋的人數最多,姓宋的一戶人家後來在街北蓋了一棟房子很高,人稱之樓,姓宋的人數又 占的比較多,而張家的人占的極少,姓張的雖然來的最早,但房子卻沒有姓宋的高,因此在公元1383年由張家崗改名為宋樓
1958年宋樓行政村歸黃堽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侯集鄉成立後,宋樓歸侯集鄉人民政府管轄,2001年侯集鄉併入黃堽鎮人民政府,宋樓又歸黃堽鎮人民政府管轄。位於臨商路以西,洙趙新河以南,黃堽鎮政府駐地東3公里,全村總人口750人,耕地875畝。村莊由東向西共650米長,東西三道街,南北一道通街。村莊占面積200畝。該村交通便通,道路順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樓行政村
- 地理位置:臨商路以西
- 人口:750人
- 耕地:875畝
經濟狀況,風土人情,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
經濟狀況
宋樓村人勤勞善良,世世代代以務農為主,主導產業小麥、玉米、高粱、大豆,棉花等作物,副業有鐵編,鐵連,鐵筐,鐵爪籬,老鼠叉子,老鼠籠子等,正月十五日以自編的鐵籠轉花名樣四方。
現在的宋樓村,在黨的領導下,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以洙趙新河為依託,依靠地理優勢和引黃的優良條件,大搞農田建設,水電設備齊全,澆排方便,全村辛苦的耕耘,艱苦奮鬥,取得了農業連年的大豐收,年年完成上級所交給的各項任務,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黨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宋樓村人爆發了無比的青春活力,大搞農田建設,興修水利,改造電網,疏通了所有的溝渠,使每塊土地都能順利的澆上水,又搞植樹造林,多方集資,硬化了街里路面直通臨商公路。本村有85餘戶在搞工業加工,200餘人外出打工 ,使我村的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全村的衣食住宿、醫保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風土人情
傳統節日
春節
大年三十,家家擺供記載需,供品有雞、魚、肉、水果、丸子等。全家人在一起吃午飯、喝酒慶祝新春。晚上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初一凌晨四點左右起床,放鞭炮,喝水餃,祭祖後外出向鄰居拜年,預祝新的一年好收成。
元宵節
正月十五,有操心人收錢買焰火、鞭炮,當晚在大街上放焰火,還有年輕人自編的鐵籠轉花,名響四方,引來外村人前來觀看喝彩。
清明節
清明是古代沿襲下來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先到先人墳塋上添土燒紙,表示對先人的懷念和哀思。
中秋節
當晚,村民擺供敬月,懷念先人和思念遠方的親人、朋友,在家的朋友更是邀三約四,歡聚一堂,共賞明月。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5.畝,人均耕地1.67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6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6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畝,荒山荒地139畝,其他面積4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9戶飲用井水。有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2輛。全村建有小水窖2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9 畝。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3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萬元,占總收入的29.55%;畜牧業收入7.02萬元,占總收入的32.9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5頭,肉牛15頭,肉羊50頭);林業收入6.2萬元,占總收入的29.08%;工資性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4.69%。
農民人均純收入169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34.48%),在省內務工4人,到省外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烤菸、核桃、茶葉,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8.14%。該村發展花椒特色產業,計畫發展花椒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9戶,鄉村人口29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4人。其中農業人口29人,勞動力15人。該村農戶全部為彝族。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人,享受低保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該村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8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9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中山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公郎中學、南澗二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6公里,距離中學2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人,其中小學生2人,中學生2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有固定資產0.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有黨員總數1人,為男性黨員,有團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