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進一步密切京師與全國各地經濟、政治聯繫,修建的一批向四方輻射的運河,形成新的運河體系。
歷史 梁、晉、漢、周、北宋都定都汴州,稱汴京。北宋歷時較長,為進一步密切京師與全國各地經濟、政治聯繫,修建了一批向四方輻射的運河,形成新的運河體系。
它以汴河為骨幹,包括廣濟河、金水河、惠民河,合稱汴京四渠。並通過四渠,向南溝通了淮水、揚楚運河、長江、江南河等,向北溝通了濟水、黃河、衛河(其前身為永濟渠,但南端已東移至衛州境內)。
五代時,北方政局動盪,頻繁更換朝代,在短短的53年中,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而南方政局比較穩定,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北宋時,政府對南糧的依賴程度進一步提高。汴河是北宋南糧北運的最主要水道。
五代時,北方政局動盪,頻繁更換朝代,在短短的53年中,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而南方政局比較穩定,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北宋時,政府對南糧的依賴程度進一步提高。汴河是北宋南糧北運的最主要水道。
汴京每年調入的糧食高達600萬石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取道汴河的南糧。因此,北宋政府特別重視這條水道的維修和治理。例如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汴河決口,宋太宗強調說:“東京(宋以汴京為東京,洛陽為西京)養甲兵數十萬,居民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他率領百官,一起參加堵口。
不過,為了這條運道的暢通,北宋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巨大的。汴河以黃河水為水源,而河水多沙,自隋經唐到宋,經幾百年的沉積,河床已經高出地面,汴河極易潰堤成災。北宋政府深知汴水無情,治汴工程絲毫不敢放鬆。它組建了一支維修專業隊,負責平時汴河的維修和養護。汴河大汛,則立即出動禁軍防汛。大修時,發動沿河百姓參加。為了鞏固堤防和利用汴水沖刷河中積沙,它在汴河兩岸下了600里木柱排樁,將汴河束窄到可以沖沙的地步,開了後來“束水攻沙”的先河。
惠民河是經北宋初年多次動工修建的一條運河,分為上下兩段。上段以蔡河(已湮)支流潩[yì異]水(澮河)為水源,開渠將它引向京師。下段自汴京南下,改造蔡河幹流而成。惠民河的重要性僅次於汴河,淮水流域的大部分稅糧,可從此河調入京師。廣濟河因河寬五丈左右,又稱五丈河。其前身是唐朝開的湛渠,下接白馬溝和濟水,可通齊魯之運,也可分泄汴河的洪水。北宋對它進行多次治理,在漕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金水河是北宋初年新鑿的一條河道,它以鄭州、滎陽間的幾條小水,如京水、索水、須水等為水源,鑿渠向東到汴京。它除了給廣濟河補充水源外(從汴渠上架槽通過),還為京師提供較為清澈的生活用水。
除汴京四渠外,為了改善漕運,北宋又分別在江淮和江漢間,也進行運河建設。
揚楚運河是“汴渠之首”,它南接江南運河。這三條運河構成了北宋政府的主要糧道,即江南運河將主要產糧區太湖流域的稅糧運出,然後經揚楚運河、汴渠入京。江南運河的航道基本上良好,無須大修。但揚楚運河及揚楚運河與汴渠之間的航道,都需要作較大的改進。原來汴渠與揚楚運河並不直接相通,由揚入汴,舟船還要走一段較長的淮河河道,而這段河道灘多水急,常常損壞漕舟。
