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梅(宋時梅(宋時梅))

半枝梅(和縣功橋鎮考塘村千年古梅)

宋時梅(宋時梅)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半枝梅是距和縣城30公里的南義鄉豐山杜村,有一株千年古梅,史稱半枝梅。梅樹高6米,冠幅達8.5米,乾呈鐵黑色,初春開花,花為粉紅色,清香四溢,微風吹過,猶如萬隻蝴喋翩翩翻舞,故名曰玉喋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枝梅
  • 別名:宋時梅、玉喋梅
  • 地點和縣功橋鎮考塘村豐山杜自然村
簡介,歷史背景,新聞,

簡介

半枝傳說有三:一說,普天之下僅有3株半梅,半株在這裡;二說,該梅年年半樹輪開;三說,明末清初大畫家戴本孝一日賞梅興起,揮毫寫之。畫了數筆,終不滿意。是時皓月當空,梅樹疏影橫斜,萬花婆婆。於是展紙臨摹,筆筆用神,絲絲入扣,半樹畫成,雲遮月隱,只好作罷。然而這已經畫好了的半枝梅花別具風姿,出神入化,深得眾贊。半枝梅的傳說也就不脛而走。  半枝梅又稱宋時梅,為北宋歌豪杜默手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學士朱筠在和主考秀才。考畢,與和洲知洲劉長城到豐山杜村觀梅,觀後欣喜異常,建議重新修園建亭。朱筠說:“今三豪亡矣,越700年,而杜先生手植之梅,巋然獨存,梅亦豪矣。”遂以“梅豪”名該亭。亭建成後,朱筠撰《梅豪亭記》並銘,勒石成碑。現今亭、碑俱存,遊人若有幸至此,賞梅閱碑,神遊史海,確有留連忘返之感。
半枝梅
半枝梅
從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杜默歸隱豐山杜村手植玉蝶梅算起,迄今(2011年)已有971年歷史。在杜默後裔和當地政府的精心呵護下,歷經千年滄桑,半枝梅依然生機勃發,為和縣平添一道神奇的人文風景。自宋迄今,名人雅士賞梅歌詠者,數不勝計,形成了具有獨特地域色彩的半枝梅文化。1982年,和縣人民政府批准將半枝梅列入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3年後,半枝梅園得以多次修葺,並建花台和圍牆保護。
20世紀由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題簽的《中國巢湖名勝楹聯墨跡展覽》,著名楹聯家方克逸撰有《題豐山半枝梅》聯:“純情雅致延千歲;美景長馨綴半枝”(葉和德書),1991年先後在無為、含山、巢湖等地展出。方克逸另有歌詠半枝梅《月梅戀》詩一首:“風爍芳馨透碧空,嫦娥欲掩露羞容。半枝止采修妝髻,情愫油然霄壤中”,由巢湖籍旅京著名畫家周逢俊先生題詩寫意《詠梅圖》傳世。享有“江南一枝梅”美譽的和縣籍大畫家端木禮海先生,也曾作畫“半枝梅”,由方先生題聯,載入1995年黃山書社版《和縣誌》。
