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古城牆位於廣東省肇慶市。據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城。該城牆歷史上雖然歷盡滄桑也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牆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987年至1996年間,肇慶市人民政府為保護名城的標誌性建築,發展旅遊事業,曾多次撥專款搶修北段城牆,本著"整舊如舊"、"恢復原貌"的修繕原則,恢復了"朝天門"、墩台和雉堞,1986年重建府衙後面北段城牆上的披雲樓,使肇慶古城牆得以重現雄姿,肇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輝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朝古城牆
- 地點:廣東省肇慶市舊城區
- 周長:2800米
- 城門:東曰宋崇、西曰鎮南等四個
肇慶古城牆位於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據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牆,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並築為磚城。該城牆歷史上雖然歷盡滄桑也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牆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牆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 宋代的城牆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門之上各有城門樓1座,四門之外有瓮城,城牆四角各有角樓1座,城外還有護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牆,並親自題書四門石匾額,改東門曰慶雲、西門曰景星、南門曰南薰、北門曰朝天。 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牆上的城門樓、角樓、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毀,用以填塞城門和護城河以利交通,使城牆遭到極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