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廷邡(1935-1996),筆名恰筆,男,漢族,1935年1月12日生於峨邊縣城大堡正街的一戶教育世家(其祖父宋席珍為前清六品武官,其父宋榮森前清秀才,民國時期曾任縣教育委員、縣立高等國小校長),原大堡合作商店會計,他的座佑銘:“萬事求人力爭少,一心助眾何患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廷邡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5
- 逝世日期:1996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人物成就:,
人物經歷:
宋廷邡幼時患小兒麻痹症,雙腿萎縮殘疾,且上肢十指不全,喪失行走能力,在小範圍移動時,全靠雙手支撐一小木塊貼地面移動前行。為此國小念完後便失學在家,他失學不失志,身殘志不殘,經常參與少年朋友們的活動。1950年秋,大堡成立兒童團,共80多人,兒童團推薦解春安為團長,宋廷邡任參謀長,主要任務是協助解放軍、民兵站崗、放哨、查路條、查火災隱患,防止敵特和土匪搞破壞。
他自幼聰穎,輟學在家仍堅持自學,他酷愛文藝,好寫作,“文革”前曾協助教師劉芳月創作《涼山今勝昔》一書,稿成準備送成都出版時,遇“文化大革命”爆發。在“文革”期間兩人被批判,《涼山勝昔》被查抄、燒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他又開始文學創作。在他的策劃下,1980年6月7日,大堡成立了第一個鄉文化站,有彝漢族演員20多人。文化站資金缺乏,便組織演員們以勞養文、以文養文;開辦文化茶園、旅店、小賣部、放錄像、育樹苗、養護公路等。文藝演出的題材,全由他編寫。文化站成立後,運用多種形式抓陣地宣傳工作,節慶期間,深入村寨為彝漢民眾演出燈舞、川劇、說唱、三句半等,其內容貼近生活,演身邊事,深受民眾歡迎。每年春節前夕,他帶頭義務為鄉親們書寫春聯,紙張筆墨錢全自己貼。1987年春節,舉辦首次燈火晚會,觀眾達3000多人。自治縣成立慶典期間,他由別人背著跟隨100多名民眾演員來到縣城沙坪參加遊行演出當指導。他策劃的“女子龍燈隊”、“老年花燈隊”、“川劇游唱”等節目,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10多年來,他除企業文化演出宣傳外,還兼辦街道板報和櫥窗專欄,共刊出櫥窗100餘期(彝文專版67期),板報380期,向上級送稿500多篇,他本人連續5年獲縣新聞通訊第1名。大堡文化站被縣評為“文化宣傳、育苗造林、文衛掃盲、社會治安”等先進,並多次獲樂山市文化局的嘉獎,兩次被四川省授予“農村先進文化站”稱號。文化站的事跡被選刊在《四川文化通訊》、《四川農民日報》上。
人物成就:
大堡文化站在搞好文藝宣傳活動的同時,還創刊並主編了《大堡快訊》、《大堡演唱》、《詩歌藝選》、《野花》等,他的創作題材廣泛、新穎,內容緊扣主旋律,貼近民眾,貼近生活。為體驗生活,蒐集第一手素材,有時找人背著,到工程建設工地,到村寨採訪。1988年9月21日,他去大堡電站工地採訪後,撰寫的《沃土花叢競吐艷》詩篇中這樣描述道:“兒負老父隧洞中,為此採訪世難闖;艱辛難阻成城志,惟盼電站早凌空”。該電站竣工發電時,他又由兒子背著去機房採訪,即興賦詩:“電光沖宵不夜天,嫦娥掩面自覺慚;機聲隆隆關不著,古城舊貌換新顏”。由於他克服萬難,深入生活,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作品,諸如:《及時雨》、《縣長打火》、《仙婆現形記》、《袁麻子喝尿》等數十篇。其中《說花》頗受人稱道,文中點到古今中外的46種花,在反映改革開放前人們生活困難時:“肚皮餓了眼睛花,上山生吃杜鵑花”,改革開放後:“三中全會開出幸福花,生活象節節高的芝麻花”,最後是:“南巡講話報春花,硬是錦上又添花”。他的作品較多,擬出版成書,因資金問題,僅出了一冊《峨邊新貌》的列印本。
宋廷邡除在民眾文藝上有造詣外,還擅於經商理財。改革開放後,政策放寬了,擔任大堡商店會計,精打細算,出謀劃策,收集市場信息,提出把當地的春筍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個人貸款與張景生等人入股開辦第一家春筍加工廠,獲得了豐厚的效益。賺錢後除送4個孩子讀書外,還熱心支持當地的教育事業,每年的“六一”兒童節,他都到場和孩子們一道慶祝“六一”兒童節,並贈送給每個學生一個冰糕。大堡鎮在修建國小教學樓時,他捐贈1千元支助教學樓工程。
宋廷邡對社會事業的熱心,不僅體現在教育上,還體現在對老年人、殘疾人的關心愛護上。被選擔任大堡老體協秘書長、縣殘聯副理事長、大堡法律服務所和調解委員會顧問,力所能及地維護弱勢民眾的合法權益。1996年2月24日,宋廷邡因病逝世,享年61歲。