20世紀90年代,和縣一批文人雅士發起成立半枝梅文學會,關注、發掘和研究半枝梅歷史文化資源,創作出一批傳承光大半枝梅文化的詩文作品。2010年元月,巢湖籍詩人馬維國、方克逸、張平、方晗、章勤玲尋梅而至。觀後張平先生欣然題詩:佇立豐山憶杜公,不因褒貶亂心胸。歸田未忘尋知己,獨約梅花伴歲終。章勤玲賦詩聯各一:詩《題半枝梅》:清姿擁雪小園開,玉蝶何年醉月台?許是千秋思故主,半枝璀璨半枝衰。聯題和縣豐山半枝梅:上聯:鐵墨千秋,逸態無聲,誰植瑤華誰賦景?下聯:梅花半樹,冰團有色,月迷玉蝶月銷魂。2011年3月上旬,千年半枝梅嫣然盛開,花吐玉蝶。半枝梅文學會會長馬維國先生,連續三年偕同詩人方克逸等文史、文物和媒體朋友探訪豐山半枝梅,終見古梅爛漫花容,方克逸即興吟詩《 訪豐山半枝梅》 :“在野行雲寵遠郊,相思壠上半枝嬌。同仁三五賦閒士,滿目萬千瀟灑條。杜黙歸隱聊玉蝶,,明時倚樹晤歌豪。敢情骨感心靈驗,遂願報春一串苞。”為千年半枝梅又一佳話。
安徽和縣豐山隴頭上,有一棵古梅,抗寒斗暑,傲雪凌霜,歷千年滄桑,巋然獨存,被譽為神州一奇。每當冬末春初,嫣然盛開,花吐翠玉,香欺蘭蕙。四方遊客紛至沓來,爭睹其奇絕風采。
豐山古梅,並非浪得虛名,而是名副其實為天下一奇。
她屬稀有的玉蝶梅種,鐵乾虬枝,潦倒離披,其間小枝分歧,或如蟠離,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筆,或密聚如林,千奇百怪,莫能名狀;花形似蝶,色白如銀,素雅清靜,香氣極重,世稱“半枝梅”。據說這種梅天下總共只有三株半,這裡就占了半枝。稱她半枝梅,因為每年此花輪開半樹。此外,民間還附有一段極富詩意、令人玩味的軼事。
明代大畫家戴本孝,幾乎每年都要到豐山龍頭賞梅。一次興起,揮毫寫生,可怎么畫也不滿意,直至紅日西沉,夜幕低垂,他仍在樹下徘徊,凝神構思,遲遲不願離去。說來奇怪,這是個大年初二的晚上,不知為什麼,突然月亮從厚厚的雲層中鑽了出來,露出笑臉,把梅影投印在地上。此時疏影搖曳,暗香浮動,萬花婆娑起舞,枝葉輕拂低吟,戴本孝急忙展紙潑墨,誰知剛畫了半樹,雲翳劇涌,月亮又匆匆躲進雲層。他只得手執半樹梅稿,怏怏而歸。不料此畫卻博得極高的聲譽,世人說它別具一格,匠意天成。自此,“半枝梅”的雅號,便不脛而走,聞名全國了。據史料記載,豐山半枝梅為北宋著名歌豪杜師雄親手所植。杜師雄字默,和縣人,幼讀經史,博覽群書,骨秀神聰,為北宋中葉詩文革新運動的猛將石介的得意門生。杜師雄生性疏狂豪放,倜儻不羈,敝屣功名利祿,恥於為五斗米折腰,為風骨高逸的狷介之士。杜師雄盛年辭官,掛冠歸隱。離開京師前,他特意買了六株玉蝶梅,返鄉後在宅邊竹籬植下,精心護理,後來建造了一座規模可觀的梅園。閒來無事,邀宴賓朋,對梅把盞,賞梅吟詩,大有王羲之當年蘭亭雅集之勝。杜師雄曾緣此賦詩三首,其中第一首為《植梅》詩:“半畝花蔭半畝田,寬適一角始周全;培根急取他山土,設檻須添杖上錢;淺築牆頭防過酒,大開竹徑為留賢;不妨酒力兼詩思,好具藤床待晝眠”。這首詩洗鍊地記述了植梅建園的過程及梅園的設計思想,表現了一種陶淵明式的閒適恬淡怡然自得的樂趣。
半枝梅(宋時梅(宋時梅))
詩友在半枝梅園接受電視台採訪
花香傳千里,梅奇閱人多。自宋迄今,名人雅士游賞古梅者,數不勝計,為古和州平添了一道道絢麗的人文風景。