不過,為了這條運道的暢通,北宋付出的代價也是十分巨大的。汴河以黃河水為水源,而河水多沙,自隋經唐到宋,經幾百年的沉積,河床已經高出地面,汴河極易潰堤成災。北宋政府深知汴水無情,治汴工程絲毫不敢放鬆。它組建了一支維修專業隊,負責平時汴河的維修和養護。汴河大汛,則立即出動禁軍防汛。大修時,發動沿河百姓參加。為了鞏固堤防和利用汴水沖刷河中積沙,它在汴河兩岸下了600里木柱排樁,將汴河束窄到可以沖沙的地步,開了後來“束水攻沙”的先河。
惠民河是經北宋初年多次動工修建的一條運河,分為上下兩段。上段以蔡河(已湮)支流潩[yì異]水(澮河)為水源,開渠將它引向京師。下段自汴京南下,改造蔡河幹流而成。惠民河的重要性僅次於汴河,淮水流域的大部分稅糧,可從此河調入京師。廣濟河因河寬五丈左右,又稱五丈河。其前身是唐朝開的湛渠,下接白馬溝和濟水,可通齊魯之運,也可分泄汴河的洪水。北宋對它進行多次治理,在漕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金水河是北宋初年新鑿的一條河道,它以鄭州、滎陽間的幾條小水,如京水、索水、須水等為水源,鑿渠向東到汴京。它除了給廣濟河補充水源外(從汴渠上架槽通過),還為京師提供較為清澈的生活用水。
除汴京四渠外,為了改善漕運,北宋又分別在江淮和江漢間,也進行運河建設。
揚楚運河是“汴渠之首”,它南接江南運河。這三條運河構成了北宋政府的主要糧道,即江南運河將主要產糧區太湖流域的稅糧運出,然後經揚楚運河、汴渠入京。江南運河的航道基本上良好,無須大修。但揚楚運河及揚楚運河與汴渠之間的航道,都需要作較大的改進。原來汴渠與揚楚運河並不直接相通,由揚入汴,舟船還要走一段較長的淮河河道,而這段河道灘多水急,常常損壞漕舟。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北宋前期,先後進行三次施工,傍這段淮河的南岸,從楚州北面的末口,到盱眙東北的龜山鎮,鑿了長約150里的運河,避開了這段險灘。揚楚運河的突出問題是水枯河淺,不便大船通航。水道西部的洪水威脅也很嚴重,經常沖斷航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宋在高郵湖北築了一條比較堅固的、長達200里的石堤,以保護航道,並在堤上設定10座石閘,進行有控制的排水。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蘇儀征縣)、揚州等地,利用當地自然湖泊,改造成為運河的水櫃,以接濟運河用水。
除太湖流域是北宋的主要產糧區外,四川和兩湖的農業生產,也占有一定地位。如何調運這些地區的稅糧入京,也是北宋統治者需要解決的問題。繞道揚、汴,路程太遠;從襄樊陸運,效果太差。經過醞釀,北宋統治者決定穿鑿第二條江淮運河。按照計畫,這條水道西起江陵,鑿渠向東,經潛江境與漢水會合。下一段是利用漢水及其支流白河兩條自然水道。白河與淮水支流澧[lǐ禮]水很近,如果在這兩水間再鑿一條運河,江船便可循淮水另一支流蔡河直達汴京城下了。
除太湖流域是北宋的主要產糧區外,四川和兩湖的農業生產,也占有一定地位。如何調運這些地區的稅糧入京,也是北宋統治者需要解決的問題。繞道揚、汴,路程太遠;從襄樊陸運,效果太差。經過醞釀,北宋統治者決定穿鑿第二條江淮運河。按照計畫,這條水道西起江陵,鑿渠向東,經潛江境與漢水會合。下一段是利用漢水及其支流白河兩條自然水道。白河與淮水支流澧[lǐ禮]水很近,如果在這兩水間再鑿一條運河,江船便可循淮水另一支流蔡河直達汴京城下了。
這一工程只完成了一部分,即江陵——漢水之間的渠道鑿通了,使江、漢之間的水運“大為利便”。但白、澧之間因為地勢稍高,經過兩次施工,只能做到通水,而不能通船,功虧一簣。今天,人們掌握了建造高壩技術,可以將白河的水位提得很高,這裡便不再成為通水通航的障礙了。計畫中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其中有一段就取道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