歷史背景

“半枝梅”,又名宋時梅,位於和縣功橋鎮考塘村豐山杜自然村中央,此梅由北宋人杜默所植,迄今千年。
據《直隸和州志》《歷陽共錄》記載,杜默字師雄,生於公元1019年,卒於公元1081年,歷陽(今和縣)人,進士出身,少年時求學於石介(字永叔),游於齊魯,常與歐陽修石曼卿交往。石曼卿之詩,歐陽修之文,杜師雄之歌,並稱三豪。杜師雄晚年落魄,益縱酒文章,隱居後著有《詩豪集》一卷,植梅於豐山腳下。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知州劉長城和學使朱筠聞豐西有宋時梅,於是前往觀之,劉長城以“三豪”梅之名建梅豪亭。現存梅一株,名曰“玉蝶”,株高6.8米,枝平展直徑5.6米,枝幹鐵色,每年深春開花,花小呈紅色,因往往半邊開花,故百姓稱之為“半枝梅”。又據傳,明末清初戴重之子畫家戴本孝到這裡賞梅。一次他乘興揮毫,可怎么畫也不滿意,直到紅日西沉,夜幕低垂,突然一鉤新月從厚雲層中鑽出,撒下一輪清輝,百枝搖曳,戴本孝匆忙展紙運筆,剛剛畫了半枝月亮又鑽進雲層,他只得半枝梅稿,因深得時人欣賞,從此聞名遐邇。
1982年、1992年縣兩次撥款重修圍牆,重建梅豪亭,梅亭均在,已被縣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被納入和縣旅遊整體規劃開發。
最近有學者考證,宋人記載本朝共有三個杜默:一是濮州杜默,字師雄,石介的學生,與石延年、歐陽修並稱“三豪”;二是和州杜默,見於洪邁《夷堅志》,累舉進士不中,於是跑到烏江鎮霸王廟痛哭一場,感動得泥塑的霸王神像都為之流淚。這一故事明代末年以來被編入戲劇,廣為流傳,影響很大。三是湖北漢川人,著有《用城記》,見於劉斧《青瑣高議》。其中前兩位,清朝康熙以來混作一人,貽誤至今。今和縣豐山杜所說杜默(字師雄),實為山東人。具體見程傑《宋代杜默生卒、籍貫考及其作品輯佚》,《文學遺產》2012年第4期;程傑《濮州杜默、和州杜默及其手植梅考》,《安徽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新聞

近日,位於和縣西南20公里的原南義鄉豐山杜村的千年古樹“半枝梅”,在闊別20多年後再度綻放,花形似蝶翩翩起舞,百米之外濃香沁人心扉,引來許多文人騷客駐足觀賞。
半枝梅(宋時梅(宋時梅))
半枝梅
半枝梅又名宋時梅,是一株近千年古老的梅樹,高達丈余,枝呈鐵色,花形似蝶,單瓣果梅,原先花色雪白如銀,如今變成粉紅。每到冬去春來,梅花怒放,香氣馥郁。
據史書記載,半枝梅是北宋歌豪杜默所種。杜默是和縣人,幼讀經史,愛寫詩文,因屢試不中,對官場漸生厭倦之情,終於掛冠歸隱。杜默離開京師時,特購六株珍貴的玉蝶梅植在家鄉,由於名梅難養,後來只活一株。平日無事,邀宴賓朋,飲酒賦詩,賞梅遣興。杜默去世以後,這株梅花據傳每年輪番開放,花開半樹,因而得名“半枝梅”,似乎以此哀悼主人,從此遠近聞名。古梅近旁有“梅豪亭”系清代乾隆年間和州知州劉長城所築,亭頂六角飛檐,上敷琉璃瓦片。時任安徽學政朱筠作《豐山梅豪亭記》,並刻石成碑。今亭、碑俱在,字跡依稀可辨。
令人遺憾的是,上世紀80年代,半枝梅“生病了”,雖經過“醫治”保住了“性命”,但半枝梅從此變成了“植物人”,僅有“氣息”,難覓花開。
宋時梅,在縣城西南20公里的南義鄉豐山杜村,是一株近千年古老的梅樹,高達丈余,枝呈鐵色,花形似蝶,單瓣果梅,原先花色雪白如銀,如今變成粉紅。每到冬去春來,梅花怒放,香氣馥郁。
宋時梅為北宋康定元年(1040)歌豪杜默幼讀經史,愛寫詩文,因屢試不中,對官場漸生厭倦之情,終於掛冠歸隱。杜默離開京師時,特購六株珍貴的玉蝶梅植在家鄉,由於名梅難養,後來只活一株。平日無事,邀宴賓朋,飲酒賦詩,賞梅遺興。
杜默去世以後,這株梅花據傳每年輪番開放,花開半樹,因而得名“半枝梅”。似乎以此哀悼主人,從此,遠近聞名。
古梅近旁有“梅豪亭”系清代乾隆年間和州知州劉長城所築,亭頂六角飛檐,上敷琉璃瓦片,時任安徽學政朱筠作《豐山梅豪亭記》,並刻石成碑。今亭、碑俱在,字跡依稀可辨。
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宋時梅被列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以來,縣人民政府兩次撥款,建圍牆、花台、古亭和小徑等。雅境恬適,春花怒放,凡來游者,